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迈点
秋意未至,团圆先启,朋友圈已被鎏金月饼海报刷屏。暑假还没过完,月饼季开始了?!
相识的酒店朋友连连吐槽一年一度的‘中秋劫’又来了。全员买月饼已成酒店行业惯例,销售部、前厅部、客房部,甚至保安、保洁都被卷入这场 月饼大战。
对酒店来说,月饼生意是毛利率超 70% 的 香饽饽;但对员工来说,它是手里甩卖不掉的 烫手山芋。尤其今年,在酒店行业 营收焦虑 与 人力荒 并存的现状下,这份苦,比往年更熬人。
暑期营销战未熄火,月饼KPI已压顶
北京某四星级酒店朋友A君说,他们酒店上个月发的任务表,在员工群里直接炸了:销售部每人 120 盒,前厅部每人 60 盒,客房部每人 40 盒,连月薪4500 元的保安、保洁,都要卖 10-15 盒。人力资源部还放话,完不成,按差价扣工资。
图源:小红书
客房部的张阿姨跟我朋友吐槽,她一个月工资才 4200,扣完月饼钱连房租都不够,在群里反驳了一句,第二天就被主管叫去谈话,说 要以大局为重。
还有更窒息的考核:每天朋友圈必须发 3 条月饼文案,还要截图报备;给客人办入住,没提月饼就扣 50 元;甚至员工聚餐,都得 自愿 买月饼当伴手礼,部门经理最少买 3 盒。
杭州某酒店前台B君说,现在客人看见她,第一句不是 您好,是 别跟我说月饼。有次一个常客来办入住,看见她手里的月饼宣传册,直接说 再推我就换酒店,吓得她再也不敢主动开口。我们是服务行业,不是传销啊!客人来住店是图舒服,不是来被推销的。
从 求亲友 到 自掏腰包,酒店人快被逼疯了
卖月饼的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在酒店餐饮部做了 8 年的李姐,说起每年中秋都忍不住红眼眶。
今年她的任务是80盒,为了完成指标,把能求的人都求遍了:我哥开超市,帮我吞了10盒;我妈在小区跟阿姨们磨,卖了8盒;剩下的62盒,只能在闲鱼上贱卖。 她翻着手机里的交易记录,眼圈发红:这哪是卖月饼?是拿自己的积蓄贴酒店的业绩。
比李姐更难的是新进酒店的保安老刘。
老刘月薪4500元,被摊派了10盒238元的月饼。老家亲戚觉得两百多买一盒月饼是疯了,没人买。我当保安是为了安稳,不是来当销售的。要是早知道要卖月饼,我当初就不来了。
更离谱的是,连离职都逃不掉。
南京某酒店前员工小王,上个月突然收到前领导的微信:去年还有5盒月饼尾款没结,要么补钱,要么卖完,不然不给开离职证明。
我都走半年了,还被月饼缠上! 小王气得手抖,把聊天记录发给前同事,对方回了句:正常,去年有个同事刚好临近中秋离职,还被要求买完剩下的 30 盒月饼才给走。
图源:小红书
为了完成任务,酒店人真是各显神通,可背后满是委屈:
有人在小区门口摆地摊,被城管追着跑,回来还被主管骂 丢酒店的脸;
有人给企业客户送试吃,在人家公司楼下蹲3小时,最后客户说 你别再来了,我真不需要;
还有人玩 小聪明 客人住一晚,加100元送一盒月饼,自己悄悄补50元差价,尽量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
我们哪是卖月饼?是拿自己的尊严和杯水车薪,填酒店的窟窿。 匿名论坛上的这句话,引来了几百条附和。
有个自称酒店经理的网友留言:我也不想逼员工,但上面压下来的任务,我完不成也要被扣钱。两边都是难,只能委屈下面的人。
这月饼是非卖不可?
在大家都苦月饼久矣的当下,一个问题浮出水面:酒店真的必须卖月饼吗?
图源:小红书
酒店与月饼的绑定,远不止卖货这么简单。从1980年代广州白天鹅宾馆推出首款广式月饼礼盒算起,酒店做月饼的历史长达40年,而这一传统早已演变为酒店行业的生存刚需。
首先是利润奶牛的商业逻辑。 月饼的毛利率之高,在酒店业早有共识远超客房和餐饮的平均水平。头部酒店多与百年老字号饼房合作,原料成本可控;而礼盒包装和品牌溢价又能进一步拉高售价。以某二线城市的四星酒店为例,一盒8枚装的广式月饼成本不超过百元,售价却高达398元。
其次是品牌传播的隐形价值。月饼礼盒是酒店的移动广告。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采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年中秋都会收到20多盒酒店月饼,虽然自己吃不完,但会分给家人朋友,拆开盒子看到酒店LOGO,就是一次潜移默化的品牌曝光。
更高阶的玩法是将月饼做成社交货币,联合IP、艺术家等推出限定款,吸引客群购买打卡。此外高奢酒店的月饼更是圆了消费者以最低成本与其产生关系梦。大家晒的不是月饼,是住过这家酒店的身份认同。
最关键的是场景延伸的战略意义。 对酒店而言,月饼不仅是商品,更是连接住宿+餐饮+社交的纽带。比如,预订月饼礼盒可享客房9折,购买客房套餐送月饼,甚至在大堂设置月饼手作体验区这些设计让月饼贯穿了客人的整个消费链条。
对于月饼这个已经经过市场验证,且拥有成熟产业链的盈利产品来说,酒店如果选择放弃,就相当于是舍弃了一块稳赚的蛋糕。
不放弃,又能怎?迈点发现不少酒店正积极在渠道、产品方面进行多元化创新。深耕酒店营销的C君表示,最近接到了很多月饼推广业务。大家瞄准小红书、抖音、直播等渠道,通过达人带货扩大月饼销量。
与此同时,迈点也发现,也有酒店选择和月饼KPI挥手道别,直言月饼?随缘卖。取而代之的是更有中秋意境和团圆意味的中秋夜宴、手作体验等定制化活动。毕竟,客人记住的从来不是一盒月饼,而是在某个时刻,这家酒店曾认真地参与过他们的生活。
月饼焦虑背后,是酒店业对节日经济依赖症的集体反思。类似的还有端午节的粽子、圣诞节的套餐和年底的年货礼盒。
这些利用传统节日增加收益、提升品牌形象的常见策略正在当下酒店市场逐渐失灵,是时候透过节日经济的外衣,满足消费者、酒店员工对温暖场景的向往了。
希望有一天,酒店的中秋不再是员工的 中秋劫,毕竟中秋是团圆节,不是 渡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