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空气充电宝”来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08-30 00:20:25


记者丨曹恩惠 编辑丨骆一帆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近30倍。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8月2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媒体公布了上述数字,预示着我国当前正在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已经配上了“巨型充电宝”。

在今年的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中,新型储能也被寄予厚望。国家电网公司在今年7月初就组织了一场新型储能度夏集中调用试验,验证了新型储能顶峰能力及应急支撑能力。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其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

虽然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占据绝对比重,但新型储能当前正朝着多元化的路线加速发展。

尤其是近期技术持续进步的压缩空气储能,正使得空气规模化变身“超级充电宝”的设想走向现实。


领跑全球的压缩空气储能

2025年8月中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一座山体内,世界最高压力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室储气库成套技术验证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人工硐室储气领域技术全面打通。

人工硐室储气技术项目,是压缩空气储能的一种形式。

作为一种大规模物理储能方式,压缩空气储能核心在于利用电力系统中的过剩电能或低谷电能来压缩空气,并将其储存在高压状态下,用电高峰期再将压缩空气膨胀做工进行释能,形成“电能-势能-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

需指出的是,与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特点不同,压缩空气储能因其长时、规模化的储能特性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指出,长时储能之所以成为能源领域关注的重点,原因在于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使得电网需要长时间调节能力。“比如在电网侧,中国新建的多条风光外送通道低谷时段超过4小时,需要长时储能实现电力跨时段转移;在用户侧,工商业电价谷段连续且时长超过4小时,长时储能可更好地进行峰谷套利,降低用电成本。”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路径包括传统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等温式压缩空气储能、水下压缩空气储能、液态压缩空气储能以及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等。

此外,业内分析指出,储气设施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储存高压空气的关键部分,其设计和选择对系统的效率、经济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目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储气方式通常可分为地下、地面和水下三种系统,包括天然地下洞穴(如盐穴)、废弃油气藏、人工硐室、金属容器和复合材料容器等。

上述长沙望城压缩空气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人工硐室储气技术项目,由中国能建主导推进。而早在今年1月,中国能建还在湖北应城投资建设了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并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意味着世界首个具备大规模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长时物理储能解决方案取得重大突破。

需指出的是,湖北应城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其储气方式是地下盐穴。由此可见,仅就中国能建而言,其采取的是多元化技术路线并举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压缩空气储能的产业化进程。

实际上,以中国能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的领先水平。

在上述湖北应城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投运后,中国能建的“能储一号”(其推出的新型长时物理储能品牌)将再添一座代表性工程:山东泰安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将刷新单机功率的世界纪录,并预计于2025年底前实现首次并网暨全容量发电。


在商业化之路上奋力奔袭

自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压缩空气储能行业因此受益,并在这两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容量和规模双双提升的特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容量方面,我国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经历了多个阶段。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此前撰文指出:“经过多年积累,先进压缩空气储能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发展至工程示范,其规模从一兆瓦(2013年)发展至十兆瓦(2016年),并进一步跨越到百兆瓦(2021年)。”

而随着中国能建湖北应城项目于2024年4月首次实现并网一次成功,我国压缩空气储能容量更是迈入300兆瓦级时代。“当前,我国压缩空气储能的发展路径遵循着大型化的趋势,并且通过持续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以加快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运用。”一位储能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当下压缩空气储能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效率和成本的双重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热管理系统和绝热材料以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

事实上,大容量项目频频出现的背后,我国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招标规模亦在大幅增长。

根据ESPLAZA长时储能网统计,今年1至5月份,我国共有14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启动招标,总规模4.1GW/18.7GWh,较2024年同期增长33.3%。其中,中标金额最大的为黑龙江吉能宝清350MW/1750MWh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级示范项目EPC+F总承包招标项目,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标,金额为25.07亿元。

另据国泰海通此前发布的研报,压缩空气储能作为最具潜力的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之一,伴随产业快速推进和技术进一步成熟,项目单位投资有望持续下降,储能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驱动压缩空气储能核心设备千亿投资需求加速释放。

而天风证券则对压缩空气储能的市场空间进行了深入测算,预计2025年空气压缩储能产业上游核心设备的累计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85亿元,到2030年这一累计市场空间或激增至854亿元。

政策驱动、产业资本大力投入之下,压缩空气储能在商业化之路上奋力奔袭。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已有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开始参与迎峰度夏。

根据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消息,2025年7月,在江苏国网统一指挥下,华能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晚间用电高峰时积极响应我国最大规模新型储能集中调用,电站运行方式从原来的每日一充一放变为每日两充一放,圆满完成规定时段全负荷放电任务。

早在三年前,这座“空气充电宝”就已经达成了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首次参与迎峰度夏的成就。

(本报记者费心懿对本文亦有贡献)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刘雪莹 实习生林芷仪

21君荐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