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小摩发布研报称,市场担忧2026年AI资本支出(capex)可能见顶,投资者对AI板块趋于谨慎。但该行通过四大核心论证不同观点:生成式AI未现过热现象、新增投资主体持续入场、AI应用场景大幅扩容,以及中国市场的潜在需求释放。摩根大通预测,2026年AI capex增速至少达20%,若推理模型渗透率提升,2027年有望进一步增长。
小摩主要观点如下:
近一周,市场再度担忧 2026 年 AI 资本支出(以下简称 “AI capex”)或因当前支出规模高企而见顶,主要顾虑包括:一是 AI 部署缺乏投资回报率(ROI),二是企业持续为 AI capex 提供资金的能力存疑。叠加英伟达(NVDA)、超威半导体(AMD)对华 GPU 出货短期缺乏增长空间,投资者近期对 AI 板块态度趋于谨慎。
但摩根大通持不同观点,核心依据包括四点:
生成式 AI(Gen-AI)未现过热迹象:头部 4 家云服务提供商(CSP)仍可通过增长的经营现金流支撑资本支出,且有充足能力将增长的资本支出预算延续至 2027 年以后;
新增投资主体持续入场:大型私人 AI 实验室(如 OpenAI、xAI、Anthropic)及主权基金纷纷加入,进一步推动 AI 投资;
AI 应用场景大幅扩容:消费级 AI 应用增长显著,而企业级 AI 虽进展较慢(推理模型落地仅 6 个月,尚处早期阶段),但代币消耗量已实现强劲增长;
中国市场潜力待释放:中国 AI capex 尚未真正启动,将成为需求增长的另一重要驱动力。
摩根大通预测,2026 年 AI capex 增速至少达 20%;若 2026-2027 年推理模型渗透率持续提升、企业级 / 智能体 AI(Agentic AI)负载初步显现,2027 年有望进一步增长。板块配置上,仍看好 AI 核心龙头(台积电、SK 海力士、鸿海、台达电子),同时关注基板、外包半导体封测(OSAT,如日月光)及中国 AI 基础设施领域的新机会。
摩根大通对2026 年 AI 供应链增长排序为:谷歌 TPU 供应链增速最快,其次是英伟达、超威半导体(AMD)及亚马逊云服务(AWS)。
此外,非 AI 领域的涨价讨论已逐步扩散(如 BT 基板、T 型玻璃、部分 ABF 基板、电源管理器件、传统 DRAM、高端封测等),这或成为科技板块每股收益(EPS)下一轮上调的核心驱动因素。
头部 4 家 CSP 资金充足,2027 年资本支出仍将增长
经营现金流支撑力强劲,自由现金流无压力。
(头部 4 家 CSP 2027 年资本支出情景 —— 仍有望实现增长)
深入分析头部 4 家 CSP(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的财务数据可见,2022-2026 年(预期)其累计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及经营现金流(OCF)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预计达 23%(基于机构共识预期,区间为 16%-39%),彰显生成式 AI 时代下强劲的经营表现。
即便资本支出大幅提升(从 2022 年的 1500 亿美元增至 2026 年预期的 3980 亿美元),共识预期显示其累计自由现金流(FCF)CAGR 仍达 16%。这表明,头部 4 家 CSP 完全有能力为 2026 年及以后的生成式 AI 相关资本支出提供资金。
摩根大通粗略测算,若假设 2027 年经营现金流仅增长 10%,且自由现金流与 2026 年持平,那么在 2025 年(预期)、2026 年(预期)资本支出分别增长 53%、20% 的基础上,2027 年头部 4 家 CSP 累计资本支出仍可增长 18%。多数情景分析均显示,2027 年头部 4 家 CSP 资本支出预算将继续上升。
(情景分析:头部 4 家 CSP 支出能力及 2027 年可能的资本支出)
鉴于头部 4 家 CSP 贡献了生成式 AI 资本支出的绝大部分,这一趋势为 2026-2027 年 AI capex 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非头部主体投资跟进,私人 + 主权资金成重要补充
过去 12 个月,新玩家陆续进入 AI capex 领域:Core Weave、甲骨文大幅提升资本支出;近 6 个月,多个主权基金支持的资本支出计划(如 MGX 支持的 Human、Stargate)也相继出台。与此同时,OpenAI、xAI、Anthropic 等大型私人 AI 实验室持续完成大额私募融资,进一步增强其对生成式 AI 的投资能力。
尽管投资者对这类主体的支出稳定性存在担忧(支出可预测性较低),但摩根大通指出,此类主体的多数资本支出尚未实际落地,当前主要受 GPU 供应限制。长期来看,其支出或更具不确定性,但未来 2-3 年仍将大幅增长。
中国 CSP:AI 投资刚起步,算力供应成核心约束
中国 CSP 对生成式 AI 的投资(尤其 AI 推理领域)才刚刚启动,且支出意愿强烈,其中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快手表现突出。
摩根大通预计,未来 1-2 年中国 CSP 资本支出将持续增长,但受英伟达 GPU 出口限制、国产芯片供应有限影响,算力硬件可得性将成为核心制约因素。
