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高速服务区排过队等充电,或者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插枪充电,那你大概能理解“混动痛点”这个词背后的尴尬。混动车,原本是为了“没有里程焦虑”而存在,但却常常陷入“纯电不够用、加油不情愿”的拉扯状态。直到8月22日,岚图在央视《顶级实验室》直播中发布了岚海智混技术,一些规则似乎正在被改写。
极限环境快充,从此没有“充电羞耻”
很多人放弃纯电、选择混动,是因为怕充电慢。但岚海智混说:慢?不存在的。它搭载的是800V高压平台+5C超充系统,峰值功率320kW。最快12分钟,电量可从20%充至80%。充电5分钟,能跑123公里——相当于很多小型电动车一半的电池容量。
但更狠的是,它在极端环境下依然稳定。央视直播中,岚图梦想家分别在52℃高温和-24℃低温环境中进行超充测试。结果两次充电时间均控制在13分钟以内。这意味着哪怕在吐鲁番的盛夏,或是东北的深冬,你依然可以信赖它的充电速度。其背后的智能温控系统,会主动调节电池温度,让它始终处于高效区间。混动车,第一次在补能效率上,真正对标纯电。
纯电续航410公里,“混动”标签正在模糊
以往我们理解中的混动车,纯电续航一般在50~100公里左右——通勤单程够用,但想纯电开几天?没戏。
岚海智混直接搭载63kWh超大电池,CLTC纯电续航最高达到410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水平?
比很多标称“纯电”的车型电池更大;日常通勤按40公里/天计算,可支持连续10天以上纯电行驶;如果只是上下班+周末市内出行,基本可实现“半月一充”。
而一旦需要长途,油箱加持下综合续航超过1400公里——比很多燃油车还能跑。它模糊了混动与纯电的边界,也重新定义了“混动只是过渡产品”的认知。
电池安全:从“达标”到“超标”的跨越
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尤其是电池安全,始终是用户最敏感的神经。岚海智混没有停留在“通过国标”就好。他们做了一项名为“组合串行极限实验” 的测试:对同一块电池包,先做针刺,再从5米高空跌落。这是一种近乎“折磨”的测试,模拟的是车辆发生碰撞后电池受损的极端场景。结果电池未起火、未爆炸。
背后是一整套防护体系: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警潜在风险;PACK 16重物理防护结构;“三维隔热墙”技术,有效阻隔热失控;1500MPa超高强度底护板,防磕碰、防穿刺。用技术团队的话来说:“安全不是卖点,是原点。”
技术路径:为什么岚海选择“从纯电做混动”?
绝大多数品牌的混动技术,是从燃油车平台改造而来。但岚海智混走的是另一条路:基于纯电架构正向开发。你可以理解为:它出生在纯电家族,只是多带了一个“油箱装备”。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结构更合理,空间利用率更高;三电性能更强,能量效率提升;
更易于兼容高压平台、超充等顶级电动技术。其“智电中枢”系统整合了能量管理、温控、电池管理与电源终端,协同效率大幅提升。官方数据显示,CLTC工况效率92.5%,油电转化率3.7kWh/L,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已量产、全品类覆盖,岚图的速度与野心
岚海智混并非期货技术。官方明确表示:“发布即量产。”2026款岚图梦想家作为首搭车型,将于8月29日开启预售。它也将成为全球首款800V超混MPV。而在今年下半年,还将有两款旗舰车型陆续搭载该技术,覆盖轿车与SUV。岚图也将因此成为首个实现800V混动全品类覆盖的品牌。从技术验证到产品落地,岚图只用了极短周期。这背后是其从研发到制造的全链路把控能力。
写在最后:混动终将走向“全场景自由”
岚海智混的出现,或许将推动混动市场进入新一轮竞争阶段。
它不再强调“省油”,而是强调“全能”:纯电续航足够你日常通勤彻底告别加油站;超充速度让你长途补能不再焦虑;电池安全让你用车更安心;油电协同让你没有场景限制。
技术发展的终点,从来不是参数竞赛,而是让用户更自由地选择出行方式——不必妥协、不必算计、不必等待。岚海智混是否真的如所说般完美?也许实车体验才是最终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混动的天花板,正在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