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抖音的8000亿大蛋糕,小红书怎样才能咬一口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字母榜 时间:2025-09-05 18:05:58

今年上半年的外卖大战,除了让美团、京东和淘宝三巨头“人均”损失百亿利润,还造成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本地生活与电商进一步贯通,甚至成为后者的关键入口。

在激烈竞争中,外卖、到店等本地生活业态的引流作用突出,对于电商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促使各大平台纷纷加大投入。

京东、淘宝都在首页添加醒目的“外卖”标识,后者更是将饿了么“集成”到APP中。快手团购板块新增独立外卖入口。就连小红书,也在开辟“市集”一级电商入口后,几乎同时推出“小红卡”,以到店消费9折优惠吸引用户。

小红卡与淘宝88VIP、京东PLUS等会员体系类似,用户持卡到小红书合作商家消费,即可享受折扣。目前,“小红卡”处于小规模内测阶段,面向餐饮类、休闲活动及展览演出类商家,仅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座城市上线,计划9月底全量上线。

不过,小红书再度发力本地生活,眼下最紧要的动作,并非推出到店场景的“88VIP”,而是在自家生态内,培育一套全新的美食评价体系。

美食点评是一门堪称“活化石”的古老生意,时至今日依然不可或缺。同时,各路玩家在这一领域进进出出,却没有人做到尽善尽美。

诞生于2003年的大众点评,无疑是最重要的线上美食点评平台,拥有完善、庞大的数值化评价体系和UGC内容生态,断崖式领先其他所有选手。

但作为几乎唯一的玩家,它在被美团收入麾下后,常常需要配合集团作战,并未完全释放价值;近期上线“品质外卖”,则是大众点评的经营天平进一步向交易而非内容倾斜的缩影。

其他竞逐者中,抖音多年前以探店短视频切入本地生活。与诞生于图文时代的大众点评相比,抖音手握视频化这柄利剑,原本有机会另起炉灶,建立一套基于短视频的美食点评生态。

然而,抖音似乎对此兴趣不大,而大多数探店博主也并不打算将餐厅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迅速商业化,成为新的餐饮品宣渠道。这不可避免地让抖音美食探店的中立客观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小红书培育自己的“大众点评”,基础条件更好,平台的动力也更强。

此前,小红书已经沉淀了大批真实的美食点评笔记,既有图文,也有一部分短视频。而平台此前对于餐饮板块不甚重视,相关线上工具和基础设施远未完善,也在客观上抑制了点评生态的过早商业化,消费者真实的体验和反馈得以保留。

以这一“原生态”的美食点评内容池为根基,小红书有机会构建一套平台主导、用户共建的量化评价体系,并由此衍生商家排名和竞争机制。

小红书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本地生活,六年间兜兜转转,没能做出太大声量。如今,外卖大战大幅提升了本地生活赛道的热度,小红书不具备直接参战的条件,却可以通过再造美食评价体系,间接从火爆的市场中获利。

长期来看,小红书要想在电商领域更上一层楼,同样需要以自己的“大众点评”撬动本地生活,进而带动电商增长。

小红书一直怀抱电商梦,早在2023年就设置了独立的电商部门。但以买手、主理人为关键节点的电商模式,高度依赖创作者自身的IP效应、内容品位和货盘能力,不易快速复制和大规模上量。

小红书近期上线“市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买手电商”模型的边界,降低商家经营的门槛。但“市集”面向供给侧,主要解决的是商家流量入口和商品展示场景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平台的电商生态,小红书仍然需要在需求侧下功夫,激发每一个用户在小红书购物、消费的意愿。

恰在此时,外卖大战揭示了本地生活对于电商的带动作用。小红书此前对本地生活的进攻缺乏章法、效果平平;如今,它不妨通过自建美食点评生态、夺取“评价权”,为撬动更大商业价值打下基础。

电商的根基是流量。在互联网用户增长几近停滞的情况下,电商自然增长日益困难,愈发依赖从其他场景引流;而外卖、到店等本地生活业务,是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有充沛流量的场景,也是电商平台争相挖掘的金矿。

在这一大背景下,三大平台的外卖战争,既是围绕对手腹地的攻防战,也是一场激发本地生活与电商“双飞轮”的集体突围。小红书虽然远离战争中心,但也在尝试两块业务协同作战。

