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品牌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大促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虎嗅APP 时间:2025-08-23 22:17:49



假设有这样一项“超级工程”:它能为中国市场上每天销售的每一件商品,按照品牌与品质自动打分,并且实时记录,比如手机行业,苹果 iPhone 算 100 分,华为 95 分,荣耀 90 分,而某些山寨手机可能只有 50 分。

接下来,再把全国亿万消费者每个季度购买的所有手机的分数汇总,算一个“平均分”——这“平均分”就是一个消费品质指数。它能清晰地告诉我们: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人买的手机整体是越来越高分、越来越多优质品牌,还是更偏向低分、低价的产品。

如果把这个办法推广到所有行业,比如服饰、家电、日用品、食品、酒水,把所有消费行为的“平均分”都算出来,我们就能得到一个覆盖全行业的消费品质指数。它能回答很多关键问题:

中国消费者整体是在消费升级,还是在被低价竞争“拉低”品质?哪些地区的人更愿意为高品质买单?哪个品类的品牌消费走在前列,哪个还需要提升?在一年中,哪些时间节点(比如 618、双11)更容易拉动品牌消费?

光是想一想,这样的工程就足够诱人。

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体系,并不容易。它需要极其庞大的消费数据沉淀,这在以往的线下零售时代几乎不可想象。

过去,经济学界衡量消费主要依赖两类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前者揭示消费规模的增长,后者刻画价格的变化,但它们都无法回答“消费者到底买得更好,还是更差”这个核心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消费市场持续扩张的环境下,仅凭消费总量的增长,很难看出消费结构和品质的变化。

令人欣慰的是,数字经济的发展,让这一想法终于成为现实。

就在本周,第二期“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和“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CBI500)”正式发布。该指数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商学院联合开发,阿里巴巴淘天集团提供技术支持,每季度更新一次。

这是全球首个完全基于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填补了传统宏观指标(如社会零售总额、CPI)在衡量“消费质量”方面的空白。对品牌而言,它能成为战略制定和竞争力评估的重要参考;对学界和资本市场,它则为理解和研究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提供了全新工具。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已经有了两个季度数据的积累,也我们观察中国消费变化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洞察。

首次量化"品质":一个方法论的重大突破

其实,即使有了淘宝天猫的消费大数据支持,衡量消费品质变化也是个非常困难的课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品质"是一个高度主观、多维度、动态变化的概念。什么是好品质?是价格高?是销量大?是专家认可?是用户好评?每个标准都有合理性,但单独使用都不够准确。

给如何给品牌商品打分呢?

北大国发院的研究报告,给出的方法论也很巧妙——完全基于消费者真实的购买行为,让淘宝天猫上的10亿消费者的真实行为来"投票"定义品质。

研究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可靠的"标准答案"。团队从淘宝天猫平台分行业抽取了消费者主动搜索量最多2000个排名最高优质品牌作为学习样本,又抽取了4000搜索量最差的品牌,作为负样本。避免了研究者的主观偏见,完全基于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来定义优劣。

接下来,团队收集了这6000个品牌在淘宝天猫平台上的全量行为数据,涵盖几十个维度,流量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几乎穷尽了线上品牌可以获得的数据。

有了大量的数据,下一步就是找出哪些指标真正能够区分"优质品牌"和"普通品牌"。团队使用了"随机森林"这种机器学习算法。简单说,就是让AI系统分析这6000个品牌的所有数据,自动发现那些最能预测"品牌是否优质"的关键指标。

光有AI还不够。团队邀请了来自学术界、投资界、品牌运营、数据分析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然后再基于国际公认的Anker品牌资产模型,并结合专家评分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按季度对淘宝全网品牌指标加权,最后,团队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每个指标的具体权重,并将所有品牌的评分标准化到0-100分的区间,得分越高,品质就越好。

这套方法的革命性在于:传统的品牌榜单要么基于专家评分(主观性强),要么基于销量规模(容易被营销操控),要么基于财务数据(滞后性明显)。而CBI指数基于消费者的真实行为数据,既全面又动态。

