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文化消费热中看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王婷 河南日报 时间:2024-08-16 12:24:16

客户端记者 郭歌 见习记者 张魏

铿锵有力的建鼓、古典曼妙的舞步、高难度的托举……近日,郑州歌舞剧院经典国风舞剧水月洛神正紧张排练中,为9月赴新疆演出做准备。

“国内古典舞天花板”“极致的东方美学”“教科书级水袖舞”……在社交平台上,舞剧水月洛神被网友热烈讨论,剧中“落纱”的绝美片段更是刷屏网络。

当优秀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浪漫邂逅,让一众年轻人直呼“上头”。自2010年首演以来,水月洛神已巡演数百场,足迹遍布海内外,演出所到城市一票难求,掀起了一场现象级的“国潮美学”风暴。

水月洛神以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为精神内核,将史诗与神话融为一体,以多媒体影像投射出的美轮美奂的画面与曼妙舞姿交相辉映,营造出如真似幻的美学氛围,并巧妙地将“诗、书、礼、乐、舞”融会一堂,为观众描绘出一段跨越千年的凄美之恋。

“全剧没有一句对白,舞蹈本身就是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导演佟睿睿说,演出的本质还是讲人的情感,所以能引发观众共鸣。

在水月洛神的主演曾鹏飞看来,演出的意义不在于传递宏大的叙事,只要观众通过演出对中国文化中的具体切面产生兴趣,就是文化传播者的价值所在。

郑州歌舞剧院自创建以来,坚持体制创新和艺术创新并行,探索出了一条既适应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又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道路。推出了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精忠报国等一批不仅在省内既“叫好”又“叫座”,而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原创国风舞剧。

“我们在风中少林的整体宣传推广过程中,不仅对包含演员服装、配饰在内的所有宣传品、剧场环境、媒介广告进行统一设计和包装,凸显风中少林的气质和特点,还对优质IP进行持续化运营。通过将剧中人物设计成卡通形象、制作动漫节目以及后续产品开发,充分挖掘市场资源,延伸了舞台艺术的产业链条。”郑州歌舞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让优秀的本土作品“走出去”,河南近两年还陆续引进了红楼梦只此青绿咏春等国风舞剧,把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传递进观众的心里。这些剧目演出期间,总会吸引不少本地甚至外地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前来观看、打卡。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围绕这些剧目也会形成“自来水”式推荐与观剧讨论的热潮。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认为,国风舞剧蔚然成风,反映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国人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青年群体能便捷地感受到国内外的多样态文化,对比之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人心。

河南艺术中心是省内规模最大的地标性公益文化场所,国内外顶级的文艺演出几乎每周都在这里上演。从业十多年的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业务策划部经理路晓明,对河南文化市场有着自己的观察。“近年来,河南演艺市场的热度逐渐提升,观众文化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在被唤醒。当然,相较于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尽管也有的引进演出收益并不能覆盖成本,河南艺术中心仍坚持引进国内外高品质的演出剧目。“我们更聚焦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世界,培育河南的文化市场。引进的剧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通过演艺活动也间接拉动旅游、住宿、餐饮等系列消费,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路晓明说。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扎根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沃土,顺应群众文化消费的新趋势,我省各艺术门类正在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改善新供给,提升新服务,满足新需求。(郑州歌舞剧院供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