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一个女孩的8年搞钱路:从奶茶店血亏40万,到咖啡门店开满100家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每日人物 时间:2025-09-02 12:28:49





2025年的外卖大战,巨头们“神仙打架”,小品牌则趁乱突围。一个叫银流咖啡的连锁品牌,开始频繁出现在各个外卖平台的首页。单店月销过千,并在咖啡这个已经拥挤的赛道里,开出了100多家连锁店。

我们还意外地发现,银流咖啡的创始人之一许小喵,是每日人物2021年的文章《被奶茶店梦想坑惨的年轻人》中的讲述者。那时的许小喵,是一位加盟奶茶店后赔了40万的年轻女孩,有梦想,但也经历了“毒打”。

在那之后,从轻食到咖啡,许小喵看准了外卖这条赛道,踩中了时代的鼓点。银流咖啡在巨头的缝隙间成长起来,许小喵也从一个失败的小白成长为成熟的创业者。她的经历,是这8年来餐饮和外卖行业变化的一页脚注。

以下是许小喵的讲述:

‍‍‍

文 |徐晴

编辑 |Yang

运营 |芋头

踩中外卖的风口

放在很多年前,也就是我加盟奶茶店失败的时候,我怎么都不会想到,咖啡、奶茶,会成为一场商战的暴风眼。

今年7月一过,很多地方的加盟商告诉我,我们咖啡品牌的门店爆单了。

最开始是北京和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门店一天就能有300多单,这还只是一个外卖平台的量,三个加起来能超过500单。后来,二、三线城市也加入,最不可思议的一家门店是在成都,本来单量很一般的店,一天下来,外卖能有700单,太吓人了,数字不断刷新你的认知。



▲银流咖啡门店爆单。图 / 小红书@SilverFlow银流咖啡贝果

咖啡外卖能做成这样,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早几年,咖啡是很注重线下的品类,星巴克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靠“第三空间”的概念打开市场。那时,行业里都认为,咖啡必须现场萃取立马喝,一旦变成外卖,奶泡糊掉了,特调的风味也没了。

所以,哪怕在疫情之后,外卖行业爆发,但依然有很多咖啡品牌不上外卖,放弃线上。

但我没有这么想。2017年,我的奶茶店创业失败,赔了40万,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观察市场的机会。外卖的增长势头非常猛,哪怕是天气好,也有很多人选择外卖的方式下单。所以,后来我再看新项目,外卖平台上的单量数据,变成衡量一个品类是否值得做的重要标准。

我接下来的两个项目——沙野轻食和银流咖啡,都是用外卖的逻辑来做的。

尤其是银流咖啡,几乎没有按照同行们的既定路线走。一个品牌的首店,大家都会想要找线下人流量大、堂食座位多的地方。商场的招商经理带我看过很多一楼非常好的位置,房租每个月将近3万、4万。

但我们都拒绝了。最后我们的第一家店,选在了一个写字楼的B1层,还是转角靠里面的地方,面积不大,总共就20平方米。当时这栋楼已经有大量商户退租,我们进去时,一整层只有一家花店在营业,很荒凉。但我们看中了它房租便宜,一个月只要9000块钱。

接下来的装修,也非常朴素。墙面用水磨石贴砖,桌吧台就是大理石,总共也就花了6万多元,很省钱。同行都问我,你们是有多抠啊?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咖啡店,而且是品牌首店,就花这么点装修费。



▲银流咖啡位于上海的001号店。图 / 小红书@SilverFlow银流咖啡贝果

2022年,银流咖啡第一家店开业,整体只能说规规矩矩,不太有其他咖啡馆的设计感或者艺术性,品牌调性和特点都是在后面开店的过程里,慢慢增加和摸索的。

总体来说,银流咖啡大多开在三、四、五线小城市,或者大城市里比较便宜的点位,因为我们押注的不是线下,而是线上。

我做沙野轻食,逻辑也是如此。外卖平台上看单量数据,奶茶、甜品到冬天销量会下滑,但轻食依旧畅销,甚至比正餐卖得还多。这也是我下决心做轻食的最大原因。

2018年的时候,无糖饮料、无糖蛋糕还没有流行,但是大家已经有健康饮食的意识,给身体减负。几乎不需要任何宣传,把一份轻食的热量标注好,就有很多人下单。



▲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图 / 视觉中国

找到合伙人之后,我们注册了公司,发展特别快。从2018 年底到 2021年,门店数量从几十家直接涨到400家。疫情初期,生意也没太受影响,居家隔离期间,一是点外卖的人变多,二是大家健康意识更强烈,一边跟着刘畊宏跳操,一边点轻食外卖。元气森林的无糖饮料,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都是在那几年火起来的。

