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车展,荣威以一场技术与美学的双重盛宴,宣告混动市场新标杆的诞生——M7 DMH以9.78万元预售价强势入场,不仅重新定义“10万级家轿”的价值维度,更展现出上汽乘用车在混动技术、用户洞察与原创设计领域的深厚积淀。
这款新车的背后,是三位关键人物——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钱漾与上汽设计中心全球设计副总裁约瑟夫·卡班——从战略布局、产品定义到美学表达的深度协同。
8月29日,通过深度对话三位掌舵人,揭示M7 DMH如何以越级产品力直面市场竞争,又如何以用户真实需求为中心,重塑混动轿车的价值标准。
俞经民:DMH是“大美好”,更是上汽的技术答案“DMH,我们谐音叫‘大美好’。”俞经民在接受专访时,用这三个字概括了M7 DMH的产品内核。他阐释道,“‘大’是近5米车长、2820mm轴距;‘美’是卡班大师打造的原创自信设计;‘好’是全栈自研的DMH 6.0超级混动系统。”
俞经民以“大美好”定义M7 DMH,不仅是对产品力的凝练总结,更折射出上汽荣威在混动赛道上的差异化竞争思维。将技术参数(大空间、长续航、低能耗)与情感价值(设计自信、用车安心)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在回应新时代用户“既要性价比,更要品价比”的复杂需求。
尤其在10万级市场中,用户决策往往理性与感性交织——他们渴望技术领先,却不愿为过度参数买单;追求设计美感,又拒绝为品牌溢价透支预算。荣威M7 DMH以“全栈自研”为底气,以“超值配置”为杠杆,恰恰试图打破这一矛盾,让技术尊严转化为用户体面。
在他看来,M7 DMH承载的不仅是销量期待,更是上汽的技术尊严。他特别提到,“DMH 6.0是行业唯一用一套芯片实现21合1动力控制的系统”,实现了从硬件、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自研。而AI能量管理系统的引入,更彻底改变了混动车的使用逻辑。
对于市场竞争,俞经民显得从容而坚定,他表示“致敬所有友商,但后来者必须追上”。他认为M7 DMH实现了“大美好”的整体造型,让用户能够从容地做出选择。
认为,俞经民强调“后来者必须追上”,背后实则是中国混动市场从“渗透率争夺”转向“标准定义权”竞争的新阶段。当比亚迪DM-i、吉利雷神、长城DHT等系统已建立起初步认知,荣威DMH 6.0选择以“集成度更高、能效管理更智能”的路径破局,其意义远超单一产品竞争。
尤其“21合1 PICU”将发动机控制、三电管理、能量分配等功能集于一芯,既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对未来混动系统“中央计算”架构的前瞻布局。
这种全栈自研的野心,或许意味着上汽正试图从“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通过定义“长续航真混动”的标准,重构市场价值坐标系。
钱漾:用户关心的只有三点,我们全部满分交付作为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钱漾的思考始终围绕用户展开。他明确指出:“混动用户最核心的诉求只有三个:纯电续航长不长?油耗低不低?保障到不到位?”
