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成都车展开幕,iCAR在一天之内连抛三件事:V23赛博版首秀、品牌中文名全球征集启动、面向用户的 iCAR LIFE 严选商城上线。
看上去是热闹的常规展台节奏,真正的新闻点在于:当新能源市场仍在“续航/价格”的同质化赛道里卷到极致,“千车一面”成行业默认答案,iCAR把矛头对准另一个痛点——把“个性”从玩家手作,升级为可复制、可保修、可合规的工业能力。
作为奇瑞四大品牌里最具个性化的一支,iCAR一直被外界当作观察样本:不走大众化主航道,如何在细分赛道掀起大浪花?采访一开始,首次以新身份亮相的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李东春把立场说得很直白:“希望把iCAR做成‘奇瑞的小米’,不靠降价,而是持续做加法,让车常开常新。”
这句话把当天三条动作连成一条线:赛博版把个性前移到工厂与法规框架之内,征名把品牌共创通道彻底打开,严选商城则把个性延伸为高频触点与长期关系。
从某种角度而言,外界原本等一个某种层面的“转身”,iCAR给出的却是“定向迭代”——在“千车一面”的效率叙事之外,试图把个性变成可以生产、可以监管、可以长期维护的标准能力。
把镜头推回V23赛博版本身。赛博版的看点并不止于更凌厉的造型。它从立项开始就是原厂一体化开发,与专业的超境汽车团队联合设计,整套方案通过工信部合规路径,用户提车即可上牌——“不是做一个好看的方案,而是把民间玩法变成前装标准,让用户合法合规地享受极致性能。”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永东在采访中解释。
现场可见的细节佐证了“标准化”的含义:原厂哑光银漆面、加宽前杠、顶置一体化平台配矩阵射灯、不锈钢抛光侧踏、尾窗Y形拉花,以及与外观统一语汇的“幻境白”内饰材质,这些都不是“贴纸级”的外观件,而是可复制、可质保的量产方案。
不过,这种做法并非临时起意。
iCAR品牌相关人士表示,从V23上市那天起,iCAR就在把“个性”当工程问题来解:车身预留多处1/4螺丝标准接口和快拆位,前装、选装、后装三路并行,目标是“改得起、装得上、保得住”。
“优秀玩家的创意可以被采纳进入量产,用户不是围观者。”马永东说。围绕高频使用场景,V23已经把复古、军迷、咖啡、野钓等多版型做成标准化套件,避免“东拼西凑”,也为后续的规模交付与售后体系打通路径。
赛博版同天上线的iCAR Life 严选商城,把“个性供给”进一步延伸到车外:从旅行穿越套装、生态仪表、顶棚支架到改色车衣,再到合金车模、联名折叠车、定制数码套装,上百件产品先行铺货。
李东春把这部分定义为“把社区运营成一个‘玩到极致’的平台”——购车不是交易终点,而是“1+N”的起点,靠高频触点形成复购和口碑的复利。
不过一切的产品定位和创意,都需要落实到真实的业绩之上。
李东春对寰球汽车复盘了V23的节奏:上市首月超过6000台,此后稳定在每月5000—6000台。他把方法论拆成四段:好产品、好舆论、好服务、好口碑,“不靠价格战,而是按季度做加法,把体验一步步往上抬”,例如驾驶信息显示与座椅舒适性的滚动优化、官方改装件的持续上新,让用户对焕新节奏有确定性预期。
配合这条曲线的数据是:1—7月,V23累计34840台、新能源方盒子细分市场保持领先;用户结构里,女性占比超过45%,改装率超过80%,转介绍达到35%。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组数据与“把个性做成可用能力”的叙事对得上号:当个性被标准化、被合规化,才可能扩大受众面,并在转介绍上显现势能。
从外部视角观察,很明显的一点是现在iCAR的一切都在为这套打法座深度的调整。
iCAR目前约320家经销,不跑马圈地,而是推动门店从“展示厅”升级为“生活方式体验中心”,把游戏区、宠物区和社群活动做成常态。
李东春的口径很明确:“重质量,不拼数量。”
换句话说,iCAR用体验与关系浓度撑起口碑,而不是用价格透支价值。
当寰球汽车将行业里常见的“天花板”的质疑抛给李东春和马永东的时候,马永东的思路是,先把“爆品”改造成“长周期工程”——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用多版型的垂直进化延长单车生命周期;再把情绪价值通过前装标准与法规路径落地,最后用生态与渠道把用户关系做厚。李东春则补充到:“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几款能被用户长期记住的经典车,在全球做到百万量级,形成良性循环。”
在采访中,李东春将2025年定为iCAR的全球化元年,海外品牌iCAUR发布,V27在迪拜完成全球首秀,当前出口规模接近3000台。iCAR对外输出的逻辑与国内一致:风格先行,但必须落在标准化、合规化与可维护的产品力上。
“独特的设计语言应该成为我们的全球名片。”马永东说。
回到开头那句“做加法”,它与“赛博前装化”并不是两条线,而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前者提供节奏,后者提供样本。在新能源行业的主流逻辑里,“效率”与“成本”往往被摆在第一顺位,而iCAR选择了绕过红海的价格战,去啃“个性标准化”这块硬骨头。从赛博版的前装化,到Life商城的延展,再到经销商模式的重构,其实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个性是否能够成为一种产业化能力。答案正在逐步显现——当用户不再需要冒风险去追逐独特,当创意可以量产、可以质保、可以出口,个性才真正走出小众,变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商业逻辑。
这意味着,iCAR并不是在造一两款“标新立异”的车,而是在试图重写一种产业叙事:在“千车一面”的时代,坚持把“一车千面”做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体系化路径。成效如何,还需要市场长期的检验,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iCAR已经把方向定在了一个更长远的坐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