更重要的是,这套方法具有很强的可解释性。每个品牌的得分都可以拆解到具体的指标层面,品牌方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让原本感性的商业决策有了理性的数据支撑。

就这样,项目组根据模型,形成了一套覆盖全网所有品牌的打分模型(并且还公布了前500名品牌的名单和分项分数),而后又根据每季度消费者实际的购买行为,计算出了平均分,也就是季度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

数据显示,全国消费品牌指数从2025年1季度的63.38增长到2季度的65.17,同比增长2.14%,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的59.42,增长了 9.7%。CBI指数的这种增长,大约相当于所有消费者中有一半从排名1000名之外的品牌转向刚刚进入前500名的品牌",过去购买锐步、特步的消费者,开始购买安踏、李宁。

我们的消费者,至少在线上,依旧更偏好购买品质商品,而且这个趋势还在持续。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2023年1季度至2025年2季度)

重新审视品质和大促的关系

传统认知里,大促就是"卷低价"的代名词——平台拼命压价,消费者疯狂薅羊毛,品牌方咬牙清库存。"品质"往往是第一个被放弃的。

就连北大的研究团队在数据结果出来之前,都预估,在有“618”和“双11”两个大促节点的第二、第四季度,消费品质应该有所下降。

但数据给出了和很多人预想不同的答案。

2025年二季度(618所在季度),全国消费品牌指数从一季度的63.38跃升至65.17。更关键的是,这已经是连续多年的趋势:每逢二、四季度(618和双11),品牌指数都会显著上扬。

换句话说,在一个据说"大促不重要"的时代,消费者却在大促期间更愿意为品质买单;在最应该"冲动消费"的时候,中国消费者反而表现得更加"挑剔"。

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更直观的画面来理解:同样是买洗面奶,平时你可能随手拿个开架产品,但618期间,你更可能选择兰蔻、雅诗兰黛这样的大牌——因为"难得有折扣"。

成熟的消费者不再把大促当作"清仓甩卖",而是视为"价值窗口"。他们会提前规划,将对品质商品的需求集中在促销节点释放。

据天猫官方数据,今年的天猫618剔除退款后GMV同比增长10%。同时期,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网上零售同比增长8.5%。定位品牌消费的天猫增速超过整个消费市场大盘,也从侧面印证,品牌消费在大促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在大促场景下,商品的原价成为了重要的"锚点"。消费者看到平时3000元的品牌手机现在2500元,和看到平时300元的杂牌手机现在250元,心理感受截然不同。前者让人觉得"占了大便宜",后者只是"便宜了一点"。有明确定价体系的品牌商品,在这种对比中天然占优。

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的认知负荷理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大促期间,消费者面临大量商品选择,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会倾向于使用简化的决策方式。品牌作为质量和体验的综合代表,成为有效的决策简化工具。

数据显示,即使在同样的促销环境下,2025年618期间的品牌指数仍比2024年同期增长2.14%。

在一个充满焦虑和内卷的时代,CBI指数给了我们一个相对乐观的信号:消费者比我们想象的更理性,品牌价值比我们想象的更坚韧。

我们需要的,是重新审视品牌的运营策略。

销量之外,大促还能带给品牌什么价值?

市场上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在有内容电商和低价电商的今天,大促已经过时了。

但是"大促过时论"的核心逻辑,其实在于它把大促的价值简单等同于价格优势。

大促提供的是确定性优惠,你知道618一定会有活动,你知道你想要的品牌大概率会参与,你知道这个时间点买大件商品最划算。

这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这种高度集中的消费注意力也被一些品牌低估了。

在传统商业环境中,消费者教育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但大促极大地压缩了这个过程——当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同时打折时,他们被迫快速学习和比较,从而迅速提升对整个品类的认知水平。

