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网络)
作者|李保铭
在AI化热潮之下,家电企业如何抢“热钱”?AI家电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为何现在“看的多但投的少”?
独家对话芯导科技(688230.SH)CVC投资总监曹兵。曹兵认为,虽然这轮AI热潮火爆,但与此前几轮投资热潮相比,资本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在募投管退环节受到波动性影响。
此外,在产业端,“看的多但投的少”也与当下家电企业虽然可以搭AI概念,但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属性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投资逻辑也不变。
而且,曹兵还表示,“很多企业已经定型,大的千亿级别集团化及平台化的龙头公司不少,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想投也投不进去了。”
与之前投资热潮里“画PPT就能募资”相比,当下投资机构投初创公司也更加务实。除了投“巨头可能会看上的项目”外,曹兵还介绍,初创企业的投资逻辑是团队背景、产品能力、销售能力、市场规模等综合考虑。
AI投资很火,但缺乏资金
:您认为近年来在AI投资领域的火爆程度,在之前有没有就是可参照的一些时期?
曹兵:我是2010年开始入行做投资,差不多经历了2-3个周期,观察到有几个阶段和现在的阶段有些类似。比如2010年左右创业板上市PE投资很火,当时“全民PE”——5000多家投资机构投PE,而且大家都充满信心,我觉得和现在的AI投资热潮有一拼。
第二个阶段2012年-2015年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投资热潮。当时iPhone出来之后诞生了很多超级应用,而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时朋友圈基本都在宣扬创业、投资的事情,很多企业很快就拿到投资了。
2017年-2021年左右,芯片投资也开始火热,当时的投资热度和现在的AI热度也可借鉴。
AI浪潮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工业革命,影响各行各业,它的火爆会持续很长时间,沿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趋势走下去。从AI芯片到大模型,再到通用人工智能和应用可以并行发展,并且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现在出现了“AI+”概念,出现了基础设施投资和AI应用层的同时推进,因此和移动互联网投资热潮有了一定区别,现在是并发式推进。
因为投资者已经对产业规律大概有了认知模型,基本可以更快引领产业变革切入到产业应用层面了。
:目前投资人看AI项目是不是也不好出手?
曹兵:相对来说,现在的AI投资虽然火爆,但是与之前相比还有一些不利情况。因为现在投资机构太多了,之前经历了资本寒冬,这几年募资比较难,很多机构手里缺钱,LP等资金也比较紧张。
深层原因是资本寒冬、募资困难;加之之前投的项目退不出来、上市IPO暂停导致退出通道没之前那么顺畅,所以在募投管退环节暂时受到一些波动。
所以说,现在的情况是行业很火,有钱的机构出资很快、效率很高,但是可能有将近30%、40%,甚至60%的机构都缺乏充足的资金去投AI方向。这也与此前PE投资、移动互联网、芯片投资不同,那时候资金量很大,所以火爆的时候可以打出声响,获得真金白银的投资。
AI家电投资机会来自何处?
:您又是怎么看待当下AI和家电结合这种现象的?有人认为这轮AI变革是“噱头大于实质”?
曹兵:AI和家电结合,从长期维度来看肯定是一个必然趋势;短期可能存在部分噱头成分。
AI和家电结合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弱AI以及简单应用,因此可能无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会出现噱头、炒作等说法。第二阶段,行业龙头系统化整合的过程。客观来说,AI从噱头到落地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硬件、软件、芯片、方案,甚至整个产业界通力合作,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第三阶段,新的生态出现,AI更强大,通讯、交互、控制方式更简单,功能更智能。
长期来看,AI赋能家电,让家电更聪明、更智能、更懂人类、更贴近人的需求并能快速准确响应,这肯定是未来家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和变化。
因为AI更多体现在数字数据方面。从芯片角度来看,其实是数字信号,因此如果更容易被整合、被集成,AI的功能就会越强大、性能会更好、效率会更高,而且成本会更低。
家电和AI发展的趋势,是家电应用对标人的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的物理信号的参数变化,将这些信号数字化,数字化之前需要传感器采集信号。所以,AI赋能家电,让家电更灵敏、更有智慧,也意味着它更能灵敏获取外界信号,并将信号反馈给控制芯片,最终实现算法方案落地,满足人类需求。
所以,如果从长链条来看,AI赋能家电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短期来看确实噱头大于实质,但不能因此就认为AI和家电结合就是噱头,长期来看肯定是趋势。
:您认为现在家电、智能家居行业和AI结合,在当下机会多吗?
曹兵:家电、智能家居行业和AI相结合,这块机会非常多。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资源、对产业的理解都不一样,因此对机会的把握的敏锐度也不一样。从我的角度理解,我觉得有两大类机会。
第一类是产业机会。产业其实会出现一个整合的机会,很多大平台甚至会有并购的机会。比如说大家电企业,它有很多产品线和产品类别,如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空调等等,里面的元器件有一些是共用的,比如MCU、变频器、供应模块、传感器等等,这就带来了良好的产业整合机会。
第二类是投资机会。智能家居、家电有很多新应用出现,所谓小家电已经有很多公司做起来了,很多小家电企业营收也能过百亿,所以这一方面也有一些项目投资机会。
总体来说,产业整合、并购机会主要来自大公司收购,如收购一些出海能力强的企业。投资机会如一些专用芯片,比如ASIC、SoC芯片等等。
传感器的投资机会主要是因为传统家电传感器使用不多、智能化不足,传感器可以提高AI各方面的感知,因此单品能力强的传感器创业公司也有投资机会。
AI家电的iPhone时刻充满不确定性
:您刚刚谈的都是在硬件层面的投资机会,在软件层面有哪些?
