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AI浪潮下,智能硬件赛道竞争正从二维空间升级到三维,新的生态排位赛悄然打响。
作为三维电子空间的“眼睛”,MR眼镜正成为当下产业链角逐的关键赛道之一。近日赛道迎来新的巨头——vivo。
8月21日,vivo正式发布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重量仅398克,轻于目前市面上已发布产品,并打造出贴合国人面部轮廓的外部配置和佩戴设计。
MR眼镜只是开始,面向三维电子空间,具身智能则是家庭场景中的一个完整电子主体,随着背后技术持续演进,未来其也会广泛进入大众家庭,帮助人类解决各类生活难题。
这些动作背后,实则潜藏着vivo对未来技术竞赛的蓄力。根据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分析,对MR眼镜的布局,是vivo科技战略的开端与关键奇点。长期来看,MR未来将与手机、机器人等多种硬件达成云端深度协同,形成“场景化服务”。从MR到家用机器人,是下一个10年vivo认定的、正确的事。
当然,即便长期赛道明确,但在目前阶段,要谈论MR眼镜和家用机器人已经成熟、可大规模商用都言之过早,如何在当下阶段为未来打好地基,vivo已经积累了一套方法论。
这既是vivo对未来十年人机交互方式的重大押注,也是一场基于用户需求、技术复利与生态共建的深远布局。
从MR到机器人
这绝不会以发布一代产品就作为阶段性节点。在vivo会客厅访谈期间,胡柏山多次强调,对任何产业的发展不要过于心急。他坦言,vivo Vision目前发布的是探索版,仍需要经历两到三年的持续迭代,最终给用户的体验会达到黄金标准。
“我们认为,生态成熟会与硬件体验强相关,如果最初硬件体验不好,就会给市场用户留下负面影响,所以一开始就要给用户提供符合vivo黄金标准的产品。在硬件体验好的前提下,逐渐培育内容生态,就会吸引更多用户购买产品,整个生态将逐渐形成正向循环。”
对于MR的未来爆发点关键,攻壳游戏创始人、万物破元电子游戏博物馆联合创始人聂俊总结为“快、准、狠”。具体来说,快在能随时切换回现实;准在让普通用户都能上手;狠在无论生产力还是内容都足够硬核。做到这三点,爆发便指日可待。“这需要vivo这样软硬兼修的厂商,我们有这份期待,更有这份底气。”
胡柏山进一步指出,vivo Vision在“快”方面解决得很好,尤其在硬件层面,相比15年前功能机转智能机时期,有了巨大提升,其中很多关键硬件依托现有工业体系也已完成,无需新增供应链,这是vivo的底气。“从硬件生态来看,MR整个供应链已经可以落地;用户基数方面,价格也能落到大家可接受的程度——有这两个前提,相信广大内容制作者会全力以赴拥抱这一生态。”
而MR持续迭代过程中,也已经在为家用机器人的发展积蓄能力。
艾欧智能创始人陈相羽分析道,目前发展机器人面临两个痛点:一方面,机器人没有类似AI大模型那样丰富的训练数据;另一方面,现在机器人往往需要人拿着遥控器操作。但人们戴着MR就可以让机器人从中获得很多三维空间数据,MR也会是很好的机器人操控交互式设备——它不仅是数据桥梁,更是交互工具。
胡柏山甚至认为,不做好MR,家庭机器人征服“非结构化场景”将成空谈。
目前,部分商用类机器人已经被逐渐应用到工业场景,但这类场景多是固定式的。例如工业机械臂面对的是固定的作业环境和规划好的操作轨迹,物流机器人也有固定的信息扫描区域和行动路线。但家庭机器人会面临更多复杂、突发的场景变化,这都意味着不确定性,那么对机器人的感知、理解、反馈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背后都有MR技术的“影子”。胡柏山分析道,借助MR对环境的高精度扫描和建模能力,可以帮助机器人对家庭场景建立毫米级空间建模能力;借助MR对人物表情、语义等的精准识别,也将赋能机器人更好理解人类;而MR积累的多任务处理和行为学习能力,也可以帮助家庭机器人应对复杂的环境,实现能力泛化迁移。
此外,vivo其实已经在探索用MR遥操作助力机器人应用落地。在30周年“蓝科技”展上,vivo就展示了一则视频,借助vivo Vision的26DoF手部追踪技术,帮助操作员直接“手势指挥”机器人,降低操作员门槛,即便是不同硬件结构的机器人也可以打通控制。
该技术可以应用到工业运维、医疗手术等领域,例如帮助完成设备远程检修、高危环境作业等,亦或是医学专家远程指导精准操作,这两大领域也是对智能机器人需求迫切的落地场景。
入局空间智能
vivo的此次战略跃进,并非追逐风口,而是建立在其一贯“用户导向”和“能力圈思维”基础上的一次系统出击。
回溯过去三十年,发生了三次屏幕介质迭代:从电视、手机到MR头显,每一次屏幕形态的演进,都伴随着交互方式的根本变革。
因此在胡柏山看来,MR设备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也是注定会改变未来生活方式的技术形态。MR的沉浸式、移动式大屏体验是手机娱乐时间和场景的分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手机未来会被取代,而是手机终端会与包括MR在内的多类型智能终端,共同服务于AI时代的全场景智能世界。
聂俊就分享道,游戏玩家用户的需求分支多、细分广,MR设备不仅不会替代其他设备,反而会与之形成互补;未来,一个游戏可能同时覆盖包含VR、手机、电脑等多端,甚至可能出现手机与MR设备成套购买的情况。
这显示出,在AI技术驱动下的空间智能时期,必然伴随新技术甚至新秩序涌现,重构现有智能硬件生态体系。
由此不难理解,vivo这两个重要布局的背后考量:为迎接下一个技术时代蓄力。
只是相比已经有多家“同行”布局的MR眼镜,家用机器人市场则显得对vivo来说似乎有些“跨界”,实则不然。