而这次外卖大战,又让我们的咖啡门店切身感受到了一次“泼天的流量”。有的爆单门店,做错做漏,甚至把员工累得不想上班,直接辞职了。上海有一家店,几乎每天都在借东西,借咖啡豆,借杯材,借冰块……永远盘不清楚该备多少货。还有一家店,店员早上刚到,单子就多到把冰块用完了,临时买不到,只能暂时关一天。很多店甚至逐渐退出了平台活动,单子少一点是一点。

现在,银流咖啡已经开了快100家门店,覆盖20多个城市。沙野轻食有500多家店。可以说,无论是轻食还是咖啡,我都是靠着外卖的风口,做起来的。

咖啡茶饮,一种独特的生意

银流咖啡成立的2022年,也是行业风口更迭的一年。

那时,很多咖啡巨头跑了出来。瑞幸已经盈利,MANNER拿到融资,跑马圈地,库迪成立了,在小城市扩张,肯德基的肯悦咖啡独立出来,蜜雪冰城的幸运咖深入县城,破了千店。都是巨头玩家,格局也很明晰。我们一个没有背景的新品牌,几乎没什么优势。

我自己也面临一些危机。疫情的封控加剧,导致沙野轻食门店有所减少,生意开始下滑。

但我就一直在想,不能消沉,一定要把空余的时间利用起来。我是云南保山人,那是最有名的咖啡产地之一,我本身也是咖啡狂热爱好者。尤其是创业之后,我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咖啡,就想着第三次创业。



▲图 / 《欢迎光临 二代咖啡》

我仔细分析了市场,发现整个行业正在进行一轮洗牌。有人进场,自然也有人退出。比如精品咖啡的代表Seesaw,一直在关店。还有个叫“本来不该有”的咖啡品牌,以果咖为主,门店投资不菲,但数量一直在减少。另外就是网上火起来的T97,纯靠流量运作,在直播间喊麦带销量,后来也没了声响。

实际上,疫情加速淘汰了一批本身商业逻辑站不住脚的品牌。只靠流量,或者靠融资,都不是长久之计。疫情之后,大家都没融资,小品牌也有了站在起跑线的机会。

银流咖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市场恢复理性,更强调单店的盈利模型——只有每一家单独的加盟店都能盈利,踏过盈亏平衡线,它才能活下去,品牌才能运转起来。

所以,从第一家店开始,我们就在成本上扣得很细。除了店面有点小、有点偏,房租便宜,省了不少钱,咖啡豆我们也尝试过寻找高性价比的方案。

在咨询同行的时候,大家都说要单品豆、冠军豆,一公斤得花上几百块钱。我们最后想了个办法,把便宜的拼配的豆子和再贵一点点的几种豆子,找了几个咖啡师盲测。这些咖啡师有星巴克的,有大精品店的,也有网上的咖啡大V。接着我们就发现,口味这个事情太主观了。很多咖啡师认为自己身经百战,能一口评判出豆子的品种,但在盲测中,我们把豆子的种类加到四五种,中间档位的几款,每个人测出来都不准。

我不是鼓励大家用不好的豆子,只是说,不要被同行规训,按照同行的方式做,那就不可能颠覆别人。



▲银流咖啡所使用的咖啡豆。图 /小红书@SilverFlow银流咖啡贝果

因为投资比较小,模式相对健康,虽然比不上大品牌,但银流咖啡拓店还挺快的,只有两家是直营,其他都是加盟店。

对我来说,难度比较大的是运营。和轻食或者其他品类相比,咖啡和茶饮很重运营,几乎是独创了一种商业模式,用运营带来流量,做的是一部分流量生意,一部分茶咖实体生意。

瑞幸几乎天天都有联名,还能配套相应的视觉设计和活动,喜茶等奶茶品牌活动也很多。很多人对咖啡的想象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像轻食,只要能果腹就行。

因为自带流量特质,咖啡茶饮也是平台之间竞争的利器。我同时在做轻食和咖啡,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对于外卖平台来说,它们真的是干儿子和亲儿子的差别。

