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出炉,聚焦AI治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8-28 22:27:10


8月28日下午,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的湾区互动与体系构建论坛在广州举办。

本次论坛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的4个平行论坛之一,以“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的湾区互动与体系构建”为主题,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形成敏捷协同、包容审慎的治理范式,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贡献“湾区智慧”。

本论坛由广州市法学会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承办,广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刘冬梅主持论坛并作小结。

论坛上,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宋伟莉发布了《互联网司法前沿》(2025年卷)和《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两项研究成果。

《互联网司法前沿》(2025年卷)系统梳理和呈现了广州互联网法院近年以来的司法实践成果,聚焦个人信息保护、数据权益、算法治理、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为科技向善提供规则指引,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法治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则通过行业观察和规则思考,展现了广州互联网法院服务与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

主旨发言环节,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赵景琛、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三级高级法官王碧玉、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长期访问杰出学者Susan Finder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法律难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对话,讨论既涉及产业前沿的实际难题,也关系到宏观制度的设计,共同研究如何在激励创新与有效监管间取得平衡,探讨可行的法治路径。

“一案三读”环节,太平绅士、香港联合调解专线办事处主席、香港和解中心创办人、一带一路服务机制香港共同主席萧咏仪,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焦小丁,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唐晓晴,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永忠围绕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AI换脸案”,进行了一场跨越不同法律体系和学科领域的深度解读,为探索人工智能协同治理,推进三地司法规则的“软联通”提供了鲜活范例。

“这个论坛对于人工智能在法律上的应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融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为学者、律师、法官、立法者等提供了一个高端对话平台,可以深入探讨粤港澳三地在人工智能、商事、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规则差异,并提出可行的衔接方案。”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唐晓晴评价说。

面向未来,与会专家共同展望了人工智能与数字法治的发展方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端晨希,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吴雨辉,澳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Célia Matias,香港仲裁师协会会长、中国香港执业大律师、英国特许仲裁员王则左深入探讨了我国人工智能法律体系的构建思路、在立法中如何平衡激励与规制、如何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等核心问题,从国际化、专业化视角共话人工智能法治体系构建及全球数字治理新路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赵青 曾俊豪 吴泽嘉 郑鸿杰 实习生姚佳文 通讯员广正发 吕巧慧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