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定焦One 陈颐
在这个技术天天变、新车月月发的时代,什么才是车企真正的护城河?
这是所有玩家都在寻找的答案,也是资本市场最关心的问题。在众多探索者中,理想汽车被视为最具风向标的那家,一方面它是过去三年来崛起最快的造车新势力,另一方面因为它正处于大举押注纯电的节点。
因此,理想发布财报,外界关注的不仅是数据本身2025年第三季度,其营收274亿元,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也格外关注其创始人李想在电话会上对于下一阶段方向的判断。
当别人还在争论增程好还是纯电好、该用800V还是换电时,李想已经跳出了车机这个层面:我们的产品不是电动车,也不是智能终端,而是具身智能机器人。
一位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投资人对此评价道:这是理解理想的关键。只盯着财报,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家遇到短期挑战的公司;但听懂李想在说什么,你更能把握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向。
那么,理想汽车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不止是技术路线虽然当小鹏开始做增程、小米被传明年入局时,理想的纯电车型累计订单已突破10万辆。
也不止是单一爆款的能力从理想ONE到L系列,它已经证明了自己打造爆款的能力。
在这次财报电话会上,李想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们可以理解为三个战略选择:
组织模式上,回归创业公司,而非一家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治理的大公司。
产品定义上,做具身智能机器人,而非只是做电动车或智能终端。
技术路线上,构建完整的、全栈自研的AI系统,不走组装路线。
这三个选择,构成了理想汽车面向未来的战略框架。而2026年,是检验这套战略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回归创业公司,抓住出牌的机会
要理解理想汽车为什么在此时强调回归创业公司,有一个早期的故事不得不提。
2018年,理想的第一款车理想ONE发布前夕,公司资金异常紧张。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想对智能座舱团队负责人范皓宇提了一个自找麻烦的要求:做全车语音。
他的理由是,一个家庭出行时,坐在后排的孩子想听儿歌,难道还要让开车的爸爸去操作屏幕吗?
那时行业主流选择是只做主驾驶位的语音交互技术成熟、成本低。而李想要的,是前后左右四个座位都能独立拾音、独立控制。这在当时没人做过,没现成方案,硬件软件都得自己来。
范皓宇曾试图劝他放弃,团队当时正全力攻克四屏交互,精力已经快到极限。
李想没有妥协,他告诉范皓宇:用户不知道你的精力投到哪了,他只会觉得为什么后排没有语音控制。这是你的问题,不是用户的问题。别忘了,我们只有一次出牌的机会。
最后,团队真的在极限状态下把全车四区语音做了出来,并成为全球第一家将此功能上车量产的车企。这也成了后来理想ONE最受欢迎的功能之一。
图源 / 理想汽车微博
类似的故事在理想研发过程中还有很多:
为了让老人孩子上下车方便,李想坚持把二排座椅从手动改成电动,不惜多花几百万开模,亲自去搞定供应商;
为了实现中控三联屏的视觉效果,团队硬是解决了副驾气囊布置难题。
从这些故事里,你能看到理想的爆款基因:以用户为中心,挑战技术极限,做正确而非容易的事。
这后来慢慢沉淀为理想打造爆款的方法论,并让它在产品定义上总能领先半步。从理想ONE精准切入家庭唯一用车的蓝海,到L系列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开创奶爸神车的全新品类,无不如此。
但爆款方法论起效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公司从几千人扩大到几万人,这种对用户的直觉和迅速捕捉需求的能力还能不能保持?创业公司的敏锐和冲劲,还在吗?这几乎是所有高速发展的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
李想在电话会上坦言,理想确实变慢了。部门墙变厚、流程变长、对用户需求的响应变慢大公司病的苗头已经出现。
选择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还是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李想在电话会上给出了答案:在AI重塑一切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自身的特点,更适合创业公司的模式。所以,从今年四季度开始,我们坚定地回到创业公司的状态。
在他看来,创业公司模式的核心是:更多对话,而不是更多汇报;聚焦用户价值,而不只是交付任务;持续提升效率,而不是占有资源;识别关键问题,而不是制造信息不对称。
说白了,就是要重新唤醒组织对用户的直觉,让每个做决定的人都回到为用户价值负责的状态。
因此,李想强调回归创业公司,不止是管理模式的调整,本质是守护公司发展最核心的资产:一种能够持续打造爆款的、灵敏的组织体系。
重新定义汽车:从车,到机器人
理清了如何走,下一个问题是:理想要走向哪里?
在电话会上,李想抛出了一个选择题:未来十年,理想汽车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是电动车?智能终端?还是具身机器人?
