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寒武纪们的崛起看似偶然,实则蕴含诸多必然。我们聚焦"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隐形冠军",本质上也是在聚焦那些深耕细分赛道的硬科技企业。
它们中,有的借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业绩跃迁,成为产业自主的攻坚尖兵;有的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重塑中,印证了硬科技"从研发投入到价值兑现"的逻辑,成为科技牛市的核心标的。通过研究这些典型样本,我们既能拆解中国科技企业从技术攻坚到资本突围的破局路径与成长密码,也能为市场读懂硬科技的长期价值提供参照。
存储行业的凛冬逐渐走远。
集邦咨询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二季度NAND Flash(与非型闪存)产业营收环比增长22%至146.7亿美元——在供需关系改善与AI终端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行业迈入新一轮上行周期的信号日益清晰。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当前存储行业的复苏更多是周期性反弹与结构性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周期性角度看,环比增长反映了供需关系的短期改善,包括库存去化、产能调整以及终端需求的季节性回升;而AI终端需求的爆发(如AI手机、PC、服务器等)为行业注入了结构性增长动力"。
行业复苏之际,赛道头部企业已率先兑现业绩增量。兆易创新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41.5亿元,同比增长15%,归母净利润5.75亿元,同比增长11.31%;国元证券研报指出,公司DRAM(一种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业务受益于三大原厂加速退出利基市场,产品量价齐升带动盈利能力修复,NOR Flash(非易失性存储器)、MCU(微控制单元)业务亦随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需求回暖同比增长,业绩弹性逐步释放。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以2024年销售额计,兆易创新是全球唯一一家在集成电路设计四大核心领域均跻身全球前十的企业:NOR Flash全球第二、中国内地第一;SLC NAND Flash全球第六、中国内地第一;利基型DRAM全球第七、中国内地第二;MCU全球第八、中国内地第一;另据公司披露,兆易创新现为全球排名第一的无晶圆厂(公司设计芯片后交由代工厂生产)Flash供应商。
伴随需求释放,嗅到增长机会的兆易创新近期全球化布局节奏显著提速:2025年6月,公司位于新加坡的国际总部正式启用,赴港布局A+H上市的计划同期也在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赴港上市进程中,硬科技企业已成为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从半导体芯片到高端制造,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与自主研发能力的硬科技企业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而在存储领域深耕多年、手握多项核心技术且打破海外垄断的兆易创新,正是这一主线中的典型代表。
一言以蔽之,贵为国内"存储一哥"乃至国际一线厂商的兆易创新,显然不愿动作迟缓导致本轮红利的错失。
01.海外收入挑大梁
根据兆易创新官网展示出的业务版图,公司目前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亚洲(中国北京、上海、深圳、合肥、苏州、西安等城市,以及韩国城南、日本横滨、新加坡等地)、欧洲(英国伯克郡、德国慕尼黑)与北美(美国波士顿、圣何塞、达拉斯等城市),构建起横跨三大洲的全球化布局。
东莞证券研报指出,依托该全球化网络,公司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无晶圆厂Flash供应商,且旗下车规级产品全球累计出货量在2023年便已破亿,广泛获得海外主流车厂及Tier1供应商认可,为海外收入持续高贡献提供了核心产品支撑。
和当下"国产替代"浪潮中由国内向外辐射的科技企业不同,海外市场本就是兆易创新的基本盘——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77.51%,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由上年同期的28.5亿元小幅提升至28.85亿元,并仍维持着69.51%的高占比。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全球化,跨境销售是普遍现象,企业境外收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半导体行业规律。
当前,东南亚已成为全球存储产业转移的关键枢纽,这也成为兆易创新加码海外布局的重要背景。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东南亚凭借人口红利、电子组装产业链集聚及关税优惠具备显著增长潜力,但企业需攻克本地化配套不足、地缘政治敏感性上升等挑战,融入当地产业体系后才能抵御外部冲击并分享增长红利。
资本布局只是继续为其全球化铺设下一段路——公司2025年6月启动H股上市计划,公司在投资者平台解释称,此次赴港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供应链及全球化:一是持续提升研发能力,以此应对下游应用动态变化的需求,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支撑业务长期增长;二是开展行业相关投资与收购,计划在境内外选择性寻求合作、投资及收购机会,增强整体竞争力;三是推进全球战略扩张,包括强化全球营销及服务网络,同时提升公司营运效率。
同期新加坡国际总部的启用,成为全球化2.0阶段的重要落子。
兆易创新高级副总裁、海外业务CEO赵人慧称其为"汇聚跨领域、跨地域人才的创新平台"——除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之外,公司更看重当地成熟的科技产业生态以及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环境。新设立的总部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办公机构,兆易创新高层判断它将在智能系统开发、执行效率提升和技术能力布局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从汽车电子的芯片定制到AI终端的存储方案优化,本地化创新正在缩短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资本与市场间的正循环同步得到加速度。
02.全能"一哥"
兆易创新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存储芯片营收达51.9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70.6%,与MCU业务共同撑起超90%的收入来源。
