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创业74年的山东第一民企,把AI请进滨州的厂房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星海情报局 时间:2025-09-01 20:27:10





清晨的魏桥创业集团氧化铝车间里,机器轰鸣不绝。年轻的巡检员正拿着手机,对着设备和场地拍下一张张照片。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安全隐患,提示待整改的地方。过去,车间巡检的细节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才看得出、看得全;如今,AI基于图片识别的能力就能自动识别出隐患,比部分新员工更能找问题。



另一边,信息中心的运维IT人员也在见证着一场悄然发生的改变。

几个月前,信息中心的团队每天都苦恼于几十个电话、上百封邮件,为同事解答“浏览器怎么清缓存”之类的琐碎问题。当“信息中心 AI 助理”上线后,三分之二的需求都能被AI助理正确回答,剩下的问题也能自动流转、派工、跟进,让一个十万人的大型传统制造业集团的IT支撑变得格外顺畅高效。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孤例。

在过去短短两个月内,魏桥创业集团的员工们已经在公司的钉钉上孵化出800多个AI助理:有人用它随时查询电解槽化验数据,再也不用时时蹲守在电脑前;有人用它自动识别现场安全隐患,杜绝可能的损失。

在外界看来,人工智能应该应用在硅谷的办公室,在博士云集的实验室,或是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它似乎离滨州、离炼铝、离这些学历并不高的一线工人很远。



可是在中国,正在发生恰恰相反的故事。

当世界上有些地方还在以高价为AI的应用设置门槛时,中国国民级企业服务应用钉钉已经诞生141万个AI应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AI应用,都来自一线的基层工人、普通的业务人员。

他们或许并不觉得自己在创造什么“高科技”,只是怀揣最朴素的愿望解决问题。但科技改变生产力,却在钉钉的加持下变得如此具象。



AI“下基层”

在最基层、最日常、最传统的岗位上,在人们眼里“最土”的制造业现场,正在孕育着可能改变世界的实践。

这种反差,并非偶然。

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魏桥创业集团绝对是一个传奇。这家公司成立于1951年,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魏桥镇一家小型油棉加工厂,一步步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棉纺织企业和铝产业企业,成为山东民营企业第一,连续14年入选世界500强。



如今,这家公司74岁,又在智能化浪潮中,由基层员工的自发探索,点燃了充满活力的AI基层创新。这种“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水到渠成”的变化,与魏桥创业集团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魏桥的董事长张波是这一切最核心的推动者。他曾不止一次对媒体说,传统制造业的焕新要靠管理者认知的突破,“否则员工很难真正执行下去,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于是,在魏桥创业集团推动数智化的过程中,自张波起,整个集团都在给基层的创新提供体系化的支撑。

过去,围绕传统行业数智化改造升级,大家最大的痛点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是天然语言不通的。程序员会敲代码,但是不懂传统行业的需求。而一线业务员工专业经验丰富,业务娴熟,但往往平均学历不高,没有开发智能应用的能力,甚至没办法用IT人员能听懂的话去描述需求。

于是,魏桥创业集团在内部建立了几百人的“数智化专员”团队,这个团队里绝大部分都是业务一线选拔出来的资深员工,往往是业务骨干、车间班组长,本身业务能力过硬的同时,又对技术感兴趣。在钉钉几天的培训之下,就可以具备开发AI应用的基础能力。

而当钉钉把AI应用的门槛降到今天的水平,痛点就必然会在人民的智慧中逐渐消弭。

比如氧化铝分公司的马师傅,用 AI 表格做了“隐患识别台账”,巡检员只要拍张照上传,AI 就能指出风险点,甚至给出整改建议,至今已揪出 800 多处安全隐患。



再比如信息中心孙师傅则开发了文章开头的“信息中心AI助理”,初版只花了两天就完成上线,却能自动解决三分之二的需求,释放出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们至少50%的日常时间。