钱漾的发言直击混动用户的核心痛点,体现了荣威M7 DMH“以用户真实场景定义产品”的务实理念。将“纯电续航、油耗、保障”归纳为关键决策要素,不仅简化了用户的选购逻辑,更反映出荣威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混动技术的本质是“消除焦虑”,而非堆砌参数。
基于这一洞察,M7 DMH全系标配160km纯电续航,实测达成率104%,综合续航2143km。他强调:“我们要让用户一周通勤只充一次电,成本仅7块钱;周末长途用油每公里也不到2毛。”
M7 DMH以160km纯电续航和“一周一充”的低成本设定,精准匹配了城市通勤的主流场景,而“每公里不到2毛”的用油成本,则直指用户对经济性的深层需求。这种从“技术导向”转向“场景导向”的思维,正是当前混动市场竞争的关键转变。
他还对比了竞品格局,用数据说明:“荣威M7 DMH预售价格9.78万,标配160km长续航;银河A7 70km探索版10.58万,终端售价9.78万;秦L主销款80km 9.98万(终端9.18万)。”
钱漾直接对比银河A7、秦L等竞品终端售价,展现出荣威直面竞争的自信。这种“同价高配”的策略,本质上是通过越级产品力重构用户的价值感知。
行业分析认为,10万级混动市场正从“有无混动”进入“混动优劣”的新阶段,用户开始关注电池容量、能耗管理、售后保障等长期价值。
M7 DMH以“全系长续航”切入,避免了品牌惯用的“低价低配”引流陷阱,反而通过标配高价值配置建立诚信形象。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年80%以上混动用户将“纯电续航≥150km”视为核心购车指标,荣威的产品定义恰恰提前卡位了这一趋势。
对于智能化,钱漾提出鲜明观点:“车机不是用来取代手机的,而是要成为手机更好的延伸。”M7 DMH实现了对主流手机品牌的全兼容互联,支持应用无缝流转。
钱漾提出“车机是手机的延伸”,而非替代品,这一观点颠覆了行业盲目追求“车机全能化”的惯性思维。
事实上,用户更需要的是跨设备的无缝体验,而非另一个封闭系统。荣威与手机厂商深度合作,实现全品牌兼容互联,本质上是以开放生态对抗封闭系统,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用户平均每天在手机端投入4小时以上,车机能否高效整合手机生态,已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荣威选择“融合而非重构”的路径,既尊重了用户习惯,也为未来接入AI大模型、智慧服务等留下了更灵活的进化空间。
约瑟夫·卡班:设计不是跟随潮流,而是传递自信作为前劳斯莱斯设计总监,约瑟夫·卡班为M7 DMH注入了独特的“明珠美学”。他表示:“当前中国的汽车设计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内容比较主流,一个是无脸化的设计。”
他拒绝采用流行元素,强调:“荣威的消费者对荣威品牌的期许不是非常普遍的设计。像我们荣威这个名字翻译成英文就是非常自豪、自信。”他来到上汽就是想到荣威这个品牌要跳出来,跳出来肯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有一定的自信。
卡班坦言,加入上汽的初衷正是希望让荣威成为“中国汽车的代表”。他表示:“我对荣威品牌的期望,不仅仅是做一个简单的中国品牌,而是希望荣威品牌能够成为中国汽车的代表。”
约瑟夫·卡班对“明珠美学”的阐述,超越了单纯造型语言的讨论,实质是对中国汽车设计话语权的一次重构。他敏锐地指出中国汽车设计正处在“主流化”和“无脸化”的分岔路口,而荣威选择了一条更富挑战性的道路——以“自信与自豪”为内核的原创设计。
这种选择背后,是对品牌身份认知的深度思考:荣威的英文名“Roewe”本就蕴含“尊荣”与“自信”,卡班试图将这种精神气质转化为可视化的设计语言,从直瀑式格栅到矢量光轨大灯,皆是对“昂首姿态”的具象表达。
这种设计不仅服务于审美,更是一种品牌资产的长期投资——正如卡班所言,“美是一种保值”,好的设计能提升产品残值,增强用户认同。他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打造一款热销车,更希望让荣威成为“中国设计”的代名词,在国际市场树立一种不同于德系豪华或美式张扬的东方豪华范式。
然而,这种融合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保持高级感的同时避免曲高和寡?如何让大众消费者理解并认同这种“自信美学”?卡班的答案是回归用户价值——“让消费者看到荣威时感到自豪”。这种设计思维,已远超单纯的形态创作,而是通过视觉语言传递情绪价值,最终让设计成为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连接点。
结语:一场技术、用户与美学的三重奏荣威M7 DMH的推出,标志着混动市场的竞争已从单纯的参数竞赛,升维至技术自研、用户洞察与设计美学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俞经民定义的“大美好”、钱漾坚持的“用户核心”、卡班践行的“自信美学”,共同构筑了这款产品的底层逻辑。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市场中,荣威选择以“价值战”破局——用全栈自研的技术底气回应质疑,用越级配置的诚意打动用户,用东方美学的自信定义品牌。
这款车不仅是荣威的技术宣言,更预示着中国混动市场正走向“长期主义”时代——唯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构建品牌独特性的产品,才能穿越周期,赢得持续认可。
9月17日,荣威M7 DMH将正式上市。届时,市场将检验这款车的真正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