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时间到,仿生机器人“李白”开始讲“脱口秀”。
静止时,他的五官、皮肤甚至头发丝看起来都跟真人一样。他一边挥动手臂,一边开合嘴唇,假装从他背后响起的普通话语音真是他说出来的。正当我把目光移动到他的脸部时,“穿帮时刻到来——“李白”的左右眼像是没有商量好,在脸上半开半合。
“别拍了别拍了。”某中心城市经开区“机器人焰究所”里,工作人员试图阻止观众拍摄故障的“李白”,随后小声解释,这台像群演一样的机器人“已经使用了三五年”,期间也出现过其他小故障,需要返厂维修。
8月,2025年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荒诞场面再升级。现场视频里,和10岁小孩身高差不多的人形机器人在踢一场足球比赛,它们移动缓慢继而互相绊倒;跆拳道比赛中,两名戴着头盔和拳击手套的机器人用0.1倍速挥拳,令解说员都忍不住吐槽“缺乏目标……对着空气挥舞”;田径赛场上,宇树机器人径直冲向现场工作人员,来了个“人仰马翻”……
网友由此大规模弹幕吐槽,认为目前机器人除了为人类增加笑料之外,一事无成。
但在舆论场的另一端,媒体正激情澎湃总结陈词:“2025年是机器人发展元年”,“机器人的iPhone时刻悄然来临”。
事实上,起初瞄准大众市场的机器人时常与“无用”挂钩,只能完成单一任务,而且经常出错。
顾云奇是第一波进入行业的人,2015年他入职一家上海的机器人初创公司,负责销售业务。公司推出过4种商用、家用机器人,第一种是桌面互动机器人,第二种是语音接待机器人,第三种是视频开会机器人,第四种是酒店送餐机器人。
他还记得,机器人相当难卖,原因是产品被造出来,却显得没什么用。首先是送餐机器人,2015年时没有遇到疫情,“无接触配送”这个概念还不存在。视频开会机器人,最早是美国公司设计制造出来的,那阵还没有视频通话软件,但当中国企业搬运回国后,视频通话App已经普及,“可以直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多人远程开会,痛点没有了,单独买这种开会机器人有点像‘脱裤子放屁’”。
荣晖说,当时机器人开发成本高,上游不成熟,比如给机器人压制外壳的“模具”,定制一个成本数百万元人民币,“研发经历多次失败,就要开好几次模具,很烧钱”。负责感知周围环境的传感器如摄像头,负责思考的计算装置如平板电脑,让机器人认识到自己所处位置的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还有负责让机器人保持“活着”的电池,成本都很高。
顾云奇回忆,2015年公司曾经为了让更多人承受得起机器人的定价,零部件只好用便宜的平替。“像桌面语音机器人,当时每台制造成本才2000多块钱,能集成出什么好产品呢?”他回忆,机器人在装配时,甚至会出现螺丝与孔洞匹配不上的问题,“如果你是销售,客户来问你怎么回事的时候,我好像也没办法解释更多。”
送餐机器人也遇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问题,客户告诉顾云奇,买机器人是为了让视察的领导感受到酒店的科技氛围,结果领导来的当天,机器人因为信号丢失进不了电梯,出了洋相。客户很生气,50%的尾款直到公司倒闭都没有支付。
“销售在报价时会长个心眼,售价的50%刚好可以覆盖掉硬件成本,出了问题至少不会亏本。产品(稳定性)如果跟上,其实毛利挺高的,当时便宜的送餐机器人两万多,我们要卖近四万。”顾云奇说,但这次订单丢失,让公司彻底砍掉了送餐机器人这条产品线。
那时桌面机器人定价3000元,能听指令向左滑、向右滑,还能识别人话里的关键词并给出预先设置好的语音答案,“有人愿意为这些买单”,但顾云奇说,消费者容错程度并不高,售后一两个月,机器人频繁死机。当“新鲜感过去”,“基本都退货了”。
即便销售量好,遇到特殊时刻,机器人公司也极其脆弱。李新北遇到最大的坎是疫情。他的公司在2015年以前就开始研发陪伴机器人,销售给0-6岁儿童的家庭和幼儿培训机构、幼儿园,第一批出货2万台,但当2019年末疫情来临,销量突然下滑,资金链断裂,生产厂家无法生产,最终几个月时间公司就倒闭了。
据荣晖观察,十年来,中国机器人领域“有一半的公司不见了”。当下,从盈利的角度来看,“没有一家(机器人)公司是可行的(指有效支撑其商业运营、盈利目标或长期发展)”。
“目前真正盈利的人形机器人,恐怕只有是擦边的情趣机器人。”荣晖坦言,这个市场需求确实存在。媒体报道,广东中山一家叫金三玩美的公司正在向全世界出口AI情趣娃娃,顶配价格约1.6万元人民币,娃娃的身体拥有加温管线,能模仿呼吸的人工肺,按照真人骨骼建模的40个可动关节……以及接入大模型的“大脑”。 2024年年底首批200个AI情趣娃娃在公测期间就已经全部售罄,这家公司预计,2025年产品销量会增长30%,远销美国、德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
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公司上市后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产品大部分都卖给了学校,用作科研,或者卖给机器人租赁公司,用于表演。
顾云奇也确实入职过“有用的”机器人零部件公司,这家公司为地方路政部门提供图像识别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在路政部门的车上加装一个摄像头,用图像识别的算法来自动识别经过的路面病害(比如坑槽裂缝)。“它的技术难度和人形机器人比较,很低,但是很有用。”
顾云奇说,正因为精准识别了每处病害,结果实际数据传输回来以后,因为病害处太多,路政人手不够用了,“领导说这样不行,你们打乱了我的维修计划,很抗拒”。于是,项目再次流产。
小雷哥表示,今年5月以来,人形机器人租赁公司越来越多,租赁价格开始内卷,原本平日租金可以到8000元一天,现在跌至5000元。一些老板因为公司没有流量,日租价格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机器人又有折损,接不到订单,最后决定把机器人卖掉,退出不干了。
“造机器人还是要能真正干点实事……”10月20日,小雷哥在社交账号里发了一条视频,希望宇树科技升级,让机器人实现部分做家务的功能。他说,如今人形机器人销量的“半壁江山”都由租赁公司贡献,但脱离租赁公司,让机器人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主要靠)软件优化,能够做很多家务事……一味地追求硬件更新,真的没有必要……”