曹兵:家电最终是要实现某一功能的应用,比如洗衣机就是用来洗衣服,所以控制方式是定向的。所以软件方面其实基本上可认为是嵌入式,内嵌在硬件里面。因为家电不像手机、电脑有很高阶的计算能力,所以家电的软件更多是配合硬件、应用、方案做更新。
因此,我个人认为,除了和AI算法、模型关联的软件代码会有更多一些的机会,其他方面的软件更新相对来说投资机会可能不会有那么多。
因为家电的可靠性要求更高,需要使用很多年,所以应该是在能实现核心诉求的基础上,和新应用比如AI结合,才可能会有软件层面的变化。
:不过我们谈“智能家居、家电和AI结合”,主体应该是这些家电、智能家居企业,您刚刚谈到的数据、算法是这些企业的强项吗?
曹兵:我理解你的问题是指单一家电企业的家电产品的AI化的数据化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所谓的数据化,其实是一个应用数据,只要有成品存在,就可以让产品自己采集数据,比如使用了多久等等。而且这个数据来源成本非常低,只需要花些相应时间,安排一些简单人手即可获得。
你可能认为AI数据较难获取,但其实获取也并不难。因为它的数据都可以通过模型有一个收敛过程,这个模型相应的可以对数据发生状态做很明确的定义,比如说温度、湿度数据,都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因此数据采集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另一方面,洗碗机、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等电器的家庭使用场景,也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可以把用户的使用频次、场景收敛出一个使用模型,通过概率模型变成数字分布,所以应用相关的数据难度也不大。
所以,我觉得他们通过相关数据调研、数据收集和实验就能完成数据类的工作,关键在于刚需的杀手级的应用很难完成。企业怎么让用户觉得你的产品是真的AI,家电AI化的iPhone时刻的出现时间不确定性太高了。需要有苹果这类大巨头引领,才有可能会出现。因为一般公司的AI化能力不是那么强,所以还是有一定不确定性。
:您认为AI和这个家电结合,软件数据采集的实现难度不是那么高?
曹兵:你说的软件,我认为是一个行业生态问题,它需要从两个维度来看待。
一个维度是单一家电企业,假如说我是某一个家电企业,那我只能解决家电产品问题,那我还是靠硬件创新以及算法软件结合AI创新。第二是从整个智能家居的AI化产业发展来看,需要从生态平台、整合的力量来解决。
但第二个路径很有争议,有人认为全屋智能相当于家庭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通过收集方式来控制,但问题是家电企业会给你开放、愿意加入你的平台吗?
所以,这是一个行业最大的问题。也是基于此,软件层面的发展不会那么快,操作系统的出现和全屋智能的标准统一的进程也不会那么快。除非有倒逼机制,但我觉得很难。
AI家电投资现状:看的多、投的少
:您此前看过很多项目,迟迟没有投的原因是什么?
曹兵:智能家居、家电和AI结合的项目看上去是跨界,但项目本质还是家电、家居企业,实现形式还是家电、家居的基本功能,所以说它的商业投资逻辑不会因为加入了AI就有所改变或者带来很大变动。
所以,本质还是在投一个家电企业或者说是制造业企业。
所以从这一商业、投资逻辑出发,企业最终比拼的还是销售渠道、制造能力、规模化、产品研发能力等等。AI属于技术结合因素,对产品的成功来说是加分项,但对产品成功的本质不会有太大影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看的多但投的少”,因为很多企业已经定型,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想投也投不进去了。所以只能投一些小公司,那又是不同的逻辑判断了。
:您投的小公司有什么共性?投资逻辑是什么?
曹兵:因为家电、智能家居行业巨头林立,所以有什么样的投资逻辑,我认为一是收购整合,但这主要是家电巨头的事情,他有自己的商业逻辑,和我们的关系也不大;我们能抓住的机会,是投一些巨头可能会看上的项目,然后卖给巨头,这是第一个逻辑。
从单纯投资逻辑来看,AI家电、智能家居一定是有良好的产品能力,这样的团队才是我们会考虑的,差异化、特色化、有爆款能力的产品,比如和AI结合的家电,我认为在这个时代会更满足年轻人的兴趣。
此外,还需要市场空间,如果产品确实牛,但全球市场规模只有10亿,那如果估值够低,也可能会投,但相对来说如果市场规模大,估值和溢价会更高,未来公司的成长机会也会更多。还需要有强大的渠道能力,全平台销售能力,线上线下、直营代理,出海等等,或者说至少在某一领域的销售能力能做到行业内数一数二等。
:芯导科技和TCL等企业也有合作,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家电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在个性化、定制化方面有哪些差异点?
曹兵:家电企业对定制化的要求相比于其他企业会更高,因为家电使用寿命一般为5年-10年,甚至15年,所以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所以这两点核心要求会产生很多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技术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求优秀的电磁兼容性、小型化、能效等级要求,因为节能会减少发热,对产品辐射更低,可以延长电器使用寿命。简单说就是更节能,更高能效,更高的功率密度。
此外,还有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相匹配,通用型的料号和定制化个性化的料号相结合,高端的产品相比中低端家电产品定制化更多。
比如有些家电产品和AI结合,就可能需要要求能量转化率高、控制效率大幅提升、寿命更长更好的产品。可能会增加功率器件的使用数量,相应的功率器件的能耗变得不可忽视。而定制化的功率器件的应用可以大大简化家电产品的电路结构,节省了外围器件数量,提高了整机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比如智能功率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