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经新重庆—重庆日报报道,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研究员曹立教授潜心十多年研发的杂交柑橘品种火了,甚至在网上“卖断货”。
作为科技成果,其价值在于运用,只有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才能让科技发展更加真实可感,服务于民。事实上,除杂交柑橘品种外,在渝高校还有不少走红的科研“宝贝”。它们是如何“诞生”的?连日来,记者走进校园进行了采访。
好吃又营养
“多彩番茄”进入大型商超和高端餐厅
“这个番茄竟然是紫黑色的,而且一斤要50元?”
“它是有点贵,但经常一上架就被抢空了。”
近日,一款名为“康美鲜1号”的黑番茄在观音桥某生鲜超市火了,因其富含番茄红素、花青素和维生素C,并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等功能特性,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
“康美鲜1号”黑番茄。
该品种由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蔬菜系李金华教授团队研发,是国内受市场接受度比较高的“多彩番茄”系列成果之一。
“多彩番茄并非转基因产品,而是通过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结合不同番茄品种优良性状选育而成,目前已成功培育出黄、绿、黑等多种色彩的特色番茄”,李金华说。
从2012年入校任教以来,李金华就开始钻研番茄。他发现,长期以来,消费者普遍反映的市售番茄风味单一、口感逐渐失去“儿时味道”,与商业化品种重产量轻品质、栽培管理方式单一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他和团队进行了研究。
![]()
李金华教授在基地里查看番茄长势。
![]()
李金华教授(绿衣服)和团队人员在番茄种植基地。
“多彩番茄是番茄和茄子杂交的‘宝贝’。”李金华介绍,他们选用了一批抗青枯病、耐湿热、嫁接亲和性良好的砧木(茄子的根系和杆茎部分),嫁接长势良好的番茄幼苗,由此获得了这些对病害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品种。
目前,“多彩番茄”的系列特色品种已在重庆潼南和武隆以及广西、云南等地建立种植基地近2万亩。其中,“西禧二号”红番茄富含GABA(γ-氨基丁酸),具备一定调节神经功能潜力;“喜丰黄妃”黄番茄果实成串生长,甜度高、外观佳;“西番绿妃”绿番茄长势旺盛、风味清新;“康美鲜1号”黑番茄则以风味浓郁、营养丰富、耐储运等优势,被全国多家大型商超列为主打产品,并进入上海米其林餐厅供应链。
“我们正在探索番茄与枸杞嫁接等前沿技术路径,力争培育更具保健价值的新一代功能性蔬菜,让番茄更好吃又兼具营养价值。”李金华说。
解放双手可“穿戴”
应急照明夹子灯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除了好吃的食物,好用的工具也是高校科研人员接地气的研究方向之一。
“又爆单了,上市一年,厂家还是常常卖断货。”11月9日,记者联系上重庆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锋时,他刚算了一笔账:自去年11月应急照明夹子灯“小方侠”系列新品发布至今,销售额突破了一亿元。
![]()
可穿戴的应急照明夹子灯。
“其实,科研有时是来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刘锋告诉记者,2022年的一天,他在办公室和来自车辆工程学院的另外两位老师闲聊起当下照明设备的优缺点,他们认为传统应急照明灯大多功能单一、操作复杂且需手持使用,难以解放双手。“能不能做一款带一个夹子的灯,说不定更受欢迎?”
说干就干。刘锋等人买来十几款市面上的应急照明设备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可以参考数码产品的A夹结构,替代现有照明设备的抱夹,把照明设备从‘手持’变成‘穿戴’,同时结合磁吸功能,使产品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加广泛。”刘锋说。
2023年,团队推出第一代“小方侠”应急照明夹子灯,凭借体积小巧、红光/白光双光源设计,迅速获得市场认可。2024年,团队整合用户反馈,推出第二代“小方侠Pro”版本,新增远光/近光双模式:远光可覆盖数十米范围,近光亮度提升300%。其创新性的360°旋转夹设计支持衣物、背包、树枝等多种场景固定。
![]()
团队研发产品。
刘锋表示,尽管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仿品,但“小方侠”产品在便携性、耐用性等维度显著超越同类竞品。
![]()
团队展示产品。
“手指静脉识别”也能开门锁
产品运用在银行、汽车、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重庆工商大学,一种开门锁的新方法——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已经运用于学校部分办公室。该技术正是该校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常务副主任秦华锋教授的“宝贝”,只见他将手放在门锁的感应区,门瞬间就打开了。
![]()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已经运用于学校部分办公室。
“它和传统的指纹识别不同。”秦华锋说,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是通过近红外光对人体进行照射,流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吸收近红外光后就会生成清晰的静脉图像,再使用特定的算法,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值,与存储的特征值数据进行比对,从而达到身份识别的功能。
秦华锋进一步解释,这种近红外光也是太阳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波长为800~900纳米,是一种低能量、非电离辐射,不会对人体皮肤、组织或眼睛造成伤害。在身份认证过程中,1:1比对时间小于1毫秒,即瞬间完成比对认证。
![]()
团队人员正在科研工作中。
目前,依托该技术,秦华锋团队已成功开发了指静脉识别门锁、指静脉支付系统、指静脉门禁系统、指静脉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已销售到四川、河南、广州等10余个省区共50余处场所,覆盖银行、公共安防、汽车、教育等多个领域。
![]()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柜控终端。
“以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为代表的第二代身份识别技术,会成为未来主流。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也会走进寻常百姓家。”秦华锋介绍,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支付、安防、地铁、消费电子等各种领域。团队以作价入股方式,成立了重庆微脉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由重庆金融科技研究院转化孵化。目前公司已经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估值超过2000万元,并获得高新区政府投资200万元。
破解 “不敢转、不想转”
重庆出台一揽子政策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
11月11日,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目前,全市高校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7万人,市内所有本科高校和有可转化科研成果的高职院校,均已建立校内成果转化制度,让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开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据市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在渝高校现已布局全市85%的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牵头获得了全市70%的国家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并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95%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已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市级大学科技园1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48个。
为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市内所有本科高校和有可转化科研成果的高职院校允许科技人员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以在职、离岗、挂职或者兼职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并享受单位基本工资待遇及职称评聘、社会保险等权利。我市还支持8所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五项机制改革”,并计划未来3年在全市推广,逐步建成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枢纽、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探索出一条有组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此外,为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我市近年来也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比如,去年1月,市科技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从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高校科技成果汇集对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快速熟化孵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属地转化、大力支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保障6个方面着手,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
今年1月,《重庆市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计划(2024—2027年)》正式实施,在全国率先将高校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形成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建设方案等,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重报观察|从样品到产品,重庆高校科研“宝贝”何以出圈?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