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伟泽 香港报道
全球老龄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据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16亿,增长超过一倍。
老龄化的背后不仅是社会挑战,更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遇。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研究,全球养老市场在2023年的规模已达457.2亿美元,预计将从2024年的492.9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981.9亿美元,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0%。这一趋势不仅显示出大健康产业的快速扩张潜力,更凸显了在人口结构变化下,社会对智慧短途出行与综合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
29岁的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学院校友徐华峰,看到了通过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机遇。他将自动驾驶技术融入智能出行机器人系列,获得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并入选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精英榜。
调研200家机构的创业决策
徐华峰的创业并不是始于冲动。
2020年至2022年底,徐华峰在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员,专注多机器人协作和自动驾驶技术。尽管他所在研究院聚焦的多数技术属前沿领域,但与实际应用尚有距离。一直以来,他始终怀揣产业化的梦想,希望实验室的技术能走向实际应用。
2022年,徐华峰带领团队开始走访香港、日本、英国、法国等地超过200家康养机构。在调研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普遍问题——照料压力大已成为全球性挑战。最令他触动的是在日本和欧洲机场见到的情景:六七十岁的老人受雇推着轮椅,照顾着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人。
这个场景让徐华峰意识到,用全自动机器人把短途接驳做成面向所有人的智慧出行产品,可以缓解人手紧张对服务业带来的压力,让短程出行更高效。
谈及创业初衷,徐华峰表示:“老龄化是一个值得也应被积极应对的课题。我和团队在机器人领域具备研发能力,希望把技术变成人人可用的服务,让智慧短途出行和康养支持真正惠及每个人。”
2022年,他离开研究院,创立途龄科技(Libpet Tech Limited)。
与许多技术驱动型的初创企业不同,途龄科技的创立源于明确的市场需求。徐华峰在创业前期开展了大量调研,有效避开了诸如产品与市场脱节等常见误区。
与此同时,调研过程不仅帮助他快速精准锚定了产品方向,更直接找到了首批客户——许多早期接触的机构,后来都成为了途龄的实际采购方。更有客户在深入了解后,主动转变成为途龄科技的投资人。其中,种子轮融资的达成过程尤为戏剧性。
当时,徐华峰带着解决方案与机场休息室运营商环亚集团行政总裁宋海西商谈。在短短讲述不到10分钟后,对方就给出了极高评价:“你讲的逻辑非常清楚,一点也不像某些团队那样空谈忽悠。”紧接着,对方便当场表达投资意向,并最终促成种子轮战略投资落地,进一步支持公司的发展。
一次原本寻常的业务洽谈,意外成为了途龄科技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也为其带来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桶金。
无规则场景下慢速L5自动驾驶
途龄科技目前有多个不同的产品线,包括面向高客流空间的Libpet APS自主乘客服务机器人、为多样化室内外场景打造的Libpet All-terrain Robot全地形机器人。
徐华峰表示,过去三年公司的重心在研发上,未来两年将把产品推向规模化量产阶段,并开始向客户交付。
全地形出行机器人旨在帮助用户克服由台阶、楼梯和崎岖路况带来的出行挑战。其设计灵感源自蜗牛爬行时采用的“逆行波”原理——蜗牛通过软体足产生逆向波动,从而能够平稳贴附不同表面移动。途龄科技开发出具有类似功能的履带系统,机器人可紧密贴附地面,以应对楼梯、草地、沙滩等多样地面环境。
目前途龄科技的全地形出行机器人售价约为10万港元,较市面同类型产品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目前,该型号的机器人已经开始小规模交付,预计在2026年进行大规模推广。
而Libpet APS自主乘客服务机器人,主要面向机场、交通枢纽与大型商超等高客流空间,满足用户的短途出行与点到点接驳需求。
短途接驳需求呈现“高峰多、距离长、运力难保障”的特点,从航站楼一端步行至另一端常需三四十分钟,既增加旅客负担,也带来运维压力。而这种服务机器人可以在航站楼入口等位置接受召唤,提供点对点的接驳服务。
以自动驾驶的智驾水平而言,途龄科技的目标是在封闭/半封闭场景下实现低速L5级自动驾驶。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International)的定义,L5的自动驾驶中无需人类驾驶者任何操作,全部依靠无人驾驶系统。
徐华峰解释道:“汽车自动驾驶有明确的交通规则作为支撑,且因行驶速度高,系统需具备快速决策能力。而自动驾驶类代步车多数运行在无规则环境中,人机交互频繁,面临更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安全性是我们的首要考量。”
不过他指出,正因为应用于低速场景,该产品具备“慢速思考”的优势——拥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多传感器融合与综合分析判断。
途龄科技的自主乘客服务机器人配备了激光雷达、360度摄像头、超声波、毫米波、TOF(飞行时间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的信息整合,机器人可以构建与真实世界1:1的数字世界,并在数字世界中进行模拟、预测。
目前,该产品已在机场、医院、康养机构等多个关键场景下进行试点。徐华峰表示,短途自动出行机器人并非以单机形式售卖,而主要采用项目制合作模式,通过整合“智能硬件、软件与智能运维”的软硬一体方案,深度嵌入合作机构的运营系统。他透露,目前途龄科技正推进6个不同项目合作,平均每个项目营收均超千万港元。
专注短途出行解决方案
途龄科技在商业模式上采取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通过与机场服务运营商、医院及康养机构等场景端客户建立直连合作,提供短途出行类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计划借鉴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赋能模式,通过技术输出与传统行业深度合作。
徐华峰表示:“许多内地企业的优势在于智能制造与生产,而途龄科技专注于机器人空间智能与自主移动等核心技术。我们希望通过结合双方优势,以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共同开发更智能的出行工具。”
目前,途龄科技已与多家国内头部短途出行设备企业对接,希望通过智能化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徐华峰指出,通过技术赋能,途龄科技可以让这些传统厂商生产的轮椅或老头乐(低速电动车)具备防碰撞、甚至自动驾驶的能力。
对于内地与香港企业的合作,徐华峰认为,香港具有对接前沿科技和充当国际商务平台的优势,而深圳则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高效推动产品从原型到落地。两地的紧密结合将加速产品迭代,并更有效地推动产品走向市场。
他预计,今明两年,途龄科技的销售额有望突破2000万港元,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直接销售与技术授权。短期内,公司策略仍将侧重于海外市场,因当地老龄化程度较高,对智能化辅助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
徐华峰透露,尽管近期有不少投资方主动联系洽谈投资,但在他看来,公司当前的核心任务仍是聚焦产品与技术打磨,尤其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按照规划,途龄科技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期间启动新一轮约1000万美元的融资,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全球业务拓展。
在生产制造方面,途龄科技与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合作,全面引入汽车级标准打造智慧短途出行个人代步类产品。该高标准制造体系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安全与可靠性,也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小作坊模式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