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美国总说“百年科技变革我领头”,这话虽有些自夸,但确实有底子——毕竟英语一直是科技圈的“通行证”。
国内学英语热,一是因为要跟世界接轨,二是因为很多专业资料只有英文版,谁让人家领先呢?

可这两年形势变了。中国在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冲到全球第一,连AI圈都开始“变天”了。最近外媒爆料:现在AI核心圈的交流语言,居然不再是英语,中文反而成了“硬通货”。
更有趣的是,有老外抱怨:“不会中文,连AI圈子都融不进去!”

为啥会这样?关键在人。美国那些大名鼎鼎的AI公司,比如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核心团队里华人科学家的比例高得惊人,直接超过美国本土白人。
在中国这边更不用说,AI大佬们交流自然用母语中文。结果就是,一群母语中文的牛人凑在一起,中文成了最顺手的交流工具,不会中文的老外自然被“边缘化”了。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美国机构统计,顶级AI人才中38%来自中国,比美国本土的37%还高。英伟达CEO黄仁勋更直言,全球一半以上的AI人才都来自中国。要是这些人才不用英伟达芯片搞研发,美国在AI上的领先地位怕是要“翻车”。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当年中国人去美国,得苦学英语才能混圈子;如今风水轮流转,老外得啃中文才能挤进AI核心圈。语言背后的逻辑没变——谁掌握了科技话语权,谁的语言就跟着“吃香”。

现在说中文要取代英语当“科技通用语”还为时过早,但趋势已经冒头。随着中国在更多科技领域“登顶”,中文的“科技属性”只会越来越强。
到时候,老外抢着学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第一时间啃下最新技术——这才叫真正的“硬核”需求。
所以啊,中文的“科技含金量”正在飙升。毕竟,当你的国家在科技前沿站得够高,你的母语自然就成了别人抢着学的“香饽饽”。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