吐槽视频之外,他对我说,仍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觉得实现干家务活,机器人只要三年时间。
事实上,“表演”对于烧钱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本身也颇为重要。
2025年这波人形机器人的热潮,似乎都从宇树上春晚开始的。而这场大梦的开端是2016年,同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优必选推出540台Alpha机器人,通过预先编程,为春晚中的歌手孙楠伴舞。从那时起,优必选机器人先后上了4次春晚。
“能够跑出来就是(因为)上春晚。”荣晖直言,被誉为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当年并没有特别的技术优势,“实际上当时中国有好多公司(在做)……那么多机器人公司,大家都知道卖不出去……但当年国家鼓励机器人的苗头初现,群众翘首以待,对机器人很好奇。”
他表示,春晚对优必选的影响,就是让它从成百上千个机器人公司中脱颖而出,资本看见了就开始投入,“机器人公司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有钱,只要资金不断,就一直可以搞下去”。以类似方式发展的机器人企业还有宇树科技。
“上春晚”的机器人成功学逻辑也复制在了2025年世界机器人运动大会中。会后,获奖牌的机器人公司均得到了巨额资金注入。宇树科技的国际订单猛增30%,还获得红杉中国7亿元人民币投资;北京银河通用凭借Galbot机器人在综合体能赛中夺得金牌,赛后获得真格基金的11亿元人民币和赛事补贴500万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获得IDG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并计划于2026年IPO……
在其他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项目中夺得冠亚季军的团队,同样迅速获得了流量和钱。例如松延动力,获得2025年4月北京亦庄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亚军。创始人姜哲源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表示,赛后“有一大波客户找过来想要买我们的机器人”,合同额超过一个亿。而2个月后,姜哲源表示,该公司的订单还是“教育、科研、文旅和商业演出等领域”。
李新北表示,还有一些机器人公司试图浑水摸鱼,比如一家坐落于广东的某公司的手型机器人销量存疑,“没卖几只手但是股票翻了6倍”,“实际上这家公司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做机械臂的公司早就把灵巧手的事儿都做了”。
所以,未来通用机器人的最终形态一定必须是人形吗?
2024年5月,锋锐资本投资人颜黔杭在播客节目《高能量》里解读,这一波对于机器人巨大的热情是从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Optimus开始的。“大家都在看特斯拉在做什么,好像他们投入了一,我们就要投入一百。”作为机器人领域的连续创业者,李新北也观察到,大量围绕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流动到了人形机器人领域,埃隆·马斯克已然成为了继比尔·盖茨后,指出机器人方向的大佬。
“如果给一个中肯的评价,人形机器人不能代表机器人的未来,它只是这个庞大领域的一部份。”荣晖指出,机器人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产业,因为在过去十年里,无人机、扫地机器人都已经成功,可是一个真正通用、可以做复杂任务、适应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机器人还“远远没到时候”。
颜黔杭认为,“所有人对于机器人的未来的理想预期”,是具备自主运动能力,并且能像人类那样和人交互,能够完美完成收到的任务。
但也有人提出不一样的观点,他们质疑:机器人的存在一定要有用吗?
“‘如果没有用为什么要造’这种问题放在这个时代已经问不住了。”荣晖补充,人就是需要“无用之物”,来获取情绪价值。他随后举例,当下这一轮的AI玩具、AI设备热潮,就流行做得越简单越好,比如带密码锁盖子的杯子,“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3%的创新就够了,不要老把自己定位成是乔布斯能创新一个产品”。
多方经久不衰的争论之下,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想象还在络绎不绝地涌现。
2025年10月9日,Figure AI发布了第三代机器人Figure03,视频中演示,这款机器人已经具备自主性,能完成叠衣服、洗碗等家务,电池也设计成了回充支架。尽管发布当时,还是由人工操作它来完成洗碗,但美国《时代》杂志已经将它评为今年最佳发明之一,并且评价它为人形机器人向家用转型的里程碑。
10月29日,全球第一款能做家务的机器人作为面向家庭的产品开始销售,据媒体报道,这个名为NEO的机器人身高1.68米,售价2万美元(约14.5万元人民币),只要用户喊一声“帮我叠衣服”,它就会出现,然后俯下身用双臂折叠好衣物。
只是,如果你有幸在2026年收到它,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机器人无法完成你交代的事情,那云端就会派个真人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观察你家的情况,然后遥控机器人处理任务……
机器人的iPhone时刻来了吗?从漫长的时间轴来看,这个时刻终将到来。不过,在成熟产品真正出现之前,技术变革带来的隐私与安全,恐怕已经提前摆在我们面前。(凤凰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