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双11,忙碌的除了电商平台与商家群体,还有国家反诈中心。
11月11日,北京市反诈中心、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向市民发送短信提醒:双11购物节期间,应高度警惕不法分子冒充电商或物流平台客服,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以“理赔退款”“关闭百万保障”“取消直播会员”等为由,引诱下载安装涉诈APP或开启屏幕共享实施诈骗。陌生电话、短信要当心,不明软件不下载,个人信息不透露。
11月至今,国家反诈中心在官方微博账号连发多条博文,警示内容包括跨境电商刷单、回拨快递电话骗局、假冒电商平台客服诈骗等,涉及电商产业链多环节。
近年来,电信诈骗的阴霾随着流量的转移向新兴平台蔓延,网络安全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大流量平台为“幌子”的诈骗形式近些年早有苗头,相关部门与平台相继发布治理举措,网民防诈意识与警惕心逐渐提高。
![]()
网购退款理赔骗局
据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刑侦支队中队长邢运伟描述,北京张女士在某平台直播间花7元购买了一台电动搅蒜机,收到货后发现机器是坏的,联系商家被告知会补发一个新的,并添加了对方微信。
商家客服声称“群内有刷单任务,帮店铺提升成交量就能赚佣金”,张女士被拉入所谓“商家群”内,参与扫码充值。前期充了几笔小额资金后,张女士赚了约100多元钱。再充500元后,客服表示钱给不了了,需要按照指示操作。
在诈骗分子的步步操控下,张女士前后投入五万多元。警方表示,此类网购退款理赔骗局一般分为几类套路:诈骗分子先在平台开设网店,售卖日常商品;随后故意发错货或寄劣质品,等待消费者投诉或主动联系消费者进行赔偿;接着以“售后理赔”为由,引导消费者扫描私人二维码、添加微信,脱离平台监管;最后通过“刷单返利”等利诱手段,以及“账号冻结”“法律追责”等恐吓方式,诱骗转账。
警方提醒,正规商家售后理赔绝不会要求消费者“先转账、做任务、下载陌生软件”。消费者购物维权需坚守“四不原则”:不脱离官方平台私下沟通,拒绝添加私人微信或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易相信高额赔偿承诺,警惕“好评返利”“投资高返”等诱惑;不随意下载非官方软件,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风险;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遇“账号冻结”“法律追责”等说辞立即报警。
共享屏幕转移资金
从操作手法层面上看,近期诈骗分子尝试以各类身份诱导受害者下载APP、开启屏幕共享,进而获取受害者银行卡信息,完成资金转移。
王女士在收到“物品已到无人接收”的信息后,回拨了短信预留电话,被告知商家赠送了一个保单,下月将每月扣费800元。慌乱之下,王女士在对方诱导下,下载“全时通”软件,通过软件屏幕共享功能,诈骗分子获取王女士的银行卡信息,并通过远程监控功能将卡内二十多万元资金转移出去。
孙先生是接到号称某直播电商平台客服人员电话,称开通的电商月付功能如果不取消,需要每月扣费800元,并诱导其完成APP下载、加入线上会议、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的步骤。诈骗分子最终通过屏幕共享,获取孙先生银行卡信息,将卡内款项通过游戏卡充值以及购买黄金产品的形式进行转移。
对于此类诈骗形式,邢运伟表示,手机被远程控制或者黑屏的话,在无法关机的情况下先把手机卡拔出来,断开Wi-Fi连接,及时给各银行打电话挂失银行卡,并进行报警处理,让警方及时对银行卡进行止付。
双11“防骗宝典”
通过梳理各类诈骗案件,国家反诈中心工作人员总结双11“防骗宝典”几大类型:预售优惠诈骗类,骗子利用促销信息轰炸,通过短信或群发消息伪装成限时优惠预售福利,诱使消费者点击虚假链接,一旦进入伪造的钓鱼网站,个人信息与资金均可能被盗取。
其次,冒充客服诈骗。声称所购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以进行退款理赔,进而添加微信群或扫描二维码,窃取个人信息;虚假红包诈骗,声称消费者已中某种大额奖项,给到链接填写个人信息;陌生包裹诈骗,对方声称需要完成指定任务才能获取包裹里“附赠”的礼品。
因电诈产业链逐渐细化,相关治理攻破并不易,网络安全专家对记者表示,电诈产业已形成“拼图式”运作模式,各环节分散操作,包括账号养号、引流传播、外呼短信发送、诈骗实施、洗钱等,不同环节团队仅负责局部流程,难以掌握全貌。
网络安全专家李铁军对记者表示,电诈骗术的核心点主要在于诱使受害者通过手机安全APP进行远程控制,手机端一旦被诈骗分子控制,极易完成本地操作与资金转移。目前中国手机普及率高,但对网络安全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部分群体存在“中招”可能。
李铁军认为,目前最具备可行性的预防方式就是网民自身提高警惕心,不要按照任何人的提示随意下载任何软件,也不要对外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