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追觅品牌大步跨界的动作超级激进。继大家电和无人机之后,8月28日,追觅用一篇长文官宣了他们的第三次跨界动作——造车。
中国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又迎来一位新的“破局玩家”,但追觅的野心并不小,官方宣称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Veyron(民间多称“威龙”,但中国市场登记名称其实是“威航(参数丨图片)”),计划在2027年亮相。
造车对于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位公司创始人,都是勇气和毅力的巨大挑战,小米汽车的每场发布会,雷军都不忘诉说造车之困苦,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曾打趣地说:如果你想害一个人就劝他去造车。
(图片来自追觅)
现实正如何小鹏说的那样不中听,中国汽车市场淘汰赛一轮接一轮,价格战依旧打得火热,如今能留下来的车企,在体系化、供应链控制、核心技术储备,以及品牌力等多方面,已经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利润空间极致压缩,运营效率决定车企的生死,造车已然是“地狱级难度”。也正因如此,造车并不是谁都能脱口而出的“玩笑话”。
中国汽车市场还不至于到了“后路堵死”的阶段,挑战和机遇依旧共存。追觅并没有将大众市场当做起跑线,第一款汽车锚定超豪华市场,避开了竞争烈度最高的赛道,倒也很符合追觅对超高端品牌定位的追求。
从官方一腔热血的话语也能感受到,造车并不是开玩笑,而是他们计划已久的战略宏图。
对标布加迪威龙:既要最快,又要最智能
平时不太关注汽车的小伙伴,对布加迪(BUGATTI)这个品牌可能有些陌生。
燃油车时代,汽车行业将布加迪奉为汽车工业的工程奇迹,是世界顶级超跑的标杆,W16大排量内燃机是这个品牌的图腾,旗下多款车型创造了最快量产车极速记录。
而追觅投身造车的第一款产品,就是要打造和布加迪威航一样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不久前,全球电车极速纪录被仰望U9的工程测试车刷新,最高时速达到472.41km/h。
追觅汽车团队的公告当中提到,早在2013年,追觅的前身天空工场就写下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2021年,小米宣布造车,同年就有报道称追觅内部秘密立项造车项目,组建超过200人团队,首款车型定位增程式SUV。
公告还提到,追觅并不做“从0到1”的冒险者,而是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换言之,追觅应该是计划利用中国成熟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属于追觅自己的电动汽车。
(图片来自豆包AI)
不同于传统超豪华品牌,追觅的追求不只是最快纯电汽车,他们更希望利用智能化技术,将汽车打造成“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语音交互层面突破传统车载语音的“机械感”,可精细到声线特质、语调、情绪特征等,贴近真实人际交流的温度。
当然,像小米汽车一样,汽车作为追觅的生态产品,同样能够与扫地机器人等进行场景联动,建立生态闭环。
站在“技术复利”的角度,追觅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智能清洁产品里积累了不少的“通用技术”,包含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以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
截至2025年5月,追觅已经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有大量的发明专利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用俞浩的话来说,这些是能够在各个领域里跑通的技术模块,既能放大追觅长线技术积累的含金量,也为追觅进军各行业打下基础。
(图片来自豆包AI)
所以追觅造车的目的大概率不是在主流价位段上跟小米、小鹏、理想等大牌新势力卷,从对标布加迪的产品定义去看,第一款车的起点很高,虽然不一定涉及大规模量产交付,但技术和品牌决定超豪华的高度,十分考验品牌力和技术储备。
国产供应链是追觅造车的最大底气?
造车从0出发显然有些不现实,站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个巨人肩膀之上,追觅造车的宣言就不再苍白了。
用国产供应链造新能源汽车几乎是行业共识,三电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硬件,如宁德时代的电池、禾赛/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等,这些零部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传统品牌的能源和智能转型,同样离不开国产供应链的支持。
即便是小米汽车这样的顶流新势力品牌,自研技术自建产线,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然需要找供应商定制或采购。许多人都认为电动汽车的造车门槛很低,“阿猫阿狗”都能进来插一脚,在电车通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产业上的优势。
在今天,汽车越来越像“带轮子的数码产品”,手机厂商和家电厂商都能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借助成熟的产业链,追觅也能够来造车。
通用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厂商更快起步,减少资本负担,更何况追觅还是手握大量电机、AI算法等核心技术的厂商,有相当的技术护城河和制造能力,入局造车行业,一方面是对追觅“技术无界”战略的充分验证,另一方面,则是带着跨界的角色,为国产超豪华智能汽车带来一些创新的想法。
(图片来自豆包AI)
跨界造车并不稀奇,不只是小米雷军,各个行业里富有名声的企业创始人都在造车领域进行过尝试和探索,比如创维集团黄宏生创立的创维汽车、由石头科技董事长昌敬个人创立的极石汽车、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创立的自游家......
这些汽车品牌本质上是创始人单方面的创业行为,汽车品牌均独立运营,也是大公司们跨界的痕迹。
但是,造车不难,造好车很难,除了小米汽车,前面提到的汽车品牌,基本都没什么起色,有的胎死腹中,也有的变成了行业的“小透明”,总之结局都不太好。
电车通不是说追觅跨界造车也会和这些品牌落得同一结果,相比之下,追觅在智能清洁领域久负盛名,更有全球100多个国家的6000家线下终端铺设,结合造车计划书、团队组建等计划来看,追觅对造车的态度必然不是“三分钟热度”。
造车不是死路,但必须坚持投入才能赢
疯狂跨界,甚至决心造车,2025年的追觅的确给行业带来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变化。我们暂时还无法看到大步跨界后的结局是怎么样,但至少能看到追觅带着核心技术跳出舒适圈的勇气,以及敢于挑战行业顶峰的自信。
这让电车通不得不想起为梦想窒息9年的贾跃亭,几年前出身于乐视,后面到了美国埋头造车,造的就是比肩法拉利等品牌的超豪华智能电车。
对于行业,“破局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让本就同质化的市场多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超豪华智能汽车,追觅剑走偏锋,且令人意外。且不说尊界S800、蔚来ET9那些智能旗舰先锋,宾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的地位依旧稳固,但他们缺乏的是在智能汽车时代的适应能力,追觅就是看准了这个。
(图片来自豆包AI)
跨界背后的目的,一定潜藏着追觅向外探索寻求增长的需要,更广泛的业务覆盖面、更全面的生态产品覆盖,有利于追觅从一家“智能清洁公司”转型成为“生态公司”。正如“小米杂货铺”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可能就是追觅想要的。
以及,这种不顾一切开疆拓土的激进操作,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追觅吸引外部投资。
或许我们不需要担心跨界的追觅还能否兜得住智能清洁这一基本盘,在电车通看来,追觅在智能清洁的位置,还无人能够撼动,无论是市场还是产品技术层面。只能说,和专注智能清洁的石头、云鲸等相比,家家有不同的“活法”罢了。
万物皆可“追觅”,下一物究竟是不是“追觅汽车”呢?电车通和大家一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