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珀莱雅赴港上市背后:高管减持超50亿元、境外收入占比低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中国商报 时间:2025-08-28 16:11:46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内地美妆企业珀莱雅近日宣布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该消息发布后,珀莱雅A股股价于8月27日下跌7.59%。

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根据珀莱雅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其业绩增速放缓、主品牌增长乏力;另一方面,wind数据显示,珀莱雅的高管和股东们已通过多年减持累计套现超过5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公司自2016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总和。珀莱雅的“二次上市”之路会顺利吗?

高增长神话面临考验

珀莱雅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7.21%,净利润增长13.8%。从表面看来仍保持增长,但与2024年同期37.9%的营收增速和40.48%的净利润增速相比,下滑幅度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其主品牌“珀莱雅”营收同比微降0.08%,这是该品牌近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珀莱雅解释称是“主动调整渠道结构所致”,但市场担忧这可能是主品牌竞争力下降的信号。

该公司近年来推广的“大单品战略”似乎也面临瓶颈。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交客户数同比减少11.78%,唯品会平台成交客户数减少15.63%。核心渠道客户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珀莱雅一直在推进多品牌战略。2025年上半年,旗下彩妆品牌彩棠营收同比增长21.11%,洗护品牌Off&Relax同比激增102.52%,彩妆品牌原色波塔同比大涨80.18%。但是,这些新品牌的规模仍然较小,合计营收占比不足25%,难以弥补主品牌营收下滑带来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新品牌营销投入产出比正在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3.64%,远高于营收7.21%的增速。销售费用率同比提升至49.59%,创历史新高。

“这意味着珀莱雅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拉动增长。”美妆行业分析师李盈莹表示,“在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能否持续值得怀疑。”

赴港上市目的何在

珀莱雅一直宣称重视研发创新,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0.95亿元,同比增长0.44%,仅占总营收的1.77%。

相比之下,同期销售费用高达26.59亿元,是研发投入的20倍以上。对比公司营收的53.62亿元,也即其接近营收的一半被用于推广营销。对此,有投资人表示:“这种投入比例让人质疑公司到底是科技驱动还是营销驱动。”

与国际巨头相比,珀莱雅的研发投入规模相形见绌。欧莱雅集团2024年研发费用高达12.5亿欧元(约合98亿元人民币),是珀莱雅的80余倍。此外,珀莱雅虽然声称拥有240项专利,但其中发明专利占比不足30%,大部分为外观设计和实用型专利,核心技术壁垒仍有待加强。

在此背景下,珀莱雅在公告中称,赴港上市旨在“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发展,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

有证券分析师表示:“当前,A股市场再融资政策收紧,这可能是珀莱雅选择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与其说公司是为了国际化,不如说是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资本市场对消费品企业的估值通常低于A股。珀莱雅目前A股动态市盈率约为25倍,而H股同类公司估值大多在15至20倍之间。估值差异可能导致公司H股发行价承压。

关于H股对A股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公司应对态度,中国商报记者通过邮件向珀莱雅求证,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高管减持已超50亿元

在宣布赴港上市前,今年3月,珀莱雅发布高管集中竞价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金衍华以及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兼财务负责人王莉因资金安排需求,将分别减持自身所持有公司股份的25%。

这已是规定的减持上限,若按当时87.56元的股价计算,此次减持两位副总合计套现金额超千万元。

减持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珀莱雅创始人兼前总经理方玉友。据Wind数据,方玉友多年来累计减持金额超41.5亿元,持股比例也由创业期的24%下降到了现在的15%。自2020年年底以来,方玉友累计进行了逾60次减持,按照减持均价计算,套现金额超过35亿元。而2022年8月的一次减持计划套现金额就高达1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珀莱雅在宣布赴港上市计划的同时,推出了公司史上最高半年度分红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预计3.15亿元(含税),占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近四成。

有投资人在论坛发文称,珀莱雅大手笔分红表明公司并不缺现金,却又要寻求境外融资,其真正动机令人质疑。另外,截至2025年6月末,珀莱雅账面货币资金达12.47亿元,资产负债率在30%左右,公司资金充裕。在此情况下,H股或会拖累A股表现,其赴港上市融资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解释。

另外,珀莱雅的境外销售额一直未在财报中公开。有投资人表示,珀莱雅的海外业务目前规模很小,可能占总收入的比重还不到5%,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市场。这与珀莱雅的品牌体量严重不符。

截至8月27日收盘,珀莱雅的股价下跌7.59%,反映出投资人对珀莱雅赴港上市计划的复杂心态。对于珀莱雅未来的“二次上市”之路,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