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规范AI换脸到打击网络“黑手”,上海这样守护城市的数字安全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1 08:15:33



营商环境的核心,是信心,而信心又从何而来?上海的回答是:既要筑牢经济发展的“硬底盘”,也要净化网络空间的“软环境”。2025年初,上海将“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写入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标志着网络生态治理正式成为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一环。

11月20日,上海市委网信办举办“清朗浦江·2025”网络生态治理发布会,公布了一批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的典型案例,每个案例的背后都是上海为企业排雷、为信心铺路的关键落子。

利剑出击:严处违法违规行为

数字时代,一条杜撰的负面帖文,一场有组织的网络水军攻击,都可能让一个知名品牌声誉扫地、融资受阻。

这并非危言耸听。2025年3月,上海一咖啡品牌就遭遇了这样一个“隐形炸弹”。

起初,创始人也没想到,一则移花接木其他品牌负面案例的谣言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眼看企业正处在扩店关键时期,不少合作因此打了水漂,发帖人苏某随后还以所谓“商业合作”的名义实施敲诈勒索。企业赶忙报警求助。

警方多方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苏某通过虚构记者身份、伪造行业数据、编写传播不实负面报道等手段,对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实施敲诈勒索。很快,苏某被依法刑事拘留,经上海网信部门协调,“筷玩思维”系列账号被依法关闭。

这样的“网络黑公关”,对不少企业来说,其实不算陌生。它如同一把悬顶之剑,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成为网络生态治理的“毒瘤”。为此,上海市委网信办以“清朗浦江”专项行动为牵引,会同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开展“清朗浦江·e企同行”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

房地产、汽车是“网络黑手”的高发领域,也是网信部门的重点关注领域。此前,账号“**网房产上海”就发布多则涉某房产经纪企业负面信息,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声誉,还借机同企业负责人提出较大金额的商业合作要求。涉及的账号被依法依约禁言。而“**的荷包蛋”“**实说的老猫”等一批账号,因歪曲某汽车企业事故原因,被依法禁言。

截至目前,针对“编谣言、炒旧闻、软敲诈、黑水军”四类问题,上海网信部门已协调处置涉上汽集团、米哈游等企业典型案例100余起,指导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属地平台拦截清理涉企侵权信息40.7万余条,处置账号5039个。

协同治理: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上海的网络生态治理,远不止步于事后打击,而是建立起一套主动服务、提前预警、快速响应的机制,将保护前置,让企业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为了指导企业有效提交网络侵权信息举报线索,治理的触角正在延伸至最前沿。

上海市、区两级网信部门不断提升涉企侵权信息受理服务站能力,形成了覆盖广泛、响应及时、服务精准的为企服务网络,同时,充分发挥本市“营商专员、法治专员、服务专员”专业优势,送培训“进行业、进园区、进企业”,今年已开展涉企侵权信息受理处置培训27场,惠及1800余家企业,还升级发布了《涉企侵权信息处理服务包2.0》,通过指引图解、案例解析等方式,指导企业有效提交举报线索。

2025年3月,某财经“自媒体”为提高流量获取广告收益,花费800元在网上找到代笔人,利用AI生成一篇涉及某茶饮企业的谣言文章,其中包含大量不实信息,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

前沿“哨点”敏锐地捕捉到了企业的诉求。随后,长宁区委网信办会同区公安分局网安支队固定证据后,对百余个网络账号开展溯源分析,很快发现多条谣言传播链条,今年3月组织警力分赴相关省市将8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这样的协同机制,正在上海全面铺开:涉企侵权信息受理服务站(网信)、守沪e站(公安)和网络检察空间站(检察),共同发布合作倡议,在强化联合研判处置、全链条治理、普法宣传服务等方面形成协同治理合力。

多元治理格局下,平台企业的责任被进一步压实。针对企业反映的“举证难”痛点,上海网信部门指导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属地平台,在法治框架内拿出了精准的工具箱,创新举措减轻企业举证负担。

如小红书对争议笔记采取“争议标签”或“限时加私”措施,要求“自媒体”承担举证责任。这些举措为争议信息按下了“暂停键”,在最终认定前,最大限度为企业减少损害。

当企业不再为传言所困,无需向网络敲诈妥协,能够在一个安全、稳定的数字环境中专注创新与发展时,这座城市的竞争力与吸引力,便拥有了最坚实的底座。

共绘同心圆:建设一流网络生态

上海的思路很清晰:一流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网络生态。

营商环境,只是网络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乱象问题,上海市委网信办持续多年开展“清朗浦江”专项行动,2025年,以五大重点领域为发力点,推进开展了算法治理、短视频、网络水军、网络谣言等20多个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818.04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27.5万余个。这标志着,上海网络生态治理已超越零散化整治,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常态化的治理体系。

以AI新风险为例,不断迭代更新的治理要求和行动贯穿了整个治理体系。

在“清朗守护·为你而来”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首次将智能学习设备终端、大模型平台以及“自媒体”、MCN机构首次纳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社会责任报告发布范围,还发布规范AI使用的倡议。而在“清朗浦江·e企共治”整治网上金融信息乱象专项行动中,整治借AI工具炮制金融领域虚假信息、股市虚假小作文等所谓内幕消息等问题,进一步规范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此外,对于“AI换脸变声”等技术不当滥用可能造成侵权行为甚至是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上海网信部门指导属地电商平台进行了全面排查,对一批账号实施禁言等阶段性处置措施。

参与综合治理的“同心圆”还在不断扩大。在市委政法委、市委金融办等33家参与单位基础上,16个区委网信办被吸纳为协同机制区级参与单位,牵头建立网络综合治理相关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属地涉网事项跨部门协同治理。

与此同时,眼光还在持续向前:网络生态治理,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创造价值。

当MCN机构治理成为全社会聚焦的“难点”时,上海转变思路,以“治”代“管”,在全面梳理摸清底数基数后,推动属地MCN机构高质量发展。通过分类指导会、闭门交流会、现场调研等方式,与国内头部MCN机构及属地重点MCN机构建联对接;开展合规指导,联合市场监管、公安、文化执法等部门举办市区两级合规指导系列活动,覆盖16个区、重点MCN机构70家次,为属地MCN机构提供“一站式合规服务”,精准化解MCN机构在合规方面“诉求迫切—多头奔波—资源缺位”的链式难题。

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变量”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清朗的网络生态如今已深刻融入上海的城市发展。无论是精准打击涉企侵权,还是构筑未成年人网络防线,每一项治理实践都在为这座城市的信任基石添砖加瓦。

治理未有穷期,清朗永无止境。一个清朗、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正在化为每一位市民和每一家企业可感、可知、可享的日常。

原标题:《从规范AI换脸到打击网络“黑手”,上海这样守护城市的数字安全》

栏目主编:毛锦伟 题图上观题图

作者:解放日报 栗思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