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氢硼聚变能够代表未来能源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华夏时报 时间:2025-08-21 10:20:04


本报记者李未来 实习生 宋浩霆 北京报道

可控核聚变尚未商业化,但围绕可控核聚变的投资却越来越热。

自年初至今,同花顺可控核聚变指数(下称“指数”,886065)涨幅惊人,从1128.22涨到1821.7(截至8月20日收盘),上涨61.47%。近期A股牛市又为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助了一把力,8月1日—8月20日,指数从1657.17涨至1821.7,涨幅近10%。一级市场上,7月下旬中国聚变公司获得多家实力企业近百亿元增资,8月1日成立仅4个月的民营企业诺瓦聚变宣布完成5亿元融资。

那么,与常规能源相比,可控核聚变将带来什么改变?可控核聚变还有哪些难关需要突破?可控核聚变的商业潜力怎样?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对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进行独家专访,针对氢硼聚变优势、商业价值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下是采访全部内容:

《华夏时报》:可控核聚变有多个路线和方向,氢硼聚变有什么特点?

刘敏胜:可控核聚变还没有做到商业化,严格来说,哪一条路线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我们为什么选择氢硼聚变?第一,氢硼聚变本身燃料极其丰富,没有燃料终止问题。未来能源的特点既有无碳的要求,又有对中子辐射防护安全性的要求,所以氢硼聚变能够代表未来能源。第二,氢硼聚变发电成本低,能够发展下一代工业。

《华夏时报》:可控核聚变也称为终极能源,未来氢硼聚变的商业价值潜力体现在哪些地方?

刘敏胜: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能源必须从量变向质变跨越,质变是把全人类现有能源供给再提高一个到两个数量级。从这一角度来说,可控核聚变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第一,解决水源问题。聚变能源能够把海水、污水净化成可供人类使用的水。第二,解决粮食问题。未来可以使用氢硼聚变发电,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发展人工农业。第三,智能时代来临,智能背后算力的能源供给是一个大问题,其对能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可控核聚变则可以满足供应需求。

另外,未来人类的发展空间不局限于地球,而是在宇宙的广阔空间中,向外太空拓展,常规能源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氢硼聚变则可以发挥作用。

《华夏时报》: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相比,氢硼聚变的优势和本质区别是什么?

刘敏胜:与火电相比,氢硼聚变可直接发电,没有产热和费热的过程,它的产物是氦核,氦核本身是带电的,它正常情况下穿透不了任何屏蔽层。我们拿特殊的磁场偏滤器为形,沿着电场引导出来,然后减速,就可以直接发电。火电厂则需要燃烧煤炭将水加热,然后用水蒸气推动轮机发电,裂变也是一样。

光伏和风电受天气、环境、地域限制比较多,不能稳定发电,而氢硼聚变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它基本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电,电力供应也很稳定。

《华夏时报》:氢硼聚变的燃料成本低但反应条件高,综合下来其经济性如何?

刘敏胜:在技术商业化的过程中,有些成本不能降,不管用什么手段,也无法降低下来。例如,在氘-氚聚变中,氚是不可或缺的材料,生产氚的燃料是锂的一种同位素——锂6,都是极其昂贵的,这些成本无法降低。但是有些成本是可以降的。比如,氢硼聚变需要更高的反应条件,它一定会有成本,但有可能通过技术将成本变得可控,高温在前期的实现上有难度,但是它不需要反复点燃,反应一旦开始,会自己控制热量。

《华夏时报》:可控核聚变未来能应用到消费电子上吗?AI对于氢硼聚变效能提高有什么意义?

刘敏胜:不能。第一,电池使用可控核聚变不划算。第二,从现在的技术和理论上分析,可控核聚变做不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适合做大型发电厂,再通过电网给电池供电。

可控核聚变的研发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AI则可以完成很多工作。比如聚变反应面对极高温度的等离子体控制,光靠人是不够的,人的控制只能借助于经验和物理公式,AI却可以实现。

《华夏时报》:可控核聚变是一个前沿性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那么新奥聚变怎样建立人才队伍?

刘敏胜:早期,我们从国内、国际科研院和高校邀请相关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和年轻人员。资深人员给年轻人员提供指导,帮助提升能力,核心骨干在30岁左右,这几部分相辅相成。

现在,我们推出生态研发的模式,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我们一起探索。因为可控核聚变是一个门槛较高且全新的领域,没有多少商业机密可言,来自全球的科学家都抱着开放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相信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难题会被一一攻克,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也将越来越快。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