过去一个月,小红书一边上线“市集”APP一级入口,直接给电商导流;一边测试“小红卡”,提供到店消费折扣,给本地生活添一把火。

不过,小红书并不是第一个同时发力电商和本地生活的互联网内容平台。近五年前,抖音就开始涉足两条赛道。

抖音2018年开始做电商,但直到2020年4月罗永浩开启抖音直播带货,这块业务才真正进入快车道。据《晚点LatePost》报道,当年抖音电商GMV(商品交易总额)超5000亿元,并制定了次年1万亿元的目标。

另一方面,2020年底,抖音正式组建本地生活业务部门。依靠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生态,外加比美团更凶猛的低价打法,抖音很快站稳脚跟。2021~2023 年,抖音生活服务的GMV从110亿元攀升至3100亿元左右。

抖音虽然将电商和本地生活放在不同的业务板块,但两者依然存在不少互通。

比如,在抖音APP的商城栏目下,用户可以找到“小时达”和“附近美食”入口。前者汇集了能够即时配送的各类本地商家;后者除了提供外卖,也售卖各种到店优惠券。

今年初,36氪在一篇报道中称,抖音电商2024年GMV约3.5万亿元,今年目标为4.2万亿元。这一规模位列电商行业第四。另一方面,雷峰网援引多位行业内人士称,2024年抖音生服支付GMV约5600亿元,其中约包括600亿元泛零售领域。此外,抖音本地生活2025年保守目标是增速同比为35%,对应GMV目标约8000亿元。对于本地生活GMV,抖音不予置评。

对于念念不忘电商的小红书来说,像抖音那样,把电商业务做到4万亿规模,可以说是终极梦想。而从“市集”和“小红卡”来看,小红书颇有“复刻”抖音打法、两块业务互相带动的意味。

但考虑到两大平台的基因差异,小红书摸着抖音过河这条路,几乎不可能走通。

抖音攻坚电商和本地生活,主要依靠庞大的流量和无与伦比的“钞能力”,两块业务的协同虽然重要,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相比之下,小红书的流量也不小,但终归比不上抖音的充沛,资金更是远远不及。

另一方面,从内容创作本身来看,抖音的短视频形态适合展现餐饮消费的方方面面;而带货主播的激情叫卖,更容易激发消费者冲动下单“屯券”的欲望。而小红书以图文为主,在表现力、煽动力、引流能力和转化效果上天然处于劣势。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小红书本地生活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长期不温不火。

从2019年起,小红书逐步完善本地生活基础设施,比如在笔记中嵌入店铺链接、将品牌号升级为企业号、上线美食团购、开设官方探店合作中心等。但整体来看,小红书本地生活进展不算大。

以团购为例,小红书从2023年4月起内测团购业务,去年9月向北上广深等全国49个城市开放餐饮团。但小红书并未开辟专门入口,用户往往需要主动搜索餐厅名称,且许多店铺都没有上线团购商品。

如果无法培育一个繁荣活跃、自带传播力的本地生活生态,以其带动电商也就无从谈起。小红书专注于给这块业务“打地基”,固然是审慎和耐心,却也反映出小红书还没找到本地生活的关键杠杆。

至于计划本月底上线的小红卡,尚不清楚小红书是否针对商家提供补贴。倘若打折成本完全由商家承担,在充分证明引流效果之前,小红卡的铺开速度恐怕不会很快,难以带领整个业务板块冲锋。

不过,小红书做本地生活,也握有一个独特优势:用户更愿意进行点评。

以图文为主要内容形态,虽然不利于展现菜品的色香味、餐厅的环境服务,但也降低了小红书用户的创作门槛。毕竟,拍几张照片、配一段文字,显然要比拍一段视频简单得多。

此外,小红书作者发布的笔记图片、文字,与评论区融合在同一个页面中,互动更方便和直观。用户对于某个餐厅、菜品的点评,更容易得到其他用户的共鸣,进而形成内容创作与反馈的闭环。

作为对比,抖音拥有海量的美食探店短视频,但受限于单列瀑布流、短视频与评论区分开的产品形态,以及“不喜欢就划走”的使用习惯,用户围绕这类内容的讨论氛围并不浓郁。

一般而言,抖音用户到店就餐前,会搜一搜探店视频、找找优惠券,却鲜少会去翻遍评论区。小红书用户除了提前查攻略,还会在用餐过程中晒图、用餐结束后夸赞或吐槽。前者侧重于消费工具,后者侧重于内容孪生。

