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马越然:遏制假科普歪风,平台身份验证是核心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8-29 08:12:16

环球时报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持续降低内容生产门槛,海量信息与多元服务便利并丰富了大众生活。其中,短视频平台汇聚众多行业专家,通过内容输出与直播互动为观众答疑解惑,深刻改变了当下的信息市场。但“真专家”覆盖不到的角落,假医生、假专家等“假权威”也在滋生。这些账号打着科普、帮扶旗号,实则引流带货、骗取信任,严重扰乱了网络生态、损害了公众利益。

为何假科普更容易蛊惑人心?一方面,假科普账号精准锚定了短视频的流量高地。健康、法律纠纷、投资、农业生产等话题与民生紧密相关,线下资源又往往难以充分满足需求,这片空白成了天然的流量密码。例如,在健康领域,老人问养生,年轻人看健身、运动伤害恢复,几乎所有用户都对这类信息有强烈需求,短视频“线上问诊”的模式还省时省力、能互动,颇受青睐;在法律领域,陷入纠纷时往往是人们比较脆弱的时刻,渴望专业指导,即便自身没遭遇纠纷,充满冲突与反转的“法治故事”也具有着很强吸引力。本质上,这些账号就是通过设置争议性或大众关心的话题,趁机推销所谓的“解决方案”“灵丹妙药”。凭借“广撒网”和“套路深”,这类账号很容易赚得盆满钵满,然后重复“跑路—起号—收割”的循环。

另一方面,人类追随权威的思维惯性,也为假科普泛滥提供了温床。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后,用户无暇甄别每条信息,不堪重负的大脑更愿相信“专业形象”。“假专家”“假权威”们深谙此道:用虚假专业背景铺垫信任,靠专业术语营造氛围,塑造自己的“权威形象”。例如此前被曝光的“祥禾农业”电商团队,孵化了上千个助农短视频账号,实际上团队却无一人懂农业。他们穿白大褂、以田园为背景,伪造“农业大学教授”“十年老农”等身份标签,穿插专业名词讲解种植知识,宣扬的却是“味精增产”“食盐除草”等伪科学,忽悠农民购买其假冒产品。

遏制短视频平台的假科普歪风,内容鉴定与身份验证是核心。虽然提升受众媒介素养、保持批判性思维是基础,但靠媒介教育短时间内彻底改善环境并不现实。相比之下,由平台守好身份验证防线更具可行性,也是其应尽的平台义务。

然而,当前部分平台对医生、律师等专业身份的认证标准宽松,事后监管力度也不足。此前有所谓的“医学专家”,仅靠网购白大褂、伪造医院胸牌,上传伪造的医生资格证图片就通过了认证,误导了众多患者。因此,平台必须正视问题,主动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强化治理。在事前阶段,要收紧权威身份认证标准,对专业资质身份建立严格审核机制,不仅核查证件真实性,还需与权威机构信息比对,如医生认证对接医院系统,查询在职情况与执业范围等;在事中阶段,要加强动态监管,针对假“专家”为躲避监管,常转向私信、群组等私域行骗的情况,可以用技术手段监测频繁发送可疑信息的账号,及时予以封禁;在事后阶段,要建立举报快速响应与权益守护特别机制,及时固定证据,对查实有问题的账号溯源,针对其背后的团伙进行有效打击。

短视频科普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兼具强大市场效果与良好社会效益;但若缺乏治理,乘虚而入、心怀鬼胎者也能带来巨大社会危害性。平台作为网络内容主要载体,在鼓励专家入驻、吸引流量的同时,也应扛起社会责任,强化监管、完善治理机制,还网络一片清朗,让真正的科普与专业服务惠及大众。(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