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关于阿里造芯,有资深投资人是这样看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阿尔法工场 时间:2025-09-05 12:09:04




导语:阿里造芯如果定义为“保障云业务供应链安全”,那么它大概率能够持续;但若定义为“一个独立可大规模盈利的芯片硬件业务”,则前景并不乐观。

这几年,阿里芯片每一次亮相,都夹杂着质疑与期待。

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布前夕,阿里再次释放出“自研芯片”的信号。

8月28日据媒体报道,阿里正在内部测试一款由国内代工的人工智能推理芯片,定位是补齐在大模型推理与云计算供给上的缺口。

自2018年成立“平头哥”半导体以来,阿里造芯的步伐,一度被视作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具野心的尝试之一。

根据公开信息,阿里巴巴在芯片研发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 基础设施及AI 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已超过1000 亿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芯片研发。今年2 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 硬件基础设施,这其中也包括芯片研发的相关投入。

然而,快七年过去,市场的追问仍然是:阿里究竟能否在这条技术壁垒极高的道路上真正突围?

阿里的造芯之路,经历了几个阶段。

2018年收购中天微后,芯片业务被并入阿里达摩院,成立了“平头哥”半导体,标志着从架构设计到应用落地的完整自研路线就此启动。

2019年在云栖大会上推出的含光800,是阿里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高调宣称要改写云端AI算力格局。

彼时阿里高调宣称其在ResNet-50推理任务上达到了每秒78,563张图像的峰值(IPS),能效达500Ips/W,分别是当时业界第二名的4倍和3.3倍。公司强调,该芯片在杭州城市大脑项目中,曾用4块含光800替换40块传统GPU,延迟从300ms降至150ms。



图源:阿里云官网

业内有观察人士指出,这类基准测试往往有针对性地优化某个网络模型,属于“点测”成绩,无法等同于多样化、异构生产负载中的长期稳定表现。

两年后的2021年,倚天710亮相,128核Armv9架构,被标注在SPECint2017测试中的高分成绩,定位则从AI推理转向通用服务器CPU。这意味着,随着云计算竞争加剧,阿里将造芯战略与自家云业务深度绑定。

此后,阿里云相继上线了基于倚天的ECS实例,用户在控制台中可以选择这一系列,尽管早期供应有限,但至少表明其确实进入了商用阶段。

然而外界的疑问并未消失。含光800发布后,除了官方演示与部分合作伙伴,鲜有大规模客户案例;倚天710虽然上线了云实例,但在整体供给与客户体验上走得很慢。

或正因如此,每逢阿里发布新芯片,业内总会浮现一句评价:“还需要观察”。

芯片是否真的能用,是否能像官方描述那样在生产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只有实际跑起来才算数。

从技术演示到生态适配,再到供应落地,没有一环可以忽略。此次曝光的新推理芯片,同样要面对这样的追问。

从现有报道看,它与含光的差别,主要在于制造环节与定位。含光当年依赖海外代工,而这次选择国内晶圆厂,显然是对冲风险、降低依赖的一步。

但代工产能是否充足、良品率能否稳定,以及是否与阿里自家数据中心部署节奏匹配,才决定它是否能从“样机测试”跃升为“可供客户选购的大规模产品”。

单就性能而言,不谈英伟达,就是能不能达到AMD的水准,还是一个长期的现实问题。

过去的倚天710在部分数据库和Web服务测试里,确实表现出相对较好的能效比,但这并不等于在整数、浮点、虚拟化等全维度都能达到市场的预期,生态完整度就更需要时间了。

有业内人士强调,即使硬件性能可比,若缺乏成熟的软件支持,仍难成为行业可选方案。

因此,要让阿里这款芯片真正进入行业供应链,除了自有编译器与算子库,还必须化解大量独立软件供应商(ISV)与主流框架的适配迁移成本——这是软件层面的高门槛。

长期来看,造芯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生态命题。硬件设计固然重要,但没有稳定的编译器、算子库、开发者工具链与第三方应用支持,单片芯片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NVIDIA之所以难以撼动,根本原因在于它通过长期投入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的开发生态。

知名科技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副总裁Neil Shah认为,除了硬件,英伟达的主导地位还在于其强大的生态系统,尤其是CUDA;英伟达的无缝兼容层,将使开发人员能够轻松移植现有代码。

对比之下,阿里曾通过“平头哥”开放玄铁IP和工具链,试图在开源社区里占据一席之地,但这条路径更多面向物联网与边缘计算,距离数据中心级AI算力生态仍有距离。

阿里的难题正在于,互联网公司天然强调轻资产和快速迭代,而芯片产业的长周期、高投入与高风险,与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根本冲突。

有资深投资人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阿里造芯的成败。

他们认为,阿里进入芯片领域的初衷更多是防御性的,从商业化的角度,芯片短期难以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几年来,阿里在财报中未单列芯片业务的收入与投入,也说明公司对于造芯的定位,始终偏向战略储备而非市场扩张。

这种防御性逻辑,与其说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阿里芯片真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阿里云降低算力成本、提升供给稳定性,以及在中美科技摩擦加剧的环境下,获得某种战略缓冲。

上述人士直言,阿里造芯如果定义为“保障云业务供应链安全”,那么它大概率能够持续;但若定义为“打造一个独立大规模盈利的芯片业务”,则前景并不乐观。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