除了产品形态带来的用户习惯差异,小红书没有“历史包袱”,也给它重新做点评体系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抖音,美食探店早期商业化不严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重视这类内容,探店实际上已成为营销工具。随着恰饭内容的增多,用户看到的点评,往往是商家、博主和平台合谋的产物,而非真实的用户反馈;美食“点评权”由平台算法和探店博主共同掌握。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大众点评。尽管平台持续治理虚假评论,但商家“刷好评”的行为很难被彻底根治。尤其是许多商户以赠送小菜、可乐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写正面评论、打五星好评,这种擦边行为更加难以被识别,对评价体系的可信度造成了不小影响。

相比之下,小红书也有商家赞助的美食笔记,但这类内容尚未泛滥,再加上UGC美食笔记数量足够多,消费者更容易得到真实的点评。而这类内容的累积,让小红书的整体可信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消费决策”价值。

从用户需求来看,消费者苦虚假的“美食点评”久矣,需要一套新的评价系统。

主要平台中,抖音虽然有能力做这件事,但评价体系对它并不重要。在本地生活领域,抖音的经营重点一直都是流量高效变现,主要实现路径则是探店视频与到店交易的交叉带动;服务于长线交易和复购场景的评价体系,并不是抖音的刚需。

反观小红书,它此前没能在本地生活大展拳脚,但具备做评价系统的良好土壤。同时,它也有以点评带动本地生活、进而带动电商的现实需求。

现阶段,小红书做美食点评的突出短板是,它虽然推出了官方背书的量化评价机制,但一直声名不彰。

美团和大众点评很早就上线了评分体系,而评分高低已成为餐馆经营的重点;后来还做了各类榜单,丰富了美食评价体系的维度。抖音也推出了红心体系。相比之下,小红书的店铺打分体系较为单薄,且与笔记相互割裂,用户感知并不深。

其他方面,基于地理位置的店铺推荐系统也非常简陋。例如,用户要想查看附近餐饮商家,需要通过城市标签页的“探索”功能打开内置地图,再点击“聚餐”筛选餐馆。实测表明,这一埋藏很深的功能,聚合的餐厅并不多,且多数并不提供团购套餐。

对小红书来说,尽快补齐这些显而易见的功能短板,或许是比9折优惠招揽到店消费者更紧急的事情。

倘若能够培育一套美食点评体系,小红书以此为支点,除了可以推动本地生活业务打开局面,甚至可以让整个平台的商业生态上个新台阶。

目前,小红书的本地生活商户已经不少,其中不乏海底捞、西贝、麦当劳这样的大型连锁商家。其中,不少商户定期输出内容,销售团购券等商品,聚拢了一批忠实粉丝。但整体来看,这些商户的分布和动作较为零散,内容与消费的闭环也没有完全打通。

通过做点评体系,小红书可以提供一把官方认证的“标尺”,给每个商家建立一套多维度的打分机制。商家的优劣将被评分直接反映出来,商家自然有了更强动力,去经营好小红书的IP,并提供丰富的配套商品供给。

美食评价体系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会促使本地生活商家深度参与小红书内容生态,以创作者的身份与用户长期互动,而非仅仅将其作为品宣渠道。越来越多的商家这样做,小红书账号就成了商家的“身份ID”。

张小龙曾表示,微信将成为个人和企业ID。十余年间,微信已将这一愿景变成现实。

如今,小红书面前也摆着这样的机会,且技术难度并不很高。美食评价体系可以让它的“有用性”大幅增加,同时将散落在不同场景的商家串联起来,对于建立更广阔的商业生态大有裨益。如果小红书账号成为商家ID,那么它将生活兴趣社区属性之外,新增基础生活服务的属性。

从平台战略来看,小红书也有很大机会做好美食评分体系。

小红书历来喜欢高ROI的“轻”生意。比如,在入局电商时,它既要做自己的“买手电商”,培育各领域“主理人”,也希望把流量卖给第三方,分别与淘宝和京东达成了合作。

而在本地生活领域,它同样不愿意做得很重。去年9月在四十多座城市上线餐饮团购后,小红书没有大规模地推,而是以代理商慢慢拓展疆土。

这种“轻”,未必是本地生活最高效的发展方式,但对于不擅长地面战争的小红书而言,也算是比较务实的选择。而美食评分体系兼具了高ROI和“轻”的特性,与小红书习惯的打法高度契合。

抖音已经证明,把滔滔流量注入本地生活,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小红书入局多年,本地生活表现平淡,供需两侧零零散散,不妨以“大众点评”为新的突破口。

更何况,互联网的时代命题变了,小红书要切入电商,首先需要叩开本地生活这扇门。做好自己的“大众点评”,或许是四两拨千斤、以低成本同时参与两场大战的关键一步。

标签: 小红书 抖音 商家 电商 美食 用户 大众点评 探店 上线 流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