压舱石业务的确立,来自早前对客户需求的精准响应与行业趋势的预先卡位:早年间凭借国内首颗SPI NOR Flash打破海外垄断后,公司顺利切入三星、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头部企业的供应链,成为这些品牌在智能手机、TWS耳机、智能家居等产品中的存储方案供应商。据东莞证券研报,2021年其NOR Flash 在TWS耳机市场销量翻番、市占率跃居全球第三。
而这种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优势,在后续年份通过持续的产品升级进一步巩固——2020 年,公司成为中国内地首家推出容量高达2Gb的高性能 SPI NOR Flash 的企业,该产品填补了国内高容量物联网代码存储领域的空白,迅速成为物联网设备代码存储应用的首选,成功卡位万物互联趋势下的新兴需求;2022年,针对消费电子设备日益增长的低功耗需求,又推出国内首款1.2V低电压超低功耗消费级SPI NOR Flash,能显著降低终端运行功耗,进一步适配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场景的续航优化需求,强化在消费电子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到2025年,公司再率先实现45nm节点 SPI NOR Flash的大规模量产,使存储密度得到显著改善,持续领跑行业技术迭代节奏。
而随着汽车"三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浪潮来袭,兆易创新的客户名单里又添了一大批汽车行业的头部玩家。目前,公司已是中国排名第一的32位Arm通用型MCU供应商,车规级产品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海豹等主流车企供应链。据公司2025年4月公告的调研资料,公司车规NOR Flash在过去五年中取得了高速增长,前两年每年均保持在高两位数甚至100%以上的增长,预期2025年车规NOR Flash也将继续高速增长。
除了消费与汽车,工业控制领域亦是兆易创新存储客户的重要阵地,工商业储能方案、光伏逆变器方案等,背后同样依赖其存储芯片的支撑。一般而言,这类客户更看重产品的稳定性与长期供货能力。
这一点上,兆易创新的控股股东、实控人朱一明早有布局——他的另一个关键职位,是国内DRAM企业长鑫科技董事长。兆易创新自2020年起投资长鑫科技,2024年3月再以15亿元增资(持股约1.88%),双方从代销DRAM起步,2021年推出长鑫代工的自有品牌DRAM,2024年采购及代工关联交易达10.18亿元——长线布局供应链产能,使自身的供货稳定性得到充分保障。
至此,从客户结构看,兆易创新的朋友圈跨越了消费电子的边界,延伸至汽车、工业等高价值领域。之所以能踩中行业趋势、同时满足消费、汽车、工业三类客户的需求,与前述在存储领域内多个细分的综合布局密切关联。
而在端侧AI爆发的当下,AI耳机、AI眼镜等新终端对存储的容量和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能适配这类设备多模态数据存储需求的方案,有望切入更多AI终端客户供应链。
此外,兆易创新还抓住了海外大厂撤退留下的市场空白——市场资料显示,自2023年以来三星、美光、SK海力士陆续收缩利基型存储产能,转而聚焦DDR5、HBM等高端品类,格局的变化又为国内厂商腾出了空间。
业务上的"全能"表现,让兆易创新获得了许多知名股东的支持。2025年一季报显示,兆易创新的前十大股东中包括了代表着北向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诺安基金、易方达指数基金等。
03."压舱石"还能稳多久
从营收结构来看,兆易创新的存储业务,其"压舱石"地位毋庸置疑。无论行业处于复苏周期还是调整阶段,存储业务始终是支撑公司营收基本盘的核心力量。但这份稳固背后,既暗藏着行业周期波动的阴影,也面临着盈利质量、成本控制与外部风险的多重考验。
回溯此前周期,2022至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深陷下行调整,2023年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同比萎缩,利基型DRAM、NOR Flash等细分品类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行业整体面临需求疲软与产能出清的双重压力。
存储行业固有的强周期性属性,早已在兆易创新的财务数据中留下深刻印记。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81.3亿元缩水至57.61亿元(2023年),随后又回升至73.56亿元(2024年);年度归母净利润更是从20.53亿元骤降至1.61亿元(2023年),虽在2024年反弹至11.03亿元,但这般剧烈波动足以表明,存储业务的"压舱石"作用,高度依赖行业周期的整体走向。
兆易创新的收入主要来自专用型存储芯片、MCU,这两大产品虽然贡献了报告期内90%以上的收入,但受行业周期影响,两大产品存在量涨价跌的情形。
其中专用型存储芯片销量从2022年的22.6亿颗,增至2024年的35.53亿颗,各期收入分别约为48.26亿元、40.77亿元、51.94亿元,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3%、70.8%、70.6%,而产品平均售价持续走低,分别为2.14元、1.54元、1.46元。
MCU产品2024年卖出4.1亿颗,但2022年每颗能卖8.22元,2024年跌至4.13元,产品毛利率跌至36.7%,业绩贡献占比从2022年的34.8%下滑至2024年的23%。
郭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行业复苏的持续性并非必然,"核心取决于技术迭代速度与产能调控能力的动态平衡——AI终端需求虽有长期确定性,但传统领域仍依赖供给纪律,若未来AI终端需求不及预期、消费电子回暖乏力,或海外大厂重新聚焦利基市场,存储芯片价格与需求可能再度承压"。
与此同时,兆易创新存储业务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极高——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达69.51%,2024年占比更是高达77.51%,且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这一格局虽为存储业务带来了规模增长,但也潜藏着两大风险。其一,汇率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存储业务的营收与利润水平。
其二,半导体行业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显著,若海外市场政策变化、关税壁垒等,存储芯片的海外销售将直接遭遇阻力。短期内,存储业务对海外市场的高依赖态势难以改变,这也为其全球化布局的稳定性增添了不确定性。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尝试与兆易创新取得联系,但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周期的可逆性始终是潜在风险。若未来AI终端需求不及预期、消费电子回暖乏力,或海外大厂重新聚焦利基市场,存储芯片价格与需求可能再度承压,届时作为核心的存储业务将首当其冲,"压舱石"的稳定性也会随之动摇。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蔓蕾 实习记者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