vivo在MR眼镜产品积累的技术和生态能力,一方面可以复用到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视觉”能力部分;另一方面,从MR到机器人,本质上也存在诸多软件和应用生态方面的重合点。
胡柏山总结出了其中核心逻辑,vivo通过影像和MR、手机AI等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来说,vivo选择“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方式,其相应会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此外,vivo积蓄的“蓝科技”系统级能力,一方面为其进入新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打造技术—产品—场景的正反馈闭环,持续迭代、演进系统性能力。
据透露,vivo通过MR产品,迭代验证空间计算技术;未来计划逐步推出面向特定场景的机器人,以及走进千家万户的家用机器人。
这些布局和思考,显露出vivo的战略定力:无论是电话机、手机还是家用机器人,vivo始终围绕着与个人紧密相关的场景提供产品并推进技术迭代。机器人在未来,无论对人口老龄化还是家庭其他辅助环境中,都将有巨大需求。
而机器人作为目前热门、未来重要的应用赛道,对其针对性布局反而体现了vivo的决心和对长期赛道布局的底气。
孕育生态潜力
仅凭一家公司难以赢得空间智能这场战争,vivo的策略非常明确:聚焦核心能力圈,进行技术和人才投入,也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聚合能力,推动产品和生态共同迭代。
MR眼镜目前的发展掣肘在于软硬件生态。硬件方面,vivo选择内外部能力融合,将MR眼镜体验持续优化;软件方面,vivo也在推动MR领域的内容生态丰富。
胡柏山坦言,需要坦然面对MR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性挑战。而让MR眼镜真正有用且好用,是必须穿越的两重门。
“有用”方面,核心是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高频需求。据博研咨询统计,目前MR应用仅在教育、医疗两个领域的占比就超过47.5%,娱乐类占比仅18.7%,显示出其对商用场景的开发渐成气候,但对消费市场的开发被严重低估。
胡柏山指出,对此,vivo会针对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内容开发。目前发布的vivo Vision探索版,已经落地了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照片/视频等功能,提供三维空间层面的观影体验;此外vivo也在定制MR游戏,强化娱乐场景的落地空间;还发展空间多任务处理、VST透视等能力,提升用户办公效率。
据介绍,vivo也将拥抱开放标准,追求多元开发路径,让更多开发者的创意落地,以此进一步丰富内容生态。
“好用”则涉及良好的佩戴体验。目前市面上的MR头显产品多在600克左右,这让消费者普遍认为难以长时间佩戴,压脸且闷热。
vivo Vision探索版率先要解决的就是轻薄问题。借助过去30年间沉淀的供应链整合、工业设计、结构叠堆优化等能力,其最终仅重398克。此外,vivo Vision人因实验室基于庞大的中国人头数据库,通过专业面部扫描仪精准测量额头、颧骨等关键支撑点,使用血液仪实时监测面罩对脸部的压力分布,最终设计出4款不同适配性的面罩和8款不同特性的泡棉,做到真正为中国用户定制。
在胡柏山看来,有技术积累、对用户洞察的经验和聚焦投入擅长的事,这构成vivo在MR产业发展的底气。这甚至有机会让vivo在MR市场比手机市场表现更好。
对家用机器人领域也是采取类似思路。作为复杂程度远高于手机和MR的硬件产品,业界通常将其拆解为大脑、小脑、四肢三个关键部分。vivo结合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积累,选择主要立足研发“大脑”和“眼睛”,“四肢”和“小脑”则交给合作伙伴推进。
拆分来看,“大脑+眼睛”是破解家庭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其中,“眼睛”负责即时扫描变化的环境,“大脑”通过认知策略、思考能力,发出行动指令。“小脑+肢体”则更多是构建机器人的执行能力。
如此定位也是基于vivo能力范畴的思考:“眼睛”的能力可以来自MR和手机前后置摄像头中的能力积累;“大脑”能力则多来自于“蓝科技”中vivo积累的AI大模型、操作系统等能力。
这些定位都潜藏着vivo在过去30年来发展过程中遵循的一条定律:针对长期赛道进行战术布局时,采用技术复用的长期主义思维。这保证了其对技术投入的长期稳定性。
今年3月,vivo正式成立机器人Lab,专注技术研发,并与产学研机构探索合作。vivo的野心,远不止于发布一款MR设备或一个机器人原型。
它是在部署一个以人为中心、覆盖“手机—MR—机器人”的三位一体智能服务体系,是对未来十年人、机器与世界交互方式的系统重构。这场进军,背后是vivo“看十年”的战略定力、“做难而正确的事”的战术耐力,以及“与产业链共荣”的生态合力。
短期看,vivo似乎是在抢占未来硬件入口,长期看,其则是在重塑自身基因:从一家通信与消费电子企业,蜕变为一家以人为中心、融合现实与数字、具备软硬一体化与系统服务能力的空间智能科技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vivo也将完成自身技术与战略的进一步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