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冰冰~
前段时间,我们写了一篇的文章,收到很多朋友留言。
我发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房子,更抗跌?」
对咱们普通家庭来说,买房卖房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交易。到底怎样选,才能让房子既住得舒服、又相对保值呢?
我们不妨来做一道选择题:
如果现在你必须卖掉一套房子,下面这两套,你会怎么选?
A. 2005年建成|地段成熟+带车库+物业管理靠谱,但外观略显老旧
B. 2015年建成|带学区+房龄较新+有储藏室,但曾有小幅维修记录
选好了吗?我们接着往下聊。
01
这其实是我老家的两套房子。
第一套是05年的6层楼住宅,我家住二楼。这套房子不仅地段不错、户型方正,还带一个22㎡的独立车库。
平时车停门口,车库里面被我妈收拾得井井有条——搭了几层架子放杂物,特别实用。
这两年赶上老小区改造,管道全部换新。再加上当年建房和装修用的材料都比较扎实,虽然已经住了将近二十年,整体看起来依然清爽舒服。
第二套是15年建成的,多层住宅的二楼,目前是我爷爷奶奶在住。这套房子带「一梯队」学区名额,还配了一个10㎡左右的储藏室。
但说实话,住得并没有第一套省心。
一来,当年开发商明显在「赶工期」。才住了几年,就陆续出现墙体开裂、管道漏水,墙皮反复被泡坏,修了好几次也没彻底解决。
二来,物业不太到位。比如冬天供暖:第一套房的取暖费是直接交给燃气公司,室温轻松达到24℃;而这套是交给物业,好几次冬天夜里居然停暖,平均温度只有十几度。
所以,如果真要卖房,我们肯定会优先考虑第二套——哪怕它带着学区。
因为我老家是座三线城市,人口常年流出。最近几年,幼儿园、小学都陆续开启「合并潮」。孩子越来越少,所谓「学区房」的光环也在慢慢消退,最终还是要回归它真实的居住价值。
02
通过这两个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房子不是「越新越好」,关键要看它有没有「可持续的价值」。
像我家的第二套房,虽然房龄新,还带学区,但质量问题和物业短板降低了居住体验;在一个人口不断流失的城市,这样的房子反而更难保值。
相反,第一套房虽然建成二十年,但地段成熟、质量靠谱、居住舒适度高,再加上那个非常实用的车库,一直都不缺买家。
这也引出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核心观点:
二手房是否抗跌,关键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
也就是评估二手房时最核心的一点:流动性。你觉得好不算,得别人也认可,愿意真金白银买下来,才是真的「有价值」。
所以判断价值,归根结底是看:供需。
如果这个区域有人口流入、就业机会多、有人愿意住、有人想买房,那你的房子大概率是稳的。 如果人口持续流出、资源萎缩,再漂亮的外立面、再强的学区标签,都很难撑起房价。
那具体该怎么判断呢?大家可以重点看三个方面:
1)地段永远是第一位
好地段意味着: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生活方便。通勤、上学、看病、买菜,这些日常需求能轻松解决,这样的房子永远有市场。
房子可以换,但黄金地段有限,稀缺资源总是「更值钱」。
同样是「学区概念」,放在三线小城可能有泡沫属性,但放在上海,价值就相对坚挺。
所以看房子,首先看位置。
2)质量才是硬道理
一般来说,房龄20年以内的房子,质量相对可靠,也容易申请贷款。
30年以上的老房子,要特别关注结构安全、管线老化、物业维护这些「里子」问题。
另外,也要小心那些地产高周转时期盖的「速成新房」。施工周期被压得太短,质量很可能会打折。
建议大家看房时多留意:墙体有无裂缝、漏水痕迹;水电、排水是否通畅;物业负不负责,好的物业能省一半心。
3)别忽略「软环境」
我们常常只顾着看户型、看装修,却忘了:家的感觉,也来自于邻居和社区氛围。
如果一个小区停车规范、楼道整洁、邻里和谐,住起来会很舒心;相反,如果整天为噪音、垃圾、乱停车烦恼,再好的房子也难受。
我朋友去年装修自己的房子,就临时在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住,结果他跟我说:两个小区只隔了50米,但居住体验差远了。
朋友家所在的小区,邻里综合素质高,大多是自购房;后来朋友租的房子是回迁房,小区里最常见的就是有好几套房吃租金的房东,和流动性很强的租客,时不时就能看见高空抛物、群里吵架,所以租期一到朋友就赶快搬走了。
而这种差距,也会反映在价格上:自购房小区的业主是真金白银投入的,不仅居住爱惜而且杀跌的意愿更低;回迁房小区的业主拿房成本低,往往更容易低价抛售,甚至「白菜价」甩卖。
所以,建议大家在买房前,不同时间段去小区走一走、跟物业聊一聊,甚至和门口晒太阳的大爷打个招呼,你可能会得到更真实的感受。
03
为了帮大家理清思路,我总结了一个「二手房价值自测表」,你可以拿来参考,给自己手里的房子打打分:
超过8.0分,可以列入重点考虑; 6.0-8.0分,分数越高越值得持有; 6.0分以下,建议放弃。
以我父母的两套房产为例:
Ps:权重可以适度调整,结合自己的核心需求来衡量,比如你更看重「学区」,也可以把它调到 30%。
最后,我还想多说一句。
房子不仅是资产,更是家。
之前房价高点时,我们也犹豫过要不要卖房,但最后都没动。
一方面,爷爷奶奶九十多岁了,习惯了自己家的格局和周边环境,不愿意搬;
另一方面,父母现在住的这一套,舒服、方便、邻居熟,他们也不想为了一点差价反复折腾。
所以你看,房子的价值,除了价格本身,还有情感和体验。家的安心感,很难用涨跌去衡量。
如果你手里有房,不妨也用今天说到的方法,静下心来打打分:地段真的好吗?质量靠不靠谱?未来有没有人接盘?
如果大多数是「是」,那不管市场怎么变,你的房子大概率能扛得住。
如果答案多是「否」,或许可以考虑优化资产,换一套更踏实、更舒心的房子。
最值钱的房子,不一定是涨得最快的,而是你住得最安心、最久的那一套。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你更从容地看待自己的房子,少些焦虑,多些底气。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