咖啡几乎一直都有活动,只要你愿意去和平台对接、协调,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流量倾斜,而轻食就稍微差一些。更直观的一点是,你看平台在地铁投放的广告都是以茶饮、咖啡为主。



▲平台的咖啡活动,在线下一直有投放。图 /小红书@SilverFlow银流咖啡贝果

这很容易理解,对平台来说,咖啡奶茶是一个低价高频的消费品。低价,意味着平台补贴显得作用很大,40块钱的正餐补贴10块钱,变成30块,相当于只打了75折,但如果是20块钱的奶茶补贴10块钱,就是补到了5折。高频,意味着更容易养成用户的消费习惯,用茶饮来带动正餐的销量。

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今年外卖大战,我们咖啡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只是利润率有点难说,因为有损耗,增加了人工,关系到门店的运营能力。相比之下,轻食可能只增长了5%。

从失败开始的创业

在创立沙野轻食和银流咖啡之前,我的遭遇并不顺利,也经历过骗局,有过迷茫。

2016年,我刚大学毕业,短暂地去互联网大厂上了几天班,还是觉得创业更适合自己,于是加盟了一个叫茶桔便的品牌,当时它在上海已经有200多家店。但现在搜这个品牌,几乎没有了。去年,我看到它在上海还剩两家店,都是在很偏的地方。

2017年时加盟奶茶,可选的成熟品牌并不多,各种项目鱼龙混杂,有专门赚加盟费的快招公司,还有很多运营不健康的品牌,乱花渐欲迷人眼,骗局层出不穷。但行业实在太火了,我也看了包子店、炸鸡店,都没有奶茶火。

当年创业,有个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透明,不像现在有一些第三方平台,类似品牌闭店率这样的关键指标都能从上面找到。而我当时只有品牌官网,为了安心,我还去总部实地考察过,线下走访了一些门店,我以为自己的调研已经很充分了,但现在去看,依然是比较初级的,所以很快就踩坑了。

本来,官网上介绍说,开一个店预估花费20万左右,但实际上我花了快40万元。除了加盟费4.8万,还有装修费、设备费、原料费。总部玩一些文字游戏,比如门头和吧台用的波浪板,没算在装修费里,而是广告道具,又额外收一笔钱。这些东西跨城运过来,物流又是一笔钱。

总部第一次配送原材料,是按照一天300单的量送的,但实际上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很浪费。我自己买的设备加上总部配的,一共花了接近10万元,而不是说好的6-8万。

这也是此前一些奶茶品牌放开加盟的问题,它的商业模式,是赚加盟费、装修费、物料费,属于一次性生意。但现在成熟的茶饮品牌目光更长远,通过原材料赚钱,更像一个不愁销售渠道的食品公司。

这两种逻辑对加盟商来说有非常大的区别。前者不会管加盟商死活,只要加盟这个动作完成,总部就赚到钱。但后者是希望加盟商经营得越来越好,数量越来越多,这样总部作为原材料供应商,才能赚更多的钱。

我的奶茶店开起来之后,每天的杯量只有100多,初期还有一些营销成本,加上房租、水电、人力,很难盈利。

茶桔便是一个偏果茶的品牌,我在夏天开的店,盈利都这么难,等秋冬天一来,销量下滑,就更难了。我不想把自己职业生涯里最宝贵的几年都搭进去,所以只开了几个月,就决定关店了。

创业失败,肯定很难受。大概有两周左右,我一直在家里闷着,不见天日,饭也不想吃,人也不想见,手机都不敢打开。直到有一天,我打开了手机,发现没几个人问我关店的事情,朋友、客户、合作伙伴,大家可能是不想碰我的伤疤,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那一刻,我反而解脱了,原来自己没那么重要,就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继续出来善后。



▲创业失败后,许小喵一直在网络上分享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图 / 知乎截图

很多人开的店倒闭了,就再也不愿意回到那个地方,但我回去了,还把剩余的材料卖给其他几个同品牌加盟商。这事情别人很难做出来,但我逼着自己去做。我甚至还跟加盟商们谈生意,帮他们转店,或者介绍更便宜的供应商,从中收一点佣金。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是能赚钱的,就渐渐走出了失败的心理阴影,能正常生活了。不过从长期来看,我完全走出来,还是在轻食项目落地之后。而银流咖啡的成功,给了我更多信心。

年轻人创业,还有机会吗?

