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进化下半年将推出的消费级机器人K1。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吉喆 摄
“过去20年参加机器人足球比赛的选手几乎以顶尖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而现在本科生,甚至中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介绍,今年8月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就出现了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民大附中等中学代表队参赛的身影,其中最小的参赛工程师仅14岁。
今年7月,在RoboCup2025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清华火神队使用加速进化T1拿下了首个世界冠军。大约一个月后,加速进化T1又成了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足球赛项全球赛队的共同选择,并见证首个5V5纯AI机器人足球赛冠军诞生。
近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新京报贝壳财经承办的“京彩不设限·经济热力站”月度主题走访活动第三期走进加速进化,近距离感受机器人冠军企业加速进化的蜕变,公司瞄准教育场景,并结合机器人赛事形成商业闭环,让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走进千家万户。
“清华硬核技术+互联网产品思维”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后,加速进化机器人将从球场走向家庭。这家机器人初创公司拥有大约20年研究机器人“踢足球”的基因。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曾是清华火神队的队长,带队参加过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但毕业后没有立即投身机器人事业,先是创业,随后又在互联网大厂工作。ChatGPT出现后,他才创办了加速进化。
加速进化机器人开放所有接口,开发者可以基于硬件本体、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对机器人的决策能力进行开发。“这些开发者今天开发的是足球场景的应用,明天可能开发的就是生活场景等垂类应用。在做深赛事场景后,我们继续夯实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2024年10月,加速进化实现了量产。当年年底,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官宣加速进化为官方合作伙伴。赵维晨认为,这源自20年来加速进化核心团队对机器人本体构造、零部件、运动控制算法的理解。“真实的踢足球场景考验机器人视觉、运动控制、定位导航、决策等核心能力。”
程昊曾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去年RoboCup比赛时有一次雨天,现场多数机器人潮湿到无法开机,“大家都在用吹风机吹干,而我们的机器人能够正常开机”。并且他今年带到巴西支持清华大学火神队的20多台机器,都在当地卖掉了。
“在上学做机器人的时候,我们就有过很多这方面的讨论;后来创业做互联网,看到飞书从应用变成办公平台,有不同第三方应用接入,变成了平台级的应用。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能找到参考但不完全一样。”程昊曾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加速进化要做机器人平台级公司,这是创业之初就想好的。
据赵维晨透露,加速进化团队成员多来自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以及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互联网大厂。团队核心成员不仅有深耕人形机器人研发 20 年的行业专家,还有具备深厚软硬件技术实力的青年极客,更有擅长将技术与产品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市场化人才。这种“清华硬核技术+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复合型架构,正是加速进化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场景结合机器人赛事形成商业闭环
今年上半年,加速进化交付量达数百台,其中50%销往海外。在如今具身智能行业都在寻找可落地场景的现实条件下,加速进化瞄准教育和赛事场景,并将二者结合形成商业闭环。今年下半年,加速进化还推出面向极客和教育场景的加速进化K1。
加速进化T1高1.2米左右,重量约30公斤,售价约20万元,目前主要面向科研机构。据赵维晨介绍,加速进化已经与全球100所高校或高中建立了合作关系。
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从形态上至少需要具备情感交互和全地形移动能力。在交互能力上,加速进化从人与机器人的情感维系出发,选择了人形,“人更容易和拟人态的事物产生情感羁绊”。而在移动能力上,赵维晨认为,相比手机、计算机的人找AI,下一代的交互终端一定是AI找人。
加速进化K1高0.95米左右,而市面上主打交互陪伴功能的机器人产品,既有全尺寸机器人或桌面机器人产品。对于这一机器人形态和大小选择差异,赵维晨表示,面向家庭场景的机器人目前首要考虑能否安全交付,避免对人类的伤害。“过高的机器人重量可能达50、60公斤,有可能冲撞家庭成员造成伤害。也许未来机器人的材质会有所改变,从而降低大型机器人的重量。”
赵维晨认为,桌面级机器人技术难以泛化到其他场景上,不属于未来主流家用机器人技术方向。“如果认可未来一米左右的机器人是下一代技术方向,就需要从一开始就要选择这个市场。”他透露,加速进化还会推出更多消费级的机器人产品。
赛事引发各行各业对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想象;甚至赛事本身也成为机器人商业化的可能方向之一。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曾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每个运动项目都会相应解决某些机器人极限类技术或应用问题。
实现快速自主起身后,机器人踢足球有了一定的流畅性、观赏性。“机器人是否能把比赛踢得更流畅、踢球技术能否被采用为客观标准,也可以通过观众的付费观赛意愿客观展现出来。”赵明国说。
而对于机器人公司而言,技术积累已经到了寻找应用场景的阶段。在行业还未形成明显共识的情况下,加速进化瞄准了教育场景,并结合机器人赛事形成商业闭环。
“几乎都是高校学生或高中生参加机器人比赛,相应地,这些学校也会开设机器人教育课程,所以我们选择与学校合作以普及、泛化机器人。另外,从事机器人研发、教学的老师、学生也需要成绩证明自己,这可以通过比赛实现。”赵维晨认为,教育与赛事的融合性强,这也是加速进化与其他同样面向教育场景的初创公司的差异所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张晗 陈维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