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文汇时评|维护院士制度的纯洁,光设“静默期”还不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文汇报 时间:2025-08-22 00:15:56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日前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强调了院士增选工作纪律,今年特别为院士候选人设置“静默期”。除日常正常履职外,“不组织、不参加有同行出席的其他各类会议和评审活动”。严重违规者将永久取消参选资格并终身追责。

很明显,这些规定要叫停的是关键时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学术公关”行为,屏蔽的是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破除的是“圈子文化”“跑院士”等陋习,以保障增选的公平公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坦率说,这些“制度红线”还只是“底线”,院士候选人既然要冲击学术桂冠,就理应把捍卫学术荣誉作为终身职业操守,而不只是关键时刻的临时“硬约束”。

院士是我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两院院士评选历来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院士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拓科技前沿、领衔重大任务,以及引领青年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不少时候,也正因为院士的学术影响力、话语权不一般,围绕着“院士光环”“院士崇拜”,滋生出各种怪象、乱象。

就拿“圈子文化”来说,随着一些科学家当上院士,“学术权威”的声音就很容易压过普通研究人员的声音,因此在与之关联的项目评审、人才评审、战略咨询中,很可能因个人评价权重过大,导致评审工作公正性、战略咨询的客观性打折扣。

由此联想到前些日子遭曝光的“假院士”阮少平落网一案。阮某人能用“院士”等学术假身份长期活跃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本身就说明,我们的一些学术乃至社会活动已在迷信专家和权威上“走得太远”,不仅无暇核验院士身份,有时更是只考虑如何借“金字招聘”来撑场面。

从匡正学术风气的角度看,淡化院士光环,让院士称号真正回归荣誉和学术本位,有助于从整体上净化学术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由此,再回过头来看此次院士增选的“静默期”新规,其积极意义在于,进一步严把关口,用规定的严肃刚性去对冲一些所谓的“人情世故”“盛情难却”,把院士增选的公平性坚持到底。

但是,“静默期”毕竟有时效限制。大众更关心的是,走出院士增选的“保护期”后,如何引导院士及相关科研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共同守护学术共同体的纯洁性?对有学术失德行为的,是否也可适当加大惩戒力度,以儆效尤?对有推荐权的院士专家,是否也要进一步强化提名责任?

笔者注意到,近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围绕院士评选,在制度改革层面已有不少新举措。比如通过引入外部同行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审,打破多年来以学部和院士内部评审为主导的基本格局,从源头上减少“圈子文化”和互相投票的影响。完善院士制度,更多改革举措的落地、显效,需要时间验证,相关监督机制也要跟进,让各种规约制度真正发挥约束力。

让院士候选人严守“静默期”,是善意提醒,也是严明规矩:院士是一个令人敬仰的称号,它既彰显学术荣耀,也蕴含道德示范。因此,坚决抵制“圈子文化”,不为虚名所扰,不被功利所惑,守护学术共同体的纯洁和荣誉,院士候选人责无旁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