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瞭望 | 量子科技照进未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新华社 时间:2025-08-25 18:24:48

  合肥围绕技术团队、技术水平、市场前景、转化风险4大维度,团队能力及参与度、知识产权清晰度、成果技术创新性、先进性、成熟度等细化指标,对可转化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技术水平占60%分值,在评价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肥专门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场景工作专班,列出两张清单,一张列明新技术,一张列明可以开放的应用场景,涉及市政管网、消防救援、热电、水务、医院等多个行业和领域。针对前沿科技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对符合条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首试首用,对企业进行责任豁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何曦悦 董雪

  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今年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以纪念人类科学史上这场伟大的革命。

  从费曼的构想到千比特量子计算机的诞生,量子科技通过“基础理论—技术验证—产业生态”的链式突破,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中国以合肥、北京、上海为枢纽的产业生态,与美欧形成三足鼎立,量子纠错、异构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突破决定下一阶段各国量子科技竞争力的格局。

  中国以合肥为代表发展量子产业发展路径,构建起“战略前瞻性—政策包容性—生态开放性”三位一体发展范式,在新赛道中初占先机。


在位于合肥的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体验馆内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2025 年 7 月 1 日摄) 张铖摄 / 本刊

  多点开花 应用破冰

  量子科技,包含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支柱,是国家明确大力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各地依托自身优势,加速构建差异化产业生态。

  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的城市之一,合肥依托国家实验室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顶尖科研力量,打造量子大街,本源量子、国盾量子、问天量子等数十家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云集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云飞路两侧。目前,合肥汇聚量子企业93家,覆盖量子芯片、测控设备、软件、应用及产业资本全链条,已产生了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

  在长三角的量子科技蓝图中,上海另辟蹊径,依托在冷原子物理领域的深厚积累,选择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这一 “后起之秀” 路线。上海市科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基于冷原子物理领域的深厚积累,上海通过市战略前沿专项支持,同步推进多团队的研发,加快上海量子计算前沿技术创新和未来产业培育,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高度的并行性以及与阵列规模无关的常数时间消耗,在60毫秒内成功构建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刷新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

  北京发挥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优势资源,统筹量子物态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材料与器件、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骨干力量,北京量子院已研制出微型芯片原子钟,发布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了三枚超导量子计算芯片。

  深圳将量子信息列为八大未来产业之一,部署将其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作为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济南以量子通信为特色,深度参与量子技术国际标准化工作。

  量子技术三大支柱商业化进度不一,应用探索呈现多点开花局面。

  量子通信领域已形成广域网络和实用终端产品。中国在量子保密通信领域全球领先,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中国电信推出的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办公应用——量子密信,已广泛应用于政务、政法公安、金融等行业,服务用户近600万。

  量子精密测量在导航、医疗、工业生产等场景初显应用价值。

  量子计算目前距离规模化商业应用尚需时日,其专用领域的价值探索正如火如荼展开,已拓展到金融、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力、通信、气象、密码安全等领域。

  在合肥市西北角一处实验室里,“本源悟空”正在平稳运行。自2024年1月全球上线以来,“本源悟空”已为来自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完成超53万个量子计算任务,目前共有3台不同版本的“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投入商业化运行。

  在医疗领域,本源量子与蚌埠医科大学合作开发乳腺癌钼靶健康检测与乳腺癌钼靶良恶性检测真机应用,显著提升了乳腺钼靶图像筛查精度;在算力调度真实应用场景,玻色量子与移动云合作,通过相干光量子计算机真机对算力需求的组合优化问题进行求解。

  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介绍,已推出“量子+”科技产品30多项,覆盖政务、应急、工业、金融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量子通信产业化和量子计算实用化,让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和工作。

  “量子第一城”的跨越之路

  量子科技被认为是通向下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钥匙”,但发展伴随着极大不确定性与技术壁垒。

  以量子计算为例,当前,全球量子计算竞争正处于战略“窗口期”,量子计算机的硬件成本投入巨大,单台超导量子计算机造价可达数千万元人民币级别。

  合肥针对颠覆性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产业风险高特点,以“科技成果精准评价+动态管理机制”“耐心资本+市场验证”四轮驱动,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生态。