从失败的小白,成长为连锁品牌的创始人,除了踩中风口,也跟我的性格有关。

我是一个很能坚持的人。比如,我坚持晨跑,几乎每两天跑一次,一年能跑150多天,5点起床,风雨无阻。



▲许小喵经常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的奔跑时刻。图 / 小红书截图

这样的性格在创业里,就是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有一次,我和合伙人一起聊关于仓库的投资项目,对方半推半就,拖着时间,又没有完全放弃。我合伙人就说算了,但是我一直留意事情的后续,看看有什么其他机会能衔接上。大概4个月后的某一天,我重新跟对方把这件事聊成了。我的合伙人就很震惊,他说:“这么长时间你竟然还没有放弃。”

另一个方面,我觉得自己不太容易受伤,心态很乐观。我从不避讳之前的创业失败,反而愿意去坦诚地看待它,并复盘吸取经验。

跟很多创业者相似,我喜欢“以身入局”。凡是感兴趣的小项目,我多少都会插只手进去。很多人看项目,会观察一年、两年、三年,再决定做不做,我不会,我更倾向先做起来,因为人站在局外,看到的只是表象嘛。当然,尝试之后不合适,就果断放弃。但相比试错成本,我更害怕错过机会。

年轻人现在想创业做餐饮,我觉得要想明白两个事情。首先是动机,如果是因为不想上班了,那不适合。创业是对某件事有按捺不住的热情,想把自己的想法、创意施展出来,同时自己愿意为产品去代言。卖任何东西,最初的产品经理和销售经理就是自己。

接下来,可以在自己最有热情的几个方向里找一个投入。选择的标准是反馈快、投资小,成本低,以及行业里已经有成功案例。有成功案例这一点很重要,你可以在人家的模式上直接做,但是要比它做得更快,或者说某一两个他们没解决的点,你解决了。再不济就做一个异地版的,比如说巨头是在上海做,那你就在成都做。

大部分小白第一次创业很可能是炮灰,但炮灰,不意味着什么都没留下来,它会为你接下来的创业纠正方向。

当然也有几个忠告,第一,对项目的调研要足够深入;第二,选址要根据实际的盈亏平衡线来算。第三,不要借钱创业,创业本身的压力已经非常大,再加上借贷,行为会变形,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目前的餐饮和外卖行业虽然很成熟,甚至饱和,但依然有机会。我个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实体行业的房租在降低,开店成本也低了。另外,消费进入了更细分的时代,更加能体现一个人的个人品位和选择。



▲图 /《欢迎光临 二代咖啡》

以前开店讲究大而全,但现在只要能踩中一个很小的点,把它做到极致,有时候就会火起来。比如,现在上海很火的贵州冰浆的店,还有水果三明治的店,都是切口很小且单一的品类。

包括这次外卖大战,也有一些例子。我有一个老乡开的云南特色米线店,位置不是很好,产品很小众,之前一直没找到好方法推广。最近她跟我说,因为外卖大战,她的店一天能有150单。还有一家上海的台式碎珍珠奶茶,一个非连锁的小众牌子,做的又是单一品类,只靠外卖,月销到了9999+,放在之前是很难想象的。

除此之外,我今年上半年去了很多小城市,经济活力反倒很强。小城市的人可能收入不高,但没有房贷压力,手里可支配的钱多。很多人把奋斗的压迫感转为去享受生活,喜欢去追求和模仿一些大城市的新消费。甚至很多在大城市没火起来的东西,拿到小城市反而火了。

从一开始创业到现在,我的心态一直在改变。最初是为了赚点钱,有面子,摆脱打工人的身份,但是真的挣到钱了,才发现创业已经变成了自己长期的精神支柱。创业可以把我拥有的一切,像积木一样搭起来,从而去获得更多的筹码,或者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比如认识更多的合作伙伴,深入不同的行业。

很多创始人、企业家会标榜自己筚路蓝缕、很累很惨。以前的我可能也会这样,以辛苦为荣,但现在我不这样想。我选择创业,一定因为它比上班更好,至少获得了某一方面的解放,我感觉这几年创业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变得特别好,整个人很有活力。

每个人定义财务自由的标准都不一样,我觉得我算是自由了。我不买房也不买车,其他就没什么大额开销。固定资产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限制,为了不贬值,要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迎合它。比如我要是买了房,不去住会觉得可惜,租不出去,或者租的价格低,又会糟心。

我喜欢每年都换一个住的地方,因为生活需要新鲜感。我相信,任何事情要有变化,才能有新的机遇。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