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一种由二次元文化延伸而来的黄金制品正在流行。
它的名字叫“痛金”,既保留了黄金的贵金属属性,又融入了IP的收藏价值和情感共鸣,深受年轻人喜爱,大有演变成新兴消费现象的苗头。
PART.01
“痛经济”家族的新成员
“痛文化”源于日本御宅族文化,“痛”并非生理疼痛,而是形容旁观者看到过度装饰物品时产生的“替人尴尬”心理。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对某件物品进行个性化改造,公开表达对特定动漫、游戏角色的喜爱。
8月,上海漫展出现了一位身背价值上万“金钞痛包”的二次元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多条相关帖子收获了超高点赞。
当事人“米茄全家桶”介绍,其中一款痛金来自于游戏IP《崩坏:星穹铁道》,单张克重为1g、原价899元。为了买到金钞,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和上海的线下门店。目前,该款金钞在二手平台上已被炒至近1600元,相比原价几乎翻倍,仍有上百名用户标记“想要”。
另一款由老庙黄金与《天官赐福》联名的金饰套装,也在二手平台被炒至超1.6万元,吸引上万人浏览及点击想要。全套产品克重约11克。粗略估算,每克单价约1500元。
“以前也买过金饰送给长辈,这次购买金钞主要是出于对IP和角色的喜爱,而且金钞比其他谷子更精致,还有保值的附加属性。”在他眼中,此类痛金不光好看,还能保值甚至升值。
抱有同样想法的玩家不在少数,圈子里习惯把黄金谷子称为“最保值的手办”:既能在漫展上“集邮”,又能随金价上涨而升值。
不止是“米茄全家桶”,“00后”阿秋对这类产品很痴迷。她入手的是周大福Chiikawa乌萨奇联名金章,这款约0.2克的金章挂件官方售价560元。换算下来,每克售价为2800元,按照目前国内金价809元/克计算,约为当日金价的3.5倍。
不难发现,这些“痛金”的溢价普遍很高。
比如老凤祥与圣斗士星矢联名星座吊坠,重2.5克,售价3999元,每克单价为1599元。同IP下,一款88克的摆件售价更是高达118,888元。
高溢价代表着可观的利润空间,“痛金”正成为众多黄金企业争相拥抱的新趋势。
周大福、周大生、老凤祥等金企,通过与热门动漫、游戏IP联名推出多款黄金饰品和收藏品。无论是《机动战士高达SEED》纯黄金系列藏品、《圣斗士星矢》联名的转运珠,还是《Chiikawa》联名金章挂件、《恋与深空》“夏以昼苹果”黄金吊坠,几乎都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同时,伴随着金价上涨,玩家收藏的“痛金”也在同步升值。有收藏者分享,2024年7月老凤祥推出的1000克黄金高达,原价88万元,现在价值已超百万,加上其“全球限量10件”的收藏价值,实际升值可能要更多。
对此,深圳水贝某黄金经营者对花朵财经表示,“痛金”颠覆了传统黄金定价逻辑,其价格更多取决于消费者的情绪价值,以及IP的稀缺性与角色热度,而非单纯的克重与国际金价。
PART.02
“痛红利”还在,企业抓紧上车
为情绪买单,正是“痛文化”的终极内核。
最常见的“痛包”、“痛手机”、“痛车”,比较抽象的“老鼠干”,都是消费者表达自我意识的载体。
“痛文化”的火热,掀起消费市场的“痛经济”浪潮。除了受众们的自发行为,不少企业正通过深度挖掘IP价值,推出联名款、限定款,刺激粉丝重复购买。比如金企们的各种“痛金”、米哈游旗下IP的徽章销量已达亿级,利润在十亿级别。
此外,展会、城市地标,甚至是纸媒,都抓住了这波机会。上海杨浦复兴岛化身全球首座“痛岛”,成为今夏热门打卡点;多家都市报纷纷推出二次元风格的“痛报”,给传统纸媒附上了潮流符号;上海BW2025展会吸引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痛文化”,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极。
“痛文化”源自于二次元经济,该产业链汇集了一众上游IP开发商、中游生产商和下游经销商。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任天堂、万代、迪士尼、泡泡玛特等,行业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占比约30.5%,整体集中度低。
我国的二次元周边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经超5亿人。根据《中国二次元内容行业白皮书》,预计2026年中国二次元周边衍生产业市场规模达1600亿,较21年增长1.7倍。
在这样的市场红利驱动下,每年新诞生的二次元IP不在少数,涵盖动画、漫画、游戏等多个领域,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真正能够突破时间限制、拥有持久生命力的IP却十分稀缺。不少IP在短暂热度后便逐渐淡出大众视野,难以形成持续的市场影响力。
而参考日本二次元企业龙头万代和三丽鸥,他们手中的IP之所以能历经多年依然长盛不衰,核心就在于没有局限于单一内容形式,而是不断扩充IP的内容属性和矩阵,同时积极布局覆盖上游IP开发、中游产品生产、下游市场分销的全产业链,通过完善的产业布局来应对市场周期波动,保障IP的长期价值。
对比美日,国产影视等内容IP的转化率偏低,IP开发及授权的商业链条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谷子产业依然潜在较大空间。比起单纯销售产品,打造IP或许更需要传播情怀,而完整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布局则是IP能够持续发展的底层支撑。
当然,无论是已经行动,还是仍在观望的企业,或许都该正视这个小众圈子的爱好,积极与自身产品和服务相结合,才能击中年轻用户的痛点。毕竟钟薛糕、百果园等例子早已证明,比起教育消费者,正视并肯定年轻人对“痛”的狂热,才是吃到潮流红利的正确密码。
PART.03
“情绪溢价”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当“痛文化”成为消费市场的新风口——从粉丝为偶像打造的“痛楼”,到黄金品牌推出的“痛金”产品,再到各类动漫周边的“痛徽章”“痛立牌”,这种附着情感价值的消费模式确实为不少产业注入了热度。
但热度背后,一个刺眼的问题愈发凸显:多数“痛产品”并无核心技术壁垒,却被抬到远超成本的价位,“情绪溢价”逐渐异化为“割韭菜”,最终让消费者的“钱包”成了买单的受害者。
比如今年情人节,就有粉丝砸了60万元,在深圳中洲湾为《恋与深空》男主角祁煜打造主题“痛楼”,期间通过11块大屏轮播,正门巨幅玻璃贴、扶手梯楼梯吊幔,让粉丝可以沉浸式互动。
包楼或许花这个钱还说得过去,但高溢价的“痛金”产品,本应是黄金企业顺应潮流的转型,用“痛金”叩开年轻消费者的大门,也是应对危机、开辟新增长曲线的良策。
但过高的溢价让黄金原本的保值属性大大减弱,更多成为一种带有收藏性质的高价商品。
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黄金消费量985.31吨,同比下降9.58%。其中:黄金首饰532.02吨,同比下降24.69%;金条及金币373.13吨,同比增长24.54%。
由数据就能看出,如今人们更倾向于把黄金当作“压箱底”的保值工具,而非装饰品。
尽管“痛金”附带的情绪远超普通饰品,但过度利用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很可能会劝退大部分消费者。
金企的策略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可观的利润,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不光损害品牌形象,还会降低消费者的忠诚度,把更多消费者推向私人定制的小型工作室。
很多“痛”产品确实有独特魅力,可一旦钱包“痛”了,任谁也很难长期支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