  多维度综合评价。合肥围绕技术团队、技术水平、市场前景、转化风险4大维度,团队能力及参与度、知识产权清晰度、成果技术创新性、先进性、成熟度等细化指标,对可转化科技成果进行评价。其中,技术水平涵盖技术创新性、先进性、成熟度三项内容,占60%分值,在评价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分级入库管理。根据可转化科技成果的类型,采取现场评价(会议评价)和网上评价,以及市场检验评价、检测报告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分为“A级”“B级”和“C级”,获得“B级”及以上的可转化科技成果,纳入市可转化科技成果库。

  入库后,相关成果在申报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及其他科技创新政策时,优先给予支持,同时可作为合肥市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基金等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优先支持项目。未入库的可转化科技成果,作为培育对象,引导其持续完善提升相关指标。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结果非长期特定化,可根据成果转化进展情况,适时开展评价工作。根据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动态更新可转化科技成果库。

  培育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合肥设立直投型、高容忍度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针对“科大硅谷”这一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出台专门政策规定,“科大硅谷”引导基金管理团队应满足考核要求、严格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仍产生投资损失的,给予最高50%的风险容忍度,超出部分以基金管理机构所取得的奖励资金为限进行弥补。

  “助力量子科技产品用起来,技术才能持续优化、产品才能快速迭代、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洪芳介绍,合肥打造“政府专业化场景服务商”职能定位,广泛链接量子领域高校院所、企业,推动场景合作。

  建强概念验证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合肥建设7家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从科技成果技术团队、技术水平、市场前景、转化风险等维度构建起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成果转化前景进行立体研判。

  构建场景驱动体系。专门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场景工作专班,列出两张清单,一张列明新技术,一张列明可以开放的应用场景,涉及市政管网、消防救援、热电、水务、医院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对首次应用重点行业新场景的大企业,给予百万元资金支持;组建真实场景实验室,帮助科创企业做长周期的测试验证;针对前沿科技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对符合条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首试首用,万一出现风险,可以进行责任豁免。

  营建资源对接生态。成立合肥国有企业场景创新联盟,促进国企与科创企业的对接合作。举办“量子+轨道”深度融合专题场景座谈会,推动合肥轨道交通集团携手国盾量子开展基于量子安全技术的轨道交通数据保密传输研究,将量子加密技术应用于自动售检票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根治信息泄露风险,为票卡交易和乘客信息提供了安全保障。

  搭建首次应用场景。近期,量子印章首次在合肥部分政府服务窗口试点,探索其在行政审批、基层治理、金融风险防控、企业高效办公等场景的应用。在合肥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使用云印章对接智慧高新和内部办公OA,搭建云印章审批系统,大大提升行政审批效能,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洪芳介绍,近三年,合肥市推动高校院所量子领域前沿成果转化设立企业10家,3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累计服务供应链企业数百家,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数量超2000件,居全国前列。

  夯实根基迎接量子产业潜能爆发

  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针对不同技术路线和研究方向,我国发展水平呈现出领跑、并跑与跟跑并存的多元局面。在量子计算领域持续追赶,整体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但在核心技术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在量子纠错效率、比特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仍存在差距。

  核心技术追赶,亟需建立基础研究与产学研协同机制。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正式发布,其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在特定场景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祖冲之三号”科研团队正在量子纠错、量子纠缠、量子模拟、量子化学等多方面加快探索。

  另一方面,量子计算机非孤立存在,其运行依赖极低温制冷系统、复杂的测控电子学设备以及专业的算法开发工具链等,构建完整且成本可控的产业链生态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本源悟空”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研制团队总负责人郭国平认为,量子计算产业链的成熟度决定其产业化速度,我国需通过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国产自主化,构建“设计—制造—封装”全自主量子计算机供应链。在产业生态上,可考虑以合肥、上海、北京等城市为核心,建设国家级量子计算产业示范基地,聚焦硬件研发与应用试验,推动量子芯片设计软件、低温器件生产线等国产软硬件的规模化应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