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硅谷掀起AI人才争夺战|通讯Plus·深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8-21 10:20:35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21年前的电影台词,在近来愈演愈烈的硅谷“抢人大战”再次得到应验。


7月7日,meta以2亿美元总薪酬将苹果AI团队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揽入麾下,成为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新成员。这一薪资几乎与足球巨星C罗的2.85亿美元年薪比肩,因而令一众科技从业者艳羡。而这,仅仅是今夏抢人大战的一个缩影。

AI人才的军备竞赛

今夏的抢人大战中,最活跃的无疑是扎克伯格和他的meta。除了庞若鸣,meta还豪掷投资了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Scale AI,同时将其28岁的创始人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纳入meta领导层,负责超级智能团队。为求天下英才,meta的CEO扎克伯格礼贤下士,并开出的优厚的条件:除了高额薪酬和1亿美元签约奖金,还有大量的股票期权,并在工作中给予无限制算力支持,力求做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英伟达同样在中国掀起挖角风暴。6月28日,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的AI科学家朱邦华和焦剑涛在各自的社交媒体晒出与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的合照宣布加盟。其中,朱邦华表示其将担任英伟达首席科学家;焦剑涛则将加入英伟达的Star Nemotron团队,负责应用研究。英伟达的官网显示,Star Nemotron团队主要是利用推理和多模态基础模型构建企业AI Agent。

同样在今年,谷歌豪掷24亿美元,以接近“人才收购”的方式引进AI编程公司Windsurf的技术与核心研发人才。微软、亚马逊重金挖走初创AI公司的创始人和核心研究人员,同时无需担心监管机构的审查。虽然这些AI领军人物能够获得巨额回报,但“剩余的公司”将在一夜之间深陷不确定性。



为什么这些企业敢于在人才上砸巨资?AI涉及算法、数据科学、工程等多个领域,顶级人才需要掌握前沿理论并具备跨领域创新能力。金融、医疗、信息等垂类大模型开发者要有对应领域学科知识,AI架构师还要会预判未来的业务需求,否则系统刚上线就面临迭代。高薪不仅证明着这些AI人才的价值,也意味着这类人才目前仍然稀缺。也再次印证了“21世纪什么最贵”。

挖角清单蕴藏AI野心

“壕”无人性的挖墙脚背后,科技企业们在完成更宏大的AI愿景。

以meta为例,meta还有一个挖角清单,其中50%成员来自中国,75%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更包括多位OpenAI、谷歌DeepMind等AI领域的顶尖企业关键人物。他们的人才目标非常精准,一是多模态学习领域的高手,擅长让AI同时理解图文语音,并进行跨模态推理;二是顶级模型的开发者;三是AI推理的优化专家,他们能让AI改用高效隐空间直接解题,提高AI解决问题的效率。

而他们建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个人超级智能”(Personal Superintelligence),它是一个比你更懂你的AI伙伴,能主动规划人生、创造内容、管理社交,甚至“体验虚拟冒险”的东西。根据meta的四年计划,到2028年,“个人超级智能”将预测用户需求并辅助决策,成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第二大脑”。

英伟达的Star Nemotron团队,旨在利用多模态模型构建“能干活的企业AI员工”,实现自动化流程。而他们引进的焦剑涛研究方向直指英伟达的软肋——从大模型训练到安全防越狱的全链条技术。他是统计学和强化学习的双料专家,曾提出PPO算法的替代方案,能解决模型训练中的稳定性问题。他的加盟,为今后英伟达模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支撑和保证。

AI人才流向海外 国内企业如何留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挖人大战中,很多顶尖科学家来自中国,他们在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等国内顶尖科研学府接受本科教育,并在海外留学深造,成为硅谷的技术骨干。

而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在同比增长最快的TOP20职位中,AI相关岗位占据六席,且增速均超过30%。目前,国内AI人才缺口突破500万,AI技术人员平均年薪为32.35万元。一边是国内广阔的就业前景和人才缺口,另一边国内的AI人才却流向海外,这样的反差也让国内投入AI领域的企业陷入焦虑。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如何留住人才,光靠情怀显然不切实际。秋招将至,国内企业也正积极行动,网罗天下英才。

字节跳动推出的Top Seed人才计划,着眼于大模型、机器学习系统、多模态生成、AI赋能科学等领域,并以高职级、高薪资著称,对于真正想纳入麾下的人才,甚至会给出300万元以上的年薪。

5月19日,vivo也推出了属于自己的“蓝极星计划”,涉及岗位包括芯片、AI大模型、XR等核心技术领域。vivo方面表示,该计划被定位为公司最核心的人才策略之一,入选者将有机会直接参与解决行业前沿技术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vivo为“蓝极星计划”入选者准备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据透露,该体系采用“登云梯”模式,薪酬水平将与顶尖学术背景相匹配,且上不封顶。同时,入选者还将获得配套的优质工作和学习资源支持。

当然,这场用资本堆砌的人才盛宴也引发争议。有专家指出,顶尖人才的过度集中可能导致行业创新失衡,而亿元年薪的“天价标签”更将科研人员推向“技术军火商”的尴尬境地。

尽管如此,AI人才争夺是各企业在AI领域的谋划布局。它反映出产业已经从土地、资本的竞争转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展现出AI广阔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人才竞争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了国家间AI技术的竞争。掌握企业命脉的人已经清楚意识到,唯有抓住人才,才能在潜在的万亿级别的AI市场掌握未来的命运。

封面新闻记者 吉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