以双11时销量通常都会增长的羽绒服来说,早在一年多前,蕉内其实就开始讨论和企划,2024年冬天应该主推什么样的羽绒服,来把握住这次增长周期。

蕉内靠做内衣服饰起家,如今拓宽品类,羽绒服就有许多细分的类型,并且竞争十分激烈,一个双11如何打出蕉内羽绒服的心智,蕉内的策略不在于价格,而是功能的聚焦。回归用户对羽绒服的本质需求——是由轻和暖带来的舒服。
蕉内把2024年的羽绒服侧重点放在更加灵活的轻薄羽绒上,能够去更加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外穿,也能当夹层。蕉内判断对了——2024年双11,它的羽绒服同比实现了146%的增长,羽绒服品类中有了蕉内的一席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大促加速了进化的过程——在充分竞争环境中,有价值的品牌快速崛起,投机取巧、依靠流量撬动的伪品牌往往只能撑不过三次大促,这种淘汰机制比平时的市场竞争更高效、更公正。

大促还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直播电商的兴起与大促密不可分,线上平台私域运营的成熟也与大促相关,对于涌入的流量洪峰,提前布局物流和供应链的创新,也同样受益于大促。这些创新实践在大促期间得到验证完善后,逐渐成为了整个商业生态的标准配置。

对新锐品牌来说,大促的价值尤其突出。本次CBI报告,团队对于快消行业的新锐品牌做了专题研究。数据显示,上榜的50个快消新锐品牌中,绝大部分为国内品牌,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广州等电商运营基础好的城市,依托于电商生态,这些城市形成了强劲的品牌创新集群效应。

如果说大促对成熟品牌是价值验证,那么对新锐品牌来说,大促就是成长加速器。

原因很简单——新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产品竞争力,而是认知建立。

在平时的商业环境中,新品牌很难获得足够的消费者注意力。但大促改变了游戏规则:当消费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大量购买决策时,他们更愿意尝试新品牌;当价格不再是主要障碍时,新品牌的产品力和创新性更容易被发现。

榜单数据显示,表现突出的新锐品牌都有三个共同特征:精准的道选择、功效性与悦己性并重、极致的场景细分。

比如绽家专注香氛清洁、BeBeBus聚焦婴儿车、海龟爸爸深耕婴童护肤,它们通过在细分场景的专业化建立了竞争优势。对这些新锐品牌来说,大促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验证机会。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用户反馈,快速迭代产品策略,建立初始用户基础。

据天猫数据,今年 618,有 260 个新品牌超越行业巨头,登顶细分趋势榜首。就连最“卷”的美妆、个护赛道,也涌现出了诸多“黑马品牌”。其中既有新锐国货品牌,也有大集团的子品牌。

比如口腔护理赛道。随着全民健康意识提升,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每天刷两次牙、美白牙齿这样的基础需求,不同人群生活习惯不同,口腔问题不同,对牙膏的需求也完全不同。
国货口腔护理品牌参半就注意到了这些需求,推出了不同功效的产品,它的每一支牙膏都像贴好了人群标签:有烟渍的消费者购买沸石牙膏;有美白去渍需求的消费者可以购买溶菌酶牙膏;中老年人更偏爱中草药成分,参半就专门研发中草药护龈固齿牙膏......

靠着一个个细分市场,参半在 2023 年 Q3 到 2024 年 Q1 电商份额反超巨头,排名第一,今年天猫 618,参半有两款牙膏进入垂类 top 10 榜单。本次新锐品牌榜单中。

对品牌来说,参与大促不应仅仅视为短期的销量提升手段,而应将其作为品牌价值验证、用户关系建设、市场教育的重要机会。这个过程甚至会反向推动品牌进行组织升级。多个受访品牌都曾提到,品牌在大促前期重组/扩张了天猫运营团队。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很多看似合理的判断都需要重新验证。

因此,CBI指数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告诉你买哪个手机,而在于给你一个更科学的判断框架。

品牌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大促。品牌真正的敌人,是对消费者的疏离,是对自身价值的模糊,是对时代变化的迟钝。

毕竟,一个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的偏好还在上升的时代,理应是一个品牌的好时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