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面向未来的图景徐徐展开。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公布。中国确定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这是一份兼具时间表、路线图与价值指向的战略性文件。在中美竞争与博弈的今天更是意味深长。我们将见证这样一段历史:AI(人工智能)从前沿概念走入日常现实,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公共治理结构。
事实上,AI已是当下。Al-phaFold破解蛋白质结构难题,为生命科学和新药开发打开新路径;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正重塑法律、商业等知识密集型领域的生产与流通方式;自动驾驶车辆驶入城市街巷;AI教师和个性化教学系统让因材施教不再是精英特权。更广泛地说,每一条信息推荐、每一段自动生成的回复,背后都有AI悄然参与。
不同于曾经轰鸣登场的蒸汽机与内燃机,AI的变革是静默的——它在无声中重写流程、改变规则、重构边界。此时此刻,有必要重温一下互联网留下的烙印。互联网带来了平台经济、信息普及与生活方式变迁,却也划下了鸿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无法适应算法界面的障碍者……他们被挡在系统门槛之外,成为数字时代的失语者。还有一部分人被困在系统里,算法黑箱、“信息茧房”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进入AI时代,我们会从容告别这一切么?面对生成式内容,人们面临的不只是“不会用”,而是“无法判断”。文本、图像、语音真假交织、幻觉频发,普通人往往既无能力验证,也无渠道表达。这种失语不再是技能问题,而是系统预设的结果。
同时,AI对就业结构的冲击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尽管它也持续创造着新就业岗位。客服、翻译、内容审核等岗位正在萎缩,法律与财务类辅助工具正替代大量初级知识密集型工作。一些人甚至尚未理解AI,便在现实中“被退场”。这不仅关乎职业选择,更关乎社会参与感和价值感的剥离。技术本身并不会主动歧视,但如果它被设计为默认只服务熟练者、理解者与接纳者,那么不平等将会深入底层系统之中。
当时代的列车开始加速,千行百业“ALL IN AI”之时,这样的追问无可回避:谁已经在车上?谁还在苦苦追赶?谁甚至还未察觉列车已悄然驶出站台?我们注意到,在上述《意见》中,AI不仅作为产业引擎推进,也被系统性纳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文化等场景,甚至延伸至情感陪伴与社会支持。在关注AI带来的新就业岗位时,也注重风险评估和“减少对就业的冲击”。并且《意见》着眼于底层治理逻辑,还提出“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中国计划用十年时间实现这样的跃迁。这意味着巨量投资和快速扩张的市场。AI的核心要素包括算力、数据、算法、应用。中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在算力和算法方面也正在加快追赶。一个创业创新的大时代就此启幕。
由此,一批AI时代的企业将陆续站到舞台中央。它们拥有的能力超过以往,如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而非被滥用,这是必须面对的挑战。算法和平台的激励机制天然倾向效率与规模,而真正的普惠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设计成本、更复杂的反馈机制、更缓慢的商业节奏。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政策引导,制度设定边界,财政托底风险,治理激发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引导AI技术朝向更以人为本的方向行进。
一个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理当如此。时代列车呼啸而过,但向善的社会必须为每个人都留下位置。在技术的转向中,真正决定方向的,从来不是算法,而是人。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