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国内首个聚焦孕哺期女科研人员的专项计划——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启动。计划面向科研爬坡阶段“最需支持的群体”,以清晰的实施内容与突破性创新设计,为孕哺期优秀女科研人员搭建“回归桥梁”,助其平稳度过“科研与生育”黄金期的重合地带,为女性科技工作者续航创新动力保驾护航。
“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由上海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在市科技工作党委、市妇联指导下启动,首站落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单位。申报者面向40周岁以下、生育结束2年内的中科院上海分院在沪在职在岗女性科研人员,且具备博士学位与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无学术不端或违法违纪行为,同时需有“四个面向”领域的科研基础。
“40岁以下副高职称者正处科研上升期,却常因生育陷入资源短缺,这一范围的划定希望能给同时处在创新上升期和生育选择期的女科研人员,解决一定的后顾之忧。”上海市科技党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计划不是单纯生育补贴,而是把科研资源专注于更需要的人,帮她们度过孕哺期难关,缓解优秀女性科技人才的回归困境。
而且,“科妍回归”计划(试点)的支持方式同时兼顾女科研人员的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例如,2025年度计划支持20人,每人一次性获5万元资助,其中2万元为个人补贴,3万元为包干制科研经费;后续还会将支持对象纳入女性科技人才库,通过宣传、举荐评优、培训研讨等持续赋能。市人大代表、市女科协会员朱美萍期待,这种对于女性科研人员成长的长效跟踪机制能像一束光,在女性迷茫时给予光明的指引和实实在在的托举。
在上海,女性科技人才汇聚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截至2024年,上海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女性占比已达43.96%,为上海科创中心贡献了磅礴的“她力量”。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敏锐与韧性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勇挑重担,勇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此次试点的上海分院作为新中国在上海最早的科研力量之一,其中不乏优秀的女科学家身影。例如,原植生所尹文英院士、上海天文台叶叔华院士 、原生化细胞所张永莲、王恩多院士等作为学科的奠基人,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新时代优秀女科学家传承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不断产出重大成果,为科技强国贡献 “她智慧”。比如,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光机所胡丽丽在简陋实验室中突破高功率激光玻璃技术,让中国激光不再“受制于人”;微小卫星创新院沈苑带领团队将北斗卫星送上苍穹;硅酸盐所梁瑞虹研发耐260℃高温压电陶瓷,打破国外深层油气勘探装备垄断……
这些女科技工作者是上海优秀女科学家群体的缩影,当她们亮眼“成绩单”被世界一次次看到的同时,她们在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与婴儿啼哭间的无数个拉扯与无奈的瞬间,也值得被更多的社会支持看到。上海市科技党委副书记王宇指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有责任、也有条件在优化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生态方面率先突破。科妍回归计划通过制度创新,整合社会力量,为由于孕哺而暂别科研岗位的优秀女性缓解生育黄金期与科研黄金期重叠的压力,呵护她们内心的科研火种,陪伴她们更加坚定地重返科研舞台,继续勇敢地探索科学前沿。这不仅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担当。
原标题:《国内首个聚焦“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的专项计划今在沪启动》
栏目编辑:王蕾 题图新民晚报
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