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估值24亿,二手生意撑起一个IPO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投资家 时间:2025-08-21 22:28:19



二手生意,也能撑起一个IPO。

作者 | 笔锋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二手生意,也能撑起一个IPO。

回顾近半年,港股IPO市场可谓热闹,从名不见经传的消费赛道,到业务模式独特的科技小微,还有意想不到的小众玩家频频现身,甚至“盲盒经济”都来凑热闹,氛围已经热到近乎“魔幻”。在这股万物皆可“资本化”的风潮下,连传统印象里很“接地气”、利润被认为“薄如蝉翼”的二手手机回收生意,也迎来了资本市场的瞩目。

近日,靠“收旧手机”起家,估值近24亿元的闪回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第三次主板上市申请。此前它已经在2024年2月和2024年9月两次冲击IPO,但均未成功。为了这次递表,闪回早在2024年10月,就完成了中国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意味着“登陆港股”已经不是试探,而是必争之战。

更引人关注的是,闪回科技背后有“小米系”资本加持,顺为基金、天图资本等知名投资方均在列,为这个原本被认为“小而薄”的赛道,平添了不少想象空间。

不起眼的“收手机生意”,做到年入12亿。

在很多人眼里,回收旧手机是个不起眼的、生意逻辑单一、利润微薄、难以规模化的小行业,但就是这样一个被传统思维忽略的赛道,却诞生了一家令人侧目的“隐形冠军”——闪回科技,一家专注二手手机回收与整配销售的企业,以年收入近12亿元的规模,让外界重新审视何为“低调却有效”的商业模式。

它的创始人刘剑逸,是个电信行业的“老兵”,2003年进入天音控股担任运营商部总监,一干就是近十年。2015年,他第一次接触二手手机回收,成为“回收宝”监事,摸清了行业门道。2016年,他和财务出身的高自斌,在深圳创立闪回科技。

公司成立半年就拿到400万元种子轮融资,而真正的关键转折发生在2018年,小米和顺为资本正式入局,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渠道与战略协同。

根据招股书,IPO前,小米通过上海骄锃持股6.99%,顺为通过上海闻微持股3.99%,算上顺为系其他关联方,雷总在闪回科技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至于小米为什么投?逻辑也很简单,手机卖得越多,旧机就越多,回收就是后市场的“入口”,是未来用户生态的流量必争之地。

闪回科技的模式也很直接,左手接品牌、平台和渠道,右手面对消费者,打通“以旧换新”全链条。它和小米、华为、OPPO、vivo、京东等巨头合作,在他们的线下门店和电商平台提供“以旧换新”服务。消费者交出旧手机抵扣新机款,折价部分由闪回科技垫付,回收的手机经过检测、分级、定价后,再通过自营平台“闪回有品”或第三方渠道卖给批发商和终端用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3年自消费者端回收交易总额计算,闪回科技已经是中国最大线下以旧换新手机回收服务商。换句话说,你在小米之家、京东自营、华为门店用旧手机抵扣新机,背后很可能就是闪回科技的系统在运作。

更大的逻辑在行业。中国人换机越来越快,平均换机周期已缩短到2.8年,每年淘汰的旧手机约5亿台,但国内回收率只有17.1%。这意味着,二手回收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供给端充沛、回收率低、标准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机会摆就在面前。而小米的加持,让它在渠道资源、流量入口、用户转化上获得先发优势,形成闭环。

这也是闪回科技能连续三次冲击港股IPO的底气,它不是在做一门小买卖,而是切入了未来手机生态的后市场核心。二手生意,只要做到头部,就是一门可以撑起IPO的生意。

高增长背后,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尽管业务高速扩张、资本持续加持,但其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该公司在2021年至2024年间营收虽从7.5亿元增长至12.97亿元,但其4年间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并且2024年的毛利率仅为4.8%,远低于同行万物新生的四分之一。2024年营收12.97亿元,销售成本却高达12.35亿元,几乎吃掉全部收入,这意味着其“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做大了规模,却未能带来健康的利润。

毫不夸张地说,它用“卖得越多”的速度,踩在了同行难以企及的前沿,但这样的体量背后,是一笔不小的“账单”。不断扩张的库存周转压力、检测分级标准化体系建设成本、对接渠道伙伴的费用、线上渠道推广支出,各种开销,都在不断吞噬利润。

以2025年上半年数据为例,公司虽然实现营业收入约8.09亿元,但依然净亏2463万元。放在2024整年,收入约13亿元,但净亏接近6644万元。

体量越大,就意味着需要把更多旧机拉入渠道,把更多检测中心、仓储、配送、售后体系搭起来,每搭一层,就是一笔新增投入,而旧机本身毛利空间有限,一旦环节有一环没拉好,利润边际容易被压薄,甚至倒退。尤其是在覆盖31个省市规模下,资金周转天数稍有延迟,就得付息、打折,利润直接被蚕食。

与此同时,小米、顺为等资本背书带来了资源和速度,但也夹带融资成本和对赌压力,这意味着闪回科技不得不在更短时间内实现财务回报,否则亏损压力就会转化为现金流瓶颈。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资本看的是趋势和能力,而不是短期利润。体量大、亏得猛、但增长持续、有品牌、有后台,这组合比单纯少量盈利,反而更容易俘获资本胃口。

或许,这就是闪回的运营底气。它在用“卖得更多、亏得更狠”换取市场主动权,以盈亏换未来,以规模赢信任。

三战港交所,IPO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闪回科技自2016年成立以来,便深陷资本对赌的泥潭,从A轮到D轮,几乎每一轮融资都把“时间表”写进了特殊条款,将企业生死与资本市场的节奏捆绑在一起。

这些附带赎回权的对赌安排,把“上市”变成了必须兑现的里程碑。例如,其D轮融资协议曾要求公司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上市,后虽经投资者同意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但时间的流逝,无疑持续加剧着其财务风险。

此前在2024年2月和9月的两次递表失效,已经使得这份压力变得无比真实,这意味着每拖延一天,资本成本与估值重估的阴影都在放大。若此次闯关再度失败,投资者赎回权将自动恢复,闪回科技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偿付压力,其账上仅有的1.198亿元现金及等价物,对于近8亿元的赎回负债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甚至可能危及公司生存。

股东结构和对赌协议,既是铺路的助力,也成了必须达成的压力来源。从创立之初就背靠“小米系”的战略定位,闪回科技获得了金米投资和顺为资本的入局。站在股东层面,小米、顺为、同创伟业以及转转等知名投资者的进入,为闪回带来渠道、品牌、流量与议价等实打实的资源,构成强背书。

但同一纸投资协议里嵌入的赎回权与收益优先,又把公司推入“必须在期限内交付资本化结果”的轨道,一旦错过窗口,就要以现金赎回或估值折价来偿付早期风险资本的权利请求。

只能说,这种背书是双刃剑。一方面,背靠这类资源型投资者,能够帮助闪回迅速渗透进重要渠道,拿下线下门店的合作。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资本投票,往往伴随着急迫的业绩兑现期限和对赌条款,一旦没达标,就可能引发资本撤退,或估值重置。

双向挤压之下,管理层既要维持以旧换新链路的增长节奏,又要把库存跌价、佣金费率、周转天数压到阈值之下,用足够可预测、可复现的现金流去安抚审慎的港股投资者与步入倒计时的协议条款。

眼下,每一笔营运指标优化,实际上都是在给那纸对赌倒计时“续命”。

未来IPO上市,成则有望获得喘息之机,利用募集资金缓解债务压力,并寻求业务转型;若再次失败,触发赎回条款,其现有的资金链恐难以承受。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是对其商业模式的检验,更是其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