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人工智能(AI)有着不同的愿景,或许更高明。”
当地时间8月30日,美媒《华尔街日报》关注到了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发展路径。报道称,美国正投入数十亿美元并消耗数千兆瓦能源,急于在AI的下一个进化飞跃中超越中国,一些人认为,这一飞跃如此巨大,以至于其威力将堪比原子弹,足以改变全球秩序。
与此同时,中国正进行一场不同的竞赛,随着人们对AI泡沫的担忧日益加剧,中方正制定一项务实的替代方案,以应对硅谷对超级AI的追求。
自近三年前OpenAI的ChatGPT发布以来,硅谷已投入巨资,追逐AI的“圣杯”——能够匹敌甚至超越人类思维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一些热衷者宣称,这将为美国带来不可逾越的军事优势,帮助治愈癌症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并使人类无需再从事会计和客服等日常工作。
相比之下,中方最近对AGI表态不多,相反,正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坚定面向应用领域”——开发能够提升中国生产效率、易于市场化推广的实用型低成本工具。
《华尔街日报》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代表着一场赌注巨大的正面交锋,而正如越来越多的硅谷人士所相信的那样,如果AGI当前仍遥不可及,那么中国将有能力在这场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形式的AI,并将其应用推广到全球。
2025年7月27日,中国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 视觉中国
据报道,在中国本土,类似ChatGPT技术支撑的AI模型已获得批准,正被用于考试阅卷、改进天气预报、警力调度以及为农民提供轮作建议等方面。
清华大学正推出一所“AI医院”,在那里,人类医生将获得掌握最新疾病数据的虚拟同事辅助。智能机器人正被部署到自动化“黑灯工厂”运行,并在织机上检测纺织品的瑕疵。
“他们认为,影响深远的AI应用并非未来理论上的东西,而是当下就能利用的东西,”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前官员朱利安·格维茨(Julian Gewirtz)说道,他曾在拜登政府时期专门负责与中国的科技竞争。
《华尔街日报》称,当前,也有美国科技公司正利用AI开发大量务实应用。比如,谷歌已将其最新的Pixel智能手机连接到网络进行实时翻译;而美国咨询公司正使用AI代理制作PPT演示文稿,并为客户总结访谈内容;其他公司则将其用于改进药物研发和食品配送。
然而,与美国基本上放任该行业自行发展不同,中方正在全力支持其愿景。今年1月,中方已创建了国家人工智能基金,总规模达600.6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初创企业。此后,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资助计划,而各城市也发布了AI发展规划,作为“人工智能+”行动的一部分。
8月26日,“人工智能+”行动迎来重要进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外发布,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这份文件呼吁加大力度将AI融入科技研究、产业发展和其他领域,到2030年“全面赋能”中国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也更加积极地拥抱可供用户免费下载和修改的开源模型,使中国企业能够更经济、更轻松地围绕该技术开展业务。这种做法正在帮助中国AI在全球传播,这一趋势已促使硅谷也纷纷效仿。
《华尔街日报》提到,不同的是,许多美国科技巨头坚信,能够超越人类的机器将彻底改变科学,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并改变美国军事格局。
一些科技行业人士预测,超级AI最早可能在2027年到来。meta、谷歌和OpenAI等公司正在竞相投入巨资,争夺抢占先机所需的人才、数据中心和能源。
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还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美国启动一个类似于“曼哈顿计划”的AI研发项目,用于资助和支持AGI的发展,以确保美国赢得这场竞赛。
不过,OpenAI今年8月发布了备受期待的GPT-5模型,该公司最初将其吹捧为迈向AGI的重要基石,但却让许多用户感到失望。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承认,GPT-5的推出过程坎坷,此后一直试图抑制对AGI议题的炒作,并警告AI投资泡沫的可能性。
当地时间2025年5月8日,美国华盛顿,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出席国会听证会。 视觉中国
其他硅谷科技巨头也纷纷开始动摇,这让人们认为,中国的做法可能更有意义。
“AGI何时才能实现尚不确定,”谷歌前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和科技分析师赛琳娜·徐(Selina Xu,音译)最近在《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如果一味追求这一目标,我们的国家可能会落后于中国,因为中国对创造足以超越人类的强大AI的关注度远不及美国,而更专注于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术。”
谷歌前CEO施密特 资料图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杰弗里·丁(Jeffrey Ding,音译)表示,鉴于追求规模化的投资回报日益不确定,中方这种选择就显得更加合理。“你让技术领先者(指美国)承担探索成本,然后你尝试成为快速跟随者,或者成为优化实施的国家。”他说道。
他认为,就像互联网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和多年的发展才得以重塑全球经济一样,AI领域的胜负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分出高低。
当地时间8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刊文分析称,与美国巨头们争先豪掷千金,试图破解竞争对手的专有模型(proprietary model)不同,中国企业则在进行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在斯坦福大学AI专家、“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口中,这是中国大语言模型(LLM)开发者之间关于谁更开放的“达尔文式生死之争”。
《经济学人》指出,在今年发布的各类智能测试中,中国开源领域模型的表现均优于meta等美国企业推出的同类模型,且其能力正不断逼近顶尖专有模型。文章认为,中国开发者的竞争热情,应该给西方敲响警钟。
以ChatGPT的开发商OpenAI为例。其首席执行官奥特曼近日接受采访时承认,中国的“开源之战”给OpenAI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其改变了模型的发布策略。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阿里·法哈迪(Ali Farhadi)也向《经济学人》指出,中国企业正全力以赴,公开发布他们最优质的模型;而美国企业热衷于将“闪亮的新事物”牢牢攥在手里,作为专有资产。
他直言不讳,“尽管这么说让人难以接受,但我确实认为我们现在(在开源领域)已经落后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