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应接不暇。DeepSeek大语言模型凭借其开源性和普惠性,大大降低了各行各业、特别是普通用户使用最先进大语言模型的门槛,加速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的进程。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并将其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代表一种新范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更多价值。这里面,教育行业首当其冲。
2024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50多个国家纷纷响应。今年以来,从中央到教育部、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数字化的文件。可以说,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刻变革,成为教育行业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面对这样的时代性变革,外国语学校怎么办?
“AI+教育”,推动学校系统性变革
笔者认为,必须从教育范式变革的高度来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刻影响,要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不仅意味着在现有教育系统中添加新工具(“+AI”),更要求我们在教育范式变革层面上进行系统性、颠覆性的重构(“AI+教育”)。它是引爆一场教育范式深度变革的导火索和核心引擎。
当前主流教育范式仍然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已难以适应知识爆炸、社会形态剧变和个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规模化教学和个体化差异存在持久矛盾;知识灌输与核心素养培养往往存在严重失衡;有限时空的束缚难以满足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需求;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异化”,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被投入到繁杂、低效的教育管理工作,影响了教育效能的提升。
“人工智能+教育”不能“新瓶装旧酒”。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知识灌输和“题海战术”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加剧了教育的“异化”。从本质追求来看,“人工智能+教育”是要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实现教育从目标设定、主体关系、环境形态、方法工具和结果评价的系统性重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个性化、更高效能、更公平普惠、更适应当下与未来、更能彰显人类价值的教育新形态。从关键路径来看,“人工智能+教育”要把数智赋能融入助学、助教、助管、助研等各个方面,推动教书育人、办学治校的系统性变革。
以上外附中为例,学校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学校系统开发了五年一贯制的人工智能课程,并积极探索“AI+学科”的融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素养在各学科中的渗透与延展。另一方面,学校以校园数字基座建设为基础,逐步打通原有的“数字孤岛”和“数字烟囱”,提升各类数据系统的集成度,以期更好地支持助学、助教、助管、助研等多维应用场景。
在教学与管理层面,学校与ClassIn、郎鹰等相关教育科技公司开展合作,探索数字化课堂与多元评价的构建路径,逐步引入AI写作批改、口语发音纠正、智能自适应练习等应用,初步尝试“AI辅助+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通过数字人和数字孪生等技术、以课堂为主,课后AI辅助的方式,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反馈与个性化练习支持。同时,学校正积极推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等核心环节的数字化改造与平台整合,努力实现教学数据的联通,初步开展学生学习行为记录与成长档案建设的技术方案设计,探索形成动态学习画像,助力教学质量的持续优化与教师效能的提升。
“AI+教育”,重构学生能力图谱
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必须坚守教育本质,超越技术工具化的局限,重构学生能力图谱,培养学生“人之为人”的特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快速技术变革等趋势正颠覆各行各业和就业市场,近40%的核心工作技能将会改变。在“人机共生”的智能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
笔者想结合上外附中的实践探索来谈。
一是培养学生人机协同能力。学校系统开发了从六年级开始的五年一贯制人工智能课程,打牢学生的数理基础和人工智能底层逻辑。课程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早期算法讲起,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领域的基本原理,在六年级和七年级帮助学生搭建起人工智能知识的底层框架。当学生具备了较为牢固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后,再逐步引导他们进入应用层面,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够独立开发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开始,学校还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团队为初三学生授课。教授们反馈,通过四年的人工智能课程学习,这批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已达到本科生水平。凭借这套完整的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学校在2021年获得了全球AI影响力大赛教学设计赛道世界总冠军;2024年获得了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先导性研究与实践项目校中唯一的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学科高地。
二是培养学生跨领域创新力。学校推动“AI+学科”的深度融入和渗透,开展跨学科教学。例如,将学习AI纳入师训课程,培养一批懂AI的学科老师。他们学以致用,开展了一系列“AI+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比如古画鉴定课把人工智能、考古、绘画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跨学科领域整合资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支持“AI+学科”教学,学校建设了600平方米的智能教育空间,引入了硬件开发模块,自主研发了包括FRC工程机器人、VR课堂等一系列特色课程。
三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数据、算力、算法是支撑生成性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数据的局限、算法的偏见都可能导致输出结果的误导。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必须让学生警惕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思维钝化、认知偏见和知识谬误,通过一系列文化认知对比、虚假信息和算法偏见甄别的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强化教师角色的转型和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校要引导教师从“讲授者”向“引导者+协同者”转型,要能够掌握AI工具并与学生共同探索高阶问题,要具备“判断AI结果优劣、引导学生质疑与验证”的能力,要主导语境建构、文化教学与人文关怀。
四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人的情感、创造力、同理心和复杂的社会互动能力,这些感性的东西,正是人类的独特之处,也是AI作为理性工具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在AI接管知识传授后,教育的更高使命应是培育“人的完整性”。
“AI+教育”,加速人文思想性回归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范式下,外国语学校如何保持人才培养优势?
外语学科的本体价值在于人文思想的创造。人工智能越发达、逻辑算法越强大,就越演示出人文思想的重要价值。人工智能既对外语学科形成冲击,但是也为外语学科加速向人文思想性回归提供了条件。在中学外语教学中,只要我们善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外语技能学习效率。在人工智能助力下,外国语学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国际比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上来,这对学生更好地胜任人工智能时代大有裨益。
首先,文化敏感性对人工智能伦理与价值校准非常重要。外语教育通过深度解析目标语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规范及价值观体系,引导学生认知语言背后的深层逻辑,增强文化敏感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文化偏见和文化渗透。中外诸多研究表明,ChatGPT总体上代表了西方的价值观,当它分别应用于美国、日本、中国、法国、德国的交流语境时,它对美国文化的理解性和适配程度更高,生成的内容也体现出高个人主义、注重生活质量、强调短期等美国价值导向。如果学生没有高度文化敏感性,很容易受到价值观的误导,难以适应跨文化沟通的工作。
其次,国际视野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创造能力的培养。若要问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笔者认为“眼界和想象力比知识细节和技术细节更加重要”,国际视野就是眼界和想象力的重要来源。创新性研究表明,联想的距离越远,创造力越大。国际视野为学生扩大了联想的边界,扩展了知识的疆域,更容易产生冲突性的观点。这种思维状态有助于学生克服固定认知,激发创造性思维。
最后,跨文化沟通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同理心、协同力、共情力和感染力,这些品质正是当下青少年所欠缺的。人机共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外国语学校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擅长与人打交道,擅长在跨文化交流的场景下找到大家共同的“文化最大公约数”,用共同的叙事去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要做到这些,既需要外国语学校在教学中有机融入跨文化沟通的相关内容,更需要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公众演讲、小组讨论、场景演练、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和国际交流交往等教学形式具有不可替代性,决不能交给人工智能了之。相反,学校要把人工智能节省出来的时间,大力投入到更多的师生交互、学生交流、校内外交往中去。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