过去,电解铝车间的师傅们想要了解电解槽的槽况,就要结合“快样”检测数据,和现场的温度、火焰、电压等。但这两个过程的查看环境却一直都是冲突的:前者只能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看,后者却要在现场查看。

一线员工们早就想让技术做个手机App来随时查看监测数据,但却一直找不到方法。直到钉钉AI能力出现后,魏桥集团旗下铝业分公司崔师傅,在三天之内就自己在钉钉上搭建出了一个“智能问数助理”。



如今,这个助理已经成为魏桥整个电解车间最高频使用的系统,生产部门终于可以一边在工厂里执行生产任务,一边能随时打开手机查看快样化验数据了。

曾经魏桥的创业,更多是属于张波和他父亲的创业。而74年过去,钉钉成为魏桥基层创新爆发的土壤,张波也把自己的创业精神传递给了最基层的员工。



技术平权:AI带来的生产力变革

过去,数智化意味着高门槛:需要懂AI的专业人才,需要大规模投入,需要漫长的周期。即便是在有十万名员工的魏桥,真正能动手开发的不过几十个 IT 工程师。

而现在,钉钉AI表格、AI助理等智能化产品能力,让普通员工也能轻松上手。用信息中心孙师傅的话说:“现在,我们10万人里面,起码有8万人有能力用AI解决业务问题。”



即便这些创新,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创新”,但却都是极其实用的“小革命”。

在硅谷,AI 是科研前沿、是投资热潮;而在中国滨州的厂房里,AI 已经变成工人们的日常工具。这就是魏桥与钉钉合作带来的真正价值:不再依赖少数专家,而是用AI,最大程度地发动“人民智慧”,释放基层的巨大生产力,进而量变引发质变。

这种变化的底层,是两代企业服务软件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

以前的工业软件系统,大多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成,强调体系化、集中化、专业化,需要极高的学习成本;而钉钉则让技术应用门槛大幅降低,让AI到手即用,尽可能地调动起所有员工的智慧。

这种从传统工业软件系统,到钉钉的转变,本质上是一次“技术平权”。

即使现在 AI 的水平,在专有领域还比不上程序员专门去开发一套系统,一个菜单,一个功能。但当钉钉的AI能力成为所有人的“第三只手”,为有想法的人们提供极易调用的智能化技术产品,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普通一线员工至少能够做到过去程序开发60%,甚至80%水平。

而当最广大的基层员工,与最前沿的AI技术相遇时,变革的能量就会呈指数级释放。于是短短两个月,就有800个AI助理在魏桥涌现。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工具,都指向一个更大的事实:AI 不再是实验室的专属,而是深入到了中国最基层的制造业日常。

今天,魏桥的信息中心 AI 助理、隐患识别台账、智能问数助手,看似分散、零碎,但其实背后已经构成了一个雏形:数据随时可取、需求随时可解、流程随时闭环。



这意味着,组织内部的知识和决策主动性,正在被一点点下放。

当八万人的力量被调动起来,组织架构必然会发生反向的调整: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更加精准,创新的链条更短,效率更高,管理者不再是“审批机器”,而是变成推动创新的“土壤营造者”……

这种变化,今天或许还不显山露水,但在逻辑上,它已经不可逆了。

据魏桥创业集团信息中心主任马法红介绍,八百多个AI助理以外,魏桥内部还建立了600多个知识库。全员AI应用,让员工得到了巨大参与感、成就感,也发动最广泛的力量完成了业务场景的收集和识别,给公司未来整个AI深度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魏桥已经开始通过实际应用情况,梳理出一些高频词高价值的应用,准备在未来有针对性地加大技术力量,去做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把一个可能五六十分的AI,进一步推到70分、80分、90分。甚至让这些AI助理由简单的被动的工具变成真正的能够自主规划能够自主执行的数据工作伙伴。

而当 AI 真正变成深入基层业务的工具,而不是少数专家的“黑箱”,组织重塑就只是时间问题。魏桥可能会成为全国制造业里最早被 AI“从下往上”推着走的企业之一。



从魏桥走向行业样板

魏桥的经验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暗含必然。

为什么?

