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36家厂商,50+产品, “AI百镜大战”真的到来了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大象新闻 时间:2025-08-28 22:27:16

大象新闻记者 金晓利

一场视觉革命正在演进!

2025 年的科技赛道上,AI 眼镜无疑是最受瞩目的 “新选手”—— 小米、阿里、中国电信、HTC 等巨头密集砸下重金布局。IDC(国际数据公司)=最新报告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激增 82.3%,中国市场更以 116.1% 的增速领跑全球。据统计,目前已有 36 家厂商入局,推出超 50 款产品,“百镜大战” 的呼声渐起。

然而,与行业热度形成反差的是,消费者在尝鲜与吐槽间反复摇摆:有人认可其 “第一视角记录”“实时翻译” 功能,也有人吐槽 “拍摄模糊”“续航拉胯”,部分电商平台退货率甚至高达 40%-50%。这场由大厂主导的技术竞赛,究竟是真 “大战” 还是虚火?AI 眼镜距离成为 “下一代计算平台” 还有多远?

36家厂商,50+产品, 头部品牌销量破纪录

2025 年被业内称为 “AI 眼镜元年”,市场的火爆程度从数据中可见一斑。

IDC (国际数据公司)报告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 148.7 万台,中国市场贡献 49.4 万台,同比增幅双双突破 80% 与 100%。更令人瞩目的是,IDC 预测 2025 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 290.7 万台,同比增长 121.1%,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京东数据显示,整个上半年智能眼镜品类成交量同比远超10倍,AR眼镜在京东618期间也实现了同比70%的用户数提升。

根据统计,当前已有36家厂商布局AI眼镜赛道,推出的产品种类超50种。这些玩家主要分为三大阵营:一是meta、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二是华为、小米、星纪魅族等手机巨头,三是雷鸟创新、Rokid、XREAL、影目等专注AR眼镜领域的企业。

从各大品牌AI眼镜的市场表现来看,行业整体呈现“冷热不均”的分化格局:头部品牌虽在销量与价格上形成分层布局,市场热度显著。

小米AI眼镜自6月26日开售,以 “亲民价” 打开市场,标准版 1999 元、电致变色版 2699-2999 元的定价,使其在京东开售 12 小时内销量破 1 万台,开售五日内销量更是突破万台,一举冲上智能眼镜品类销量榜首,线下小米之家更是 “有货即售”,单色与彩色电致变色版全网缺货。雷鸟则凭借促销策略抢占份额,雷鸟 V3 在京东促销价 1799 元,Air 2 在天猫叠加补贴后仅 1473 元,618 期间一举拿下全彩波导眼镜双平台销量 TOP1,市场占有率达 52%,销量同比增长 3.36 倍。

去年11月,Rokid Glasses 以 2499 元定价切入中端市场,8 月全球交定金订单超 30 万台,创始人祝铭明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 :“今年不愁销量,核心是生产”。

此外,阿里、中国电信等 “生态型玩家” 也加速渗透。夸克 AI 眼镜未售先火,发布当日京东预约超 2.6 万人;天翼 AI 眼镜首发券后价 1499 元,借助运营商渠道快速渗透工业与消费场景。

海外品牌同样表现亮眼,meta 与雷朋合作的 AI 眼镜自 2023 年 10 月发布以来,全球销量已突破 200 万台,2025 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激增 200%。

热度退潮信号显现,线下体验遇冷

不过,AI 眼镜市场的火热状态未能延续。

记者从第三方数据平台蝉妈妈获悉,2024 年 8 月至 2025 年 8 月的一年间,AI 眼镜行业销售额在 5000 万 - 7500 万元区间,销量维持在 5 万—— 7.5 万台,即便在 “双 11”“狂欢季”“年货节”“好物节”“618” 等电商大促节点,销量增长也十分有限。2025 年 6 月市场达到阶段性热度峰值,7-8 月销量持续回落,行业进入 “冷静期”。



随着消费者热情褪去,曾被销量增长所掩盖的用户反馈开始集中显现,其中不少用户选择了退货,同时关于产品的吐槽声也日益增多。

据行业媒体VR Vision统计,在抖音平台,AI眼镜平均退货水平40%-50%。

记者在郑州正弘城某眼镜店的实地探访,也印证了市场的 “降温”。店内入口处陈列的 Rokid Glasses 处于没电状态,需店员临时充电;充电完成后,因店员不熟悉操作流程,仅能演示拍照、视频等基础功能,其核心的多语言翻译功能未能正常展示。

据记者现场观察,在店内停留的约 1 小时里,始终没有其他消费者上前询问或体验这款眼镜。

用户体验分化,从小众到大众仍需突破多道难关

为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真实体验,记者通过社交平台联络到12位AI 眼镜使用者,部分用户明确表达了喜爱态度,但也有不少受访者指出,当前AI眼镜的智能属性更多是手机助手功能的延伸,尚未实现颠覆性创新。

“对我而言,提词器和第一视角拍摄功能很关键。记录信息时借助这些功能,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一位专注知识分享的小红书博主向记者表示。

一位主打科技内容的博主分享使用感受时称:“第一视角拍摄的形式有新意,但实际使用中摄像头位于侧边,导致拍摄画面易偏移,若想让主体处于画面中间,需要歪着头拍摄才能实现。”

张海(化名)是一位热爱运动的消费者,目前已使用 AI 眼镜有段时间。谈及使用感受,他向记者坦言:“原本期待它能开启随身AI拍照,拍摄新时代,结果现实差距很大。”他特别提到运动场景下的拍摄体验,“官方宣传内置防抖功能,称运动拍摄也能保持稳定,但我户外跑步时拍摄沿途风景,照片要么细节模糊不清,要么出现虚焦、画面变形的情况;拍摄视频的效果更差,画面全程剧烈抖动,观感如同观看不停晃动的PPT,长时间观看会产生眩晕感。”

还有消费者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入手这款AI眼镜,就是在当‘韭菜’。”

记者通过收集并整理网络平台上的用户评价发现,当前AI眼镜获得点赞的核心优势集中在“第一视角记录”、“实时翻译”、“提词”三大功能,这些特性也成为部分用户认可产品价值的关键。

与此同时,产品的负面反馈同样突出,用户集中吐槽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拍摄文件模糊”“语音交互延迟”、续航时间短”、“重量偏重”四大方面。

“当前的‘百镜大战’,更像是‘启幕战’而非‘决胜战’。” 长期关注智能硬件领域的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I 眼镜若想从 “小众尝鲜品” 变为 “大众日用品”仍需突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他看来,从技术层面来看,当前 AI 眼镜的多项核心性能指标与理想状态仍有明显差距,技术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市场层面而言,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产品品类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意愿尚未形成规模,市场教育和用户培育需要长期过程。

如今的AI眼镜,已进入“能用、够用但不颠覆”阶段,能满足提词、第一视角记录等特定需求,却未像智能手机般重构生活方式。这场“百镜大战”,本质是大厂对“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卡位,但技术短板、体验缺陷、场景模糊仍是绕不开的坎。

正如行业从业者所言:“真正的‘大战’,不是靠厂商和产品数量堆出来的,而是靠用户‘离不开’的产品打出来的。”唯有真正解决基础痛点,再多适配场景,AI眼镜才可能走进大众生活。

目前,这场“好戏”刚启幕,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路,仍需行业用技术与体验慢慢铺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