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8月20日,宜昌长江之畔的华为中国行2025・湖北新质生产力创新峰会,像是一场数智化转型的成果展。当政府、医疗、制造、教育等行业的实践案例与技术突破集中呈现,当华为与合作伙伴的联合方案逐一亮相,一个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湖北样本逐渐清晰。
算力与技术:新质生产力的硬支撑
数智化转型成为各行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必答题,但落地过程中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算力成本高企,绿色低碳的算力供给成为稀缺资源,多数企业陷入想用AI却用不起的尴尬;二是技术与场景脱节,通用型解决方案难以适配行业细分需求,不少数智化项目沦为炫技式工程;三是生态协同不足,技术提供商、行业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转型合力。本次峰会正在用可复制的实践回答“数智化转型如何真正落地”的行业命题。
华为公司副总裁、中国政企数字政府系统部部长吴刚点出了湖北发展数智化的独特优势:“人工智能发展依赖算力支撑,算力运行离不开电力,宜昌拥有三峡绿色水电及区域安全的独特优势,以电强算,打造中部算力新高地,符合国家两重战略发展导向。“短短几句话道破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将本地资源禀赋与技术突破结合才能构建独特的发展优势。
从技术层面看,华为的算力突破为这种优势提供扎实支撑。华为算力平台行业解决方案CTO唐新兵在演讲中披露:“昇腾大规模专家并行集群推理方案,通过系统级创新实现更大吞吐、更低时延,推理成本下降67%,性能提升3倍。”成本的大幅降低与效率跃升意味着AI技术正从少数企业的特权变成多数企业的选项。
在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上,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陈俊龙指出:“大模型持续向通用人工智能演进,百万亿参数可能是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在他看来,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在大模型算法创新、算力平台建设、行业应用落地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华为在人工智能及通用计算领域进展如何?笔者了解到,华为在AI领域提供从算力设备到框架工具的全栈能力。目前,超50个主流基础模型基于昇腾高效开发训练,联合超2500个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孵化超过5800个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已深入医疗、制造、教育等多行业场景。
在通用计算领域,华为已带动6300多个合作伙伴,18100多个解决方案通过鲲鹏兼容性测试认证,这些方案在政府、金融、电力等行业全面落地。而在湖北,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利川智算中心、竹溪“国芯一号”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运,更让技术能力转化成了服务本地的数智动能。
行业深耕:数智化从效率工具到转型引擎
数智化技术的价值,最终要在行业场景中落地才能显现。峰会上,医疗、制造、教育等领域的实践案例,诠释了数智化如何从效率工具升级为转型引擎。
在医疗领域,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数字创新部部长张旭楚的分享颇具说服力,AI超声辅助诊断结节良恶性判别准确率超过96%,超声检查AI质控覆盖率提升至100%,医生撰写门诊和住院病历的时间减少50%,这些变化正在重新定义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
制造业的转型则呈现出更系统的特征。东风汽车集团数字化部祁伟在成果分享中提到,其数字平台已实现总体上云率52%,新建系统上云率100%,应用系统融合下线191个,未来还将实现服务租户51家,应用高效精简至200个,云原生率达到59%。支撑这一转型的,正是擎天・AI中台提供的百卡级智算规模保障、通用基础模型、基础工具链。
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创新则着眼于长远。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熊盛武分享的案例依托鲲鹏昇腾生态建设作物育种大数据平台,联合高校打造气象预测和农药研发领域的行业一体机,证明数智化不仅能提升现有产业效率,更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对于数智化技术在行业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华为给出清晰总结:一是提升整体运营效率,通过数据快速处理让企业精准决策;二是促进行业服务模式创新,借助智能化工具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减少浪费并提升整体效益。
为了让这些作用落地,华为还总结出“三层五阶八步”方法论:先通过AI定义业务场景,再快速开发应用和服务,最后组建专门队伍持续运营;从场景、流程、组织、数据、IT五个阶段与AI深度融合,通过明确目标、场景识别、重塑流程等八个步骤保障转型效果。这种方法论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转型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让企业少走弯路。
生态协同: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
数智化转型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事。峰会现场的多项重磅发布,彰显了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建生态的决心,而这种生态思维,正是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湖北宜化集团与华为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标志着化工行业的数智化转型进入联合研发新阶段——不再是技术企业单方面输出方案,而是双方基于生产场景共同探索创新。
武汉OpenLab的亮相则展现了生态建设的系统性,该平台集“联合创新、方案适配、伙伴发展、伙伴赋能、技术支持”五位一体,立足湖北、辐射华中,成为连接技术供给与行业需求的转换器,搭建了一个让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舞台。
在解决方案发布环节,这种生态协同体现得更为具体。华为湖北行业解决方案伙伴联合方案发布仪式上,两批次涵盖智慧产业园区、交通管控、水力发电、智慧医疗、智慧校园等领域的方案集中亮相;华为湖北鲲鹏昇腾生态伙伴部件及解决方案发布,则基于底层根技术与行业伙伴共同打造更适配的产品。这些方案的背后,是“共研、共建、共享”的生态理念,技术企业开放能力,行业伙伴深耕场景,最终形成1+1>2的转型合力。
独行快,众行远。华为的伙伴体系有着怎样的策略?一是技术共生,开放全栈技术能力,通过联合创新实验室等载体与伙伴打磨行业方案,湖北已落地的武汉OpenLab、鸿蒙(武汉)创新实验室等就是具体载体;二是能力共进,构建分层赋能体系,提供培训认证、工具平台及资源支持,2025年湖北已集结200人+的华为布道师队伍,助力伙伴提升服务能力;三是价值共享,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扩大合作覆盖面,形成共研、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数智化转型的落地,最终要靠人来实现。当前行业普遍面临行业专家缺应用,技术人才缺场景,管理者缺蓝图的困境,而华为的解法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研-训-用”AI人才三相传导构型框架。这套框架的核心是“学、练、战”的结合:通过匹配典型角色的AI能力诉求,培养能定战略、会开发、懂运维的人才;以华为认证作为评估手段,形成培养闭环;萃取30+标杆项目,自建1800+套设备的实操实训室,让学员在真实业务数据和场景中实践。
后记:湖北实践的启示与远方
回顾华为在湖北的数智化实践,笔者发现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以资源禀赋为基(三峡绿色水电),以技术突破为翼(昇腾、鲲鹏生态),以行业场景为靶(医疗、制造、教育等深耕),以生态协同为桥(联合创新中心、OpenLab等),以人才培养为脉(研-训-用体系),最终形成“算力-技术-行业-生态-人才”的良性循环。
这种循环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与湖北的产业特征、资源优势深度融合的定制化方案:宜昌的化工企业需要数智化转型,就有宜化与华为的联合创新;武汉的汽车产业需要升级,就有东风数字平台的实践;县域经济需要算力支撑,就有利川、竹溪的智算中心落地。这种“从本地中来,到本地中去“的转型路径,让新质生产力有了扎根土壤。
华为与湖北的故事,或许只是数智时代的一个开端,但它已经证明:新质生产力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个技术突破里,每一次行业实践中等待被激活的力量,而激活这种力量的钥匙,或许就藏在湖北的实践图谱里,书写属于湖北人自己的数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