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端显示领域长期由日韩企业主导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以突破性技术改写行业规则。2025年3月,海信正式推出全球首台量产RGB-Mini LED电视UX,这项技术不仅斩获2025CES创新榜单“全球科技突破产品”(唯一入选电视产品),更引发三星、索尼等国际巨头纷纷调整技术路线,跟进布局RGB-Mini LED赛道——中国企业首次在显示产业从“跟跑者”跃升为“行业标杆”,标志着中国显示技术迎来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转折。
量产落地:打破日韩技术垄断的关键一步
传统电视显示技术长期受限于“单一背光+二次色彩转换”模式,依赖蓝光或白光背光源配合量子点、荧光粉生成色彩,不仅色彩表现存在瓶颈,技术话语权更被日韩企业牢牢掌控。而海信RGB-Mini LED技术的量产,彻底打破了这一垄断格局。
作为全球首款实现产业化的RGB-Mini LED电视,海信UX机型将此前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光色同控”技术推向市场,较日韩企业同类技术落地时间至少提前一年。其核心创新在于采用红、绿、蓝三原色LED芯片独立发光,无需经过二次色彩转换,直接生成丰富色彩,实现了从“单一控光”到“光色同控”的根本性跨越。“这不仅是色彩输出方式的革新,更是完成了显示技术从‘控光’到‘控光又控色’的代际升级。”海信显示事业部营销总裁刘为杰在解读技术突破时强调。
从性能数据来看,海信RGB-Mini LED电视UX的表现尤为亮眼:色域覆盖达97%BT.2020,较QD-OLED提升6%以上,较QD-Mini LED提升16%;色彩体积较QD-Mini LED提升20%,较QD-OLED提升3%,同时能耗降低20%以上,在色彩表现与能效上全面超越传统显示技术。
技术闭环:二十年积淀铸就核心竞争力
RGB-Mini LED技术涉及芯片设计、材料工艺、算法优化等多维度技术协同,产业化门槛极高。海信之所以能率先突破,源于其二十年深耕显示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全链路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芯片层面,海信自2005年研制出中国首颗数字电视芯片后,持续加码画质芯片研发。2025年1月,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光色同控”AI画质芯片——信芯H7正式发布,搭载三维光色同控算法,可实现108bits光色精控与15680点高精度色彩管理,对色调、饱和度、亮度的控制精度较公版芯片提升430%,成功攻克RGB三原色协同精准控制的行业难题。同时,依托旗下乾照光电的技术优势,海信研发出全新RGB-Mini LED发光芯片,通过纳米级封装、复合衬底等车规级工艺,解决了三原色LED在“发光效率、寿命、色偏、色纯”方面的产业化痛点,为技术落地奠定基础。
更关键的是,海信构建了从芯片、背光模组到画质算法的全技术链闭环,这一系统化创新能力,使中国首次在新型显示领域实现全技术链路自主可控,为全球显示产业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行业引领:中国技术成全球主流方向
海信RGB-Mini LED技术的量产,不仅是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更引发全球显示行业的连锁反应。近期,三星宣布将在2025年德国IFA展推出115英寸RGB Micro LED电视,索尼也计划于2026年推出基于RGB LED背光技术的产品——全球巨头集体加注,印证了RGB-Mini LED已成为下一代高端显示的主流技术方向。
作为该技术的开创者及目前全球唯一实现量产的品牌,海信已在赛道中占据先发优势,更牵头启动RGB-Mini LED行业标准制定,进一步巩固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评价道:“海信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显示产业打开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推动行业进入‘中国技术引领’的新阶段。”
显示技术的竞争,本质是国家科技实力与产业话语权的较量。海信在RGB-Mini LED领域的突破,证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尖端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引领的跨越。随着2025年9月德国IFA展的临近,全球市场正期待海信带来更多技术惊喜,而中国显示产业也将借此进一步夯实全球核心竞争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