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陈白
近期,有“国产AI芯片第一股”之称的寒武纪,在沉寂许久后股价一度飙涨,市值一度超6000亿元,超越茅台成为新任“股王”。
寒武纪的爆发与国产算力领域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直接关系。这一轮异动的背后,并非简单的概念炒作,而是与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信号和产业动向形成了强烈的共振。
从刚刚落幕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再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炉,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释放: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大幕开启之际,作为其核心底座的算力,尤其是自主可控的国产算力,其战略价值正在被全面重估。
这次价值发现的核心,在于理解算力角色正在发生转变。过去,我们谈论算力,更多是将其视为数字经济的“燃料”,是支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运行的基础资源。然而,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迎来爆发式突破,“人工智能+”行动的全面铺开,算力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仅仅是燃料,而是驱动整个社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对算力的需求是指数级增长的,其特点是需要进行大规模、高并行的浮点运算,这使得传统的通用CPU难堪重任,而以GPU为代表的专用AI芯片则成为刚需。一个万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其训练过程动辄需要数千乃至上万张高端AI芯片连续运行数月。
这种需求的变化,彻底改变了算力产业的价值逻辑。如果说过去的算力是“有多少用多少”,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则是“需要多少就得有多少”,它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产业能否抓住智能化机遇的“入场券”,其战略稀缺性正是市场重估国产算力价值的根本动因。但与此同时,在巨大的时代机遇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产算力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令人欣喜的“进”,体现在以寒武纪、华为昇腾、海光信息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在AI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土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部分产品的性能在特定场景下已经能够满足应用需求,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完全垄断。尤其是在政策的引导和国内大市场的支持下,国产算力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在金融、政务、交通等领域开始规模化部署,实现了宝贵的从0到1的跨越。
但我们同时也不能无视挑战的存在。必须看到的是,在绝对性能上,我们的高端AI芯片与国际顶尖产品相比仍然存在代差;而产业链上游的“卡脖子”环节,如EDA软件、先进制造工艺等,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是生态系统的差距。英伟达之所以能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不仅因为其硬件强大,更是因为它用十余年时间构建了名为CUDA的软件“护城河”,锁定了全球数百万的AI开发者。今天的国产芯片厂商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生态,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巨大的投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的“有为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迫切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产算力的发展。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供应链安全和数据主权的价值空前凸显,使用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础设施,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成本或性能考量,成为一种必须的战略选择。这为国产算力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市场窗口,从这个角度看,寒武纪的股价飙升,可以理解为资本市场对这一全新价值体系的初步探索和定价。
然而,越是热烈的期待,越需要冷静的思考。核心技术的突破无法一蹴而就,生态的建设更需要久久为功。在热情拥抱产业浪潮的同时,更要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对于产业而言,当前需要的仍然是沉下心来,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软件生态的构建和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需要的则是多一份耐心和远见,用价值投资的眼光去发现和支持那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重估国产算力,恰逢其时。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资本市场上的“一飞冲天”,更是产业发展中的“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