因为它恰恰踩中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痛点:员工学历普遍不高、懂技术的人手稀缺、数智化需求又极其庞杂。

过去,要招到足够的,既懂业务、又懂数智化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智能化本身都还在初级阶段,所有东西都需要探索,这方面的人才供给不可能充足。所以信息中心几十个人,永远要疲于应付十万人的庞大需求。

而钉钉 AI 的出现,把“懂技术”的门槛降到了几乎为零。魏桥的基层员工,哪怕只是高中学历,也能在业务场景中自发的寻求AI的帮助,甚至自己建立AI应用,去解决自己最痛的痛点。这种技术平权,直接释放出八万人潜在的改造力。



所以魏桥不是特例,而是一个样板。

中国有成千上万家和魏桥类似的传统制造企业,遇到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转型迟迟打不开局面。魏桥的故事告诉他们,路径其实已经出现:借助钉钉这样的平台,降低 AI 应用的门槛,把“草根”的力量调动起来。

这就是魏桥对行业的启示。

它不只是一个企业的转型故事,而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面镜子。今天是魏桥,明天可能是任何一个纺织厂、铝厂、钢厂,甚至是更传统、更朴素的车间。



用魏桥董事长张波的话说,人工智能不会颠覆传统制造业,但那些率先引入AI、提升生产效率的企业,将有可能率先穿越周期,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胜出。

甚至魏桥自己,也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大的方向。

作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和纺织制造企业之一,魏桥正大规模押注新能源,从电动车轻量化材料,到风光电一体化,再到电池、电解铝全链条。这样的转型,意味着魏桥必须和成千上万的上下游伙伴保持高效协同。



在和上下游其他企业的对接过程中,魏桥的一线员工们也在思考,怎么把AI更好地应用起来,把能力辐射出去,让AI助理成为上下游沟通的桥梁。

这种设想并不遥远。因为当一个行业龙头主动打通链路,它所推动的,往往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的升级。

所以,魏桥今天的 AI 实验,不仅是自身的效率革命,更可能成为新能源赛道里一场“链式反应”。

这背后透露出一个信号:中国的 AI,不会只停留在大厂的 PPT 上,而是会真正落地到产业链最深处,让数以百万的普通工厂、普通工人都能分享到智能化的红利。



结语

74 年前,魏桥只是山东邹平的一家小棉纺厂;今天,它是全球领先的铝业和纺织制造企业。

张波董事长说,传统制造业的焕新,靠的不只是机器和资本,更是管理者的认知突破。在他的带领下,魏桥不仅搭建了宏桥 HQCloud 工业互联网平台,夯实了数字化的根基;更在与钉钉的合作中,打开了一条“让十万人都能用 AI”的通路。

当老牌制造业遇见新技术,当最普通的岗位拥抱最前沿的工具,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



过去,只有几十个信息中心的工程师在支撑企业的数字化;今天,八万名一线员工都可能是 AI 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这种力量,正是中国民营经济最独特的地方。它不是少数“高智商精英”的专利,而是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在日常的琐碎工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 AI 应用的真正答案:它不会只停留在硅谷的实验室,也不会只属于券商的高频交易系统,而是出现在最基层、最普通的车间工人手里。中国式AI一定不是技术的“孤岛”,而是全民共享的新生产力。当 AI 的门槛被降到足够低,人民智慧就会全面爆发,像星星之火,点燃整个产业的变革。

从 IT 运维到巡检隐患,从化验问数到跨部门协同,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岗位,都能被智能化触及。当炼铝车间里高中学历的工人,能亲手创造 AI 助理时,世界就该重新理解中国。魏桥的故事,就是中国制造业最有力的回答。

魏桥,正在把这条路走给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看;而魏桥的今天,或许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明天。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