中国 AI 算力需求旺盛,但供应端约束显著。市场近期担忧英伟达因中国监管部门对 H20 芯片使用的反馈,暂停 H20 生产。摩根大通认为,英伟达目前正准备推出更先进的 B30A 芯片,该芯片需获得美国政府监管批准。与此同时,华为、寒武纪等企业的国产芯片研发持续推进,中芯国际尽管良率尚未达最优,但先进制程产能正逐步提升。
从投资机会看,数据中心企业(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及服务器制造商(华勤技术)将同时受益于英伟达及国产芯片供应增长,是该领域最优标的;而与英伟达中国业务相关的企业,在 B30A 获得美国、中国双方面监管批准前,股价或维持波动。
亚洲 AI 供应链:2026 年谷歌 TPU 领跑,英伟达仍具韧性
2026 年增长排序:谷歌 TPU 供应链增速第一
摩根大通预测,2026 年谷歌 TPU 供应链将实现最快增长:2025 年上半年 TPU 出货受供应问题影响,2026 年将恢复增长势头;同时,谷歌内部推理模型需求强劲,且部分生成式 AI 实验室在谷歌云上使用 TPU 的比例上升。亚洲市场中,印刷电路板(PCB)及覆铜板(CCL)供应链(如台光电)最受益于这一趋势,其次是半导体测试供应链;而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对谷歌的敞口有限(广达或为最大合作方)。
此外,联发科正研发 TPU 产品,但该项目能否顺利推进仍存不确定性(2025 年 9 月向台积电流片是关键观察点)。
英伟达供应链:2026 年增长稳健,无明显延迟
摩根大通预计,英伟达供应链 2026 年仍将保持强劲增长:2026 年上半年 GB200/300 出货势头良好,下半年 Vera Rubin 芯片将启动量产。与市场预期不同,Vera Rubin 生产计划无明显延迟(台积电 2026 年二季度启动生产,ODM 预计 2026 年下半年量产)。
2026 年英伟达供应链中,有望实现份额提升的核心标的包括:鸿海、日月光(ASE)、台积电、台达电子、台光电(EMC)、欣兴电子(Unimicron)。此外,SK 海力士也被看好,但受 2026 年 HBM3e/HBM4 定价谈判影响,短期股价或波动。
ODM 板块:追赶行情延续,2026 年上半年仍有空间
近几个月,英伟达服务器 ODM 板块的追赶行情已显现(近 2 个月鸿海股价上涨 30%,远超台湾加权指数 9% 的涨幅)。鉴于 GB200/300 出货势头强劲、需求持续增长,摩根大通认为 2026 年上半年这一行情仍有延续空间。标的选择上,更看好鸿海(增长指引更强劲);同时预计,2025 年四季度至 2026 年一季度 GB300 芯片开始切换后,广达将在出货量上实现追赶。
英伟达财报:对亚洲 AI 供应链中性偏正面
英伟达将于 2025 年 8 月 27 日美股收盘后发布财报。摩根大通指出,亚洲投资者已预期其业绩指引中将不包含对华出货,而摩根大通英伟达分析师 Harlan Sur 预测,2025 年 10 月季度(Oct-25 quarter)营收环比增长 14%,结合近期供应链预期,这一结果基本中性。
财报中的正面因素或包括:推理代币增长、头部 4 家 CSP 以外新玩家需求增加、Blackwell 级 GPU 对华出货预期向好;需关注的风险点则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竞争 ——2025 年 TPU、Tranium(亚马逊云自研 AI 芯片)产量已大幅提升,且下一代产品增长迹象明显。
非 AI 领域:涨价扩散,驱动 EPS 下一轮上调
随着科技行业进入扩张周期第二年,供应链多个环节已出现涨价或涨价讨论,这将成为 EPS 下一轮上调的重要动力:
(1)已实现涨价的领域:大宗商品 DRAM、BT 基板、功率 IC(主要是德州仪器在华业务)、先进制程晶圆厂;
(2)讨论涨价的领域:T 型玻璃 / ABF 基板、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及电容混合涨价、高端半导体封测;
(3)2026 年仍存降价压力的领域:二线晶圆厂、原始晶圆,以及中国市场的射频元件(RF components)、微控制器(MCU)、高端图像传感器(Camera Image Sensors)。
摩根大通认为,日月光(ASE)、欣兴电子(Unimicron)、国巨(YAGEO)等若出现更多涨价迹象,值得重点关注 —— 尤其当前非 AI 供应链(如苹果产业链)面临的关税压力也已缓解。
盈利修正与估值:修正暂歇属短期因素,估值仍合理
2025 年二季度财报季,亚洲科技股盈利修正陷入停滞,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市场计入汇率大幅升值的影响(尤其中国台湾省科技企业);二是 2025 年上半年关税前置需求导致下半年呈现 “非季节性淡季”。
摩根大通预计,未来 6-12 个月,涨价及 2026 年 AI 需求持续增长将成为 EPS 进一步上调的核心驱动。从估值看,亚洲科技股估值仍处合理区间:当前前瞻市盈率(P/E)较 10 年均值高 1 个标准差,多数大型科技细分板块无泡沫预期。
中国 A 股科技股估值则迎来数年来最强劲反弹,目前已回升至均值水平。
(亚洲科技股盈利修正及修正广度)
摩根大通看好该领域的本土化标的(半导体设备、部分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商)及国产生成式 AI 基础设施标的,认为其仍将保持强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