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趣解商业 郝文
近日,千禾味业()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18亿元,同比下降17.07%;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30.81%。与2024年同期相比,千禾味业半年少赚了近3亿元。
图片中报
其中,第二季度单季度营收4.87亿元,同比暴跌29.86%;净利润仅1275万元,同比下滑86.66%,环比第一季度下降92%。
按产品类别划分,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酱油产品实现收入8.39亿元,同比下降16.09%;食醋产品收入1.59亿元,同比下降21.51%。
按销售渠道划分,2025年上半年,千禾味业线上模式收入1.98亿元,同比下降29.2%;线下模式收入10.99亿元,同比下降14.06%。
对于业绩下降,千禾味业称,主要为受负面舆情影响,收入下降,导致利润下降。
图片中报
千禾味业此前深陷零添加质疑。
今年3月,一款千禾0酱油中检测出镉,引发关注。3月20日,千禾味业通过官方微博发文回应称,产品中镉来自于原料,千禾0系列产品是零添加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
图片微博
3月24日,千禾味业发布公告称,千禾0商标用于区分公司零添加产品和非零添加产品。凡是使用千禾0商标的产品都是零添加产品,千禾0系列产品仅使用食品原料,绝不添加食品添加剂。
从业绩来看,尽管千禾味业迅速澄清,但零添加质疑依然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冲击,也影响了业绩。
事实上,千禾味业的业绩颓势在2024年已初现苗头。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3亿元,同比下降4.16%,实现归属净利润5.14亿元,同比下降3.0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8亿元,同比下降28.03%。这是千禾味业自2016年上市9年来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
就千禾味业而言,其以零添加的产品特点迅速挤占高端市场,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其优势原本就有所减弱。
一方面,在国内调味品市场上,既有老牌巨头又有不少新兴品牌,酱油、食醋作为主要调味品各自面临众多竞争者,其中酱油市场有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厨邦酱油)、欣和、珠江桥、加加等品牌,食醋行业则有更多品牌,如恒顺醋业、紫林醋业、水塔醋业、山西老陈醋、龙门米醋、李锦记、鲁花醋业等品牌。
与此同时,随着众多品牌纷纷加码零添加产品,使得市场上的产品在功能定位上趋于相似,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难以区分,价格战也成为竞争的常态,各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压缩了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前不久监管部门再次发布一系列标准,其中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对此,千禾味业表示,公司十分支持新规的落地,相信新规将进一步规范行业的管理。新规过渡期2年,会尽快按新规要求执行。
零添加赛道或许因此而降温,品牌很难以此为卖点,这些零添加产品很有可能在销量上受到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千禾味业2024年实施了大比例分红政策。公司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共计分红约5.13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99.94%。这种清仓式分红引发了市场对公司资金安排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控股股东面临的资金需求。
当行业竞争持续加剧成为常态,市场从营销驱动回归产品本质与科技创新,千禾味业过往依托特定产品理念所搭建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消费者对其产品高溢价的接受度正在变得更加审慎,品牌溢价的市场基础亟待进一步巩固。在此背景下,如何持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独特价值的认同,并构建更具韧性的价值支撑体系,成为千禾味业战略转型中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