这三个选项,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未来。
第一条路,继续造电动车,是最成熟、也最拥挤的赛道。在李想看来,如果只停留于此,竞争就会沦为更大空间、更长续航、更低价格的内卷,任何额外的研发投入都可能被看作成本浪费。
第二条路,是把汽车做成智能终端。这也是目前许多新势力主攻的方向,本质是把手机生态和体验搬进车里。但李想认为,这容易陷入为智能而智能的陷阱,很多功能用户其实并不需要。
前两条路,理想都不选。李想的选择是第三条,也是最难的一条:把车变成具身智能机器人。
对于一些人而言,这或许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理解起来并不难。你可以把ChatGPT这类大模型产品看作一个超级大脑,它能理解语言、生成内容,但它没有身体,无法在物理世界为你做任何事。而具身智能是一个既有大脑又有身体的智能体,它能看、能听、能思考,更能动手执行。
对应到车上,它不光是能把你从A点送到B点的被动工具,还是一个能主动服务的机器人。它会自己找车位停车、自动充电,未来甚至能帮你取快递、在楼下接你。
车,不再只是车,而是能理解你、照顾你的伙伴。这一步,意味着理想产品定义的彻底升级:从满足家庭的物理空间需求,进化到满足用户更深层的情感与智能需求。
图源 / 理想汽车微信
而要实现这种体验升级,就要说到李想的第三个选择:技术上的全栈自研。
原因很简单:市面上没有任何供应商,能提供打造这样一个机器人所需的完整系统。
理想必须自己攻克所有核心环节:
首先是给它更好的眼睛,让它看得更远。现在行业的感知技术只能看100多米。理想在研发的3D ViT技术,要把这个距离扩大2-3倍,今天辅助驾驶中一半以上的常见问题,可能就自然解决了。李想说。
其次,给它更快的神经,让它判断得更快。目前最先进的模型反应速度也远慢于车辆执行系统,导致体验迟钝。通过自研芯片和算法,理想要让反应速度比人还快。
最后,还要给它更敏捷的身体。人类从看到危险到踩刹车最快约450毫秒,现在自动驾驶系统要550毫秒。理想希望通过自研线控系统,把这个时间压缩到350毫秒。别小看这200毫秒,李想说,能让事故率下降50%以上。
李想认为,如果只盯着模型本身,性能提升可能只有5%-10%。但从具身智能的整体视角出发,系统性优化每一个环节,下一轮自动驾驶的性能将有5-10倍的飞跃。
这个判断背后,能看出李想对AI路线的理解:在数字世界,AI进步主要靠堆算力、堆数据、堆模型,边际效益会递减;但在物理世界,AI进化要靠系统优化,包括感知、模型、算力、本体,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能带来整体性能的跃升。
这也回应了理想对行业竞争阶段的判断:当电动化和智能化逐渐成为标配,下一阶段的真正较量,必然是AI系统能力的竞争。
至此,理想的战略路径已经非常明确:在回归创业公司组织选择下,通过全栈自研,为汽车装上能思考、会行动的机器人大脑。
这无疑是场豪赌,投入惊人,回报遥远。但在李想看来,具身智能就是下一个主赛场,汽车恰好是这个时代最复杂、也最贴近消费者的机器人形态。
他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选择,是在为这场终极竞赛提前押注。
2026年,决战之年
明确了怎么走和走向哪,最后要回答的终极问题是:面对越来越卷的市场,理想到底有几分胜算?
李想将2026年视为第一个真正的检验点。新能源车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收紧,市场进入纯靠产品说话的硬碰硬阶段。
打这场仗,理想手里握着两张明牌和一张底牌。
第一张明牌,是全面升级的增程产品线。
增程是理想起家的基本盘,据电话会信息,2026年L系列将迎来代际级改款:
策略上,回归精品路线,精简车型配置,把核心体验全系拉满;
技术上,全系将标配5C超充这也是行业内首次在增程车型上大规模标配该技术。
理想的目标很明确,在增程这个主场,建立足够的技术代差,让对手想跟都难。
第二张明牌,是已站稳脚跟的纯电阵营。
就在一些对手开始跟进增程时,理想汽车的纯电累计订单已突破10万辆。尤其在北上广江浙这些纯电核心市场,i系列实现了渗透率的大幅提升。这证明,理想打造爆款的能力,在纯电领域同样成立。
图源 / 理想汽车微博
订单火爆也带来了交付压力,i6一度提车延迟。理想迅速调整供应链,从11月起为i6电池引入双供应商,预计明年初月产能将稳步爬升至2万台。爆款之后,能跟上产能,才是真正的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产能释放与产品线完善,纯电将是继增程后,理想增长的第二引擎。当增程技术逐渐被行业认可,更多对手入局时,理想已经布好了增程+纯电的双子棋局。这种领先,不止体现在产品上,更是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的共同结果。
产品是理想的明牌,全栈自研的技术能力,则是它真正的底牌。这张牌,将在2026年随自研M100芯片的量产正式亮出。
理想CTO谢炎在电话会上透露:搭载自研芯片的控制器已开始大规模系统测试,预计明年(2026年)正式部署。配合我们自研的大模型、编译器和软件系统,在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上,M100的性能成本比可达当前高端芯片的3倍以上。
M100的价值,远不止性能更强、成本更低。更关键的是,它标志着理想在具身智能这条最难的路上,已打通从芯片、算法、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的全链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闭环与自主可控。
这意味着,理想不再受制于任何第三方供应商,可基于自身产品定义与用户需求,深度定制并优化整个AI系统,很多技术设想都有了落地的可能。
当其他车企还在为芯片供应与算法适配烦恼时,理想已能像苹果一样,通过软硬一体的深度优化,提供极致体验。这是一种一旦形成,就极难被复制的系统级优势。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才是车企真正的护城河?
李想的答案很清晰: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用创业公司的组织敏捷性,去攻克具身智能这个最难的目标,并为此构建全栈自研的AI系统能力。
展望2026年,这对理想而言,绝不只是一场产品战。表面是市场争夺,底层是它那套具身智能路线,与行业主流技术的第一次正面碰撞。
理想取胜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超前的AI技术,转化为用户能清晰感受到的、甚至碾压级的体验优势。而最大的变数,在于技术能否按计划落地。
其近千亿现金储备、逆势增长的研发投入(Q3达30亿,同比增长15%,占营收10.9%),既是支撑未来2-3年转型的粮草,更说明了理想在战略上的定力与决心。
从一个靠精准定义产品的尖子生,到一个押注十年后AI战场的创业者,理想的二次创业已经启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6年,理想汽车在整车产品力和人工智能体系化能力上的领先程度,将有望超过2022年L9发布时所建立的优势。
造车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的不是一时快慢,而是持久的耐力和关键抉择点的选择。谁能笑到最后?答案就在每一次关键路口的抉择之中。
*题图来源于理想汽车微博。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