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讯(记者 金磊)随着近期2025年银行中报收官,陆陆续续有近15家银行信用卡业务多项数据也浮出水面,也侧面反应出目前行业现状以及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整体来看,各大银行信用卡业务依旧延续2024年以来的主要表现:流通卡量的缩减、交易规模的缩水以及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交易金额全线下滑,个别银行贷款余额逆势增长
2025年上半年是信用卡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去年正式全面实施的信用卡新规,商业银行不再单纯追求发卡数量、客户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等单一考核指标,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来看,在信用卡整体行业遭遇寒冬的当下,卡量规模不再成为体现信用卡业务状况的数据指标,大家都在转向存量客户精细化运营。因此几家公布信用卡流通卡量仍然保持下降趋势也属于意料之中。
2025年上半年,15家上市银行上半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61.3亿元,下降2.52%。信用卡贷款余额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4家实现余额增长。
从幅度来看,上半年,中国银行信用卡贷款金额5224.99亿元,较年初减少13.88%;平安银行减少9.23%;兴业银行减少8.07%。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邮储银行的降幅也均超5%。
另外,信用卡交易金额是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指标,也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重要体现。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线下滑。
从绝对值来看,招行信用卡交易额20209.60亿元,同比下降8.54%,但是依然保持在2万亿元之上,达到2.02万亿元。建行、农行、交行、中信等四家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都在1万亿以上。
目前,仅有几家银行公布了信用卡的业绩情况,都表现出承压态势,不过也都符合市场预期。
就从披露的几家来看,招商银行上半年实现信用卡利息收入306.12亿元,同比下降4.96%;实现信用卡非利息收入104.71亿元,同比下降16.23%。光大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136.60亿元,同比下降21.3%;华夏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75.74亿元,同比下降12.91%。
不良率整体上升,各家尝试差异化发展
在不良率方面,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仍在上升,工行、民生、建行、上海银行不良率都有爬升,交通银行较年初上升了0.63个百分点,不过有也有做的较好的,例如兴业银行较年初下降了0.36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下降了0.35%。
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最低,为1.5%左右,招行为1.75%,中国银行为1.93%,这四家的不良率相对稳定。
自2025年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发布了近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风险资产正加速出清。
近日,华夏银行批量上架了7个年份久远的不良资产包,最低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488天,均来自信用卡透支。这批资产包未偿本金总额合计44.83亿元,未偿利息总额合计63.05亿元,未偿本息总额合计107.89亿元;共涉及借款人户数22.90万户,户均欠款约4.71万元(含利息)。
广州银行发布了4条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招商公告,涉及4期个人不良贷款项目,债权金额(本金 + 利息)分别为 8.75 亿元、8.74 亿元、8.71 亿元、11.67 亿元,合计达 37.87 亿元,且全部为个人信用卡不良贷款。
在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银行信用卡业务正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重构。在半年报中,各家也都提到了自身差异化发展路线。
建行银行加强居民购车、家装、家具家电等以旧换新消费需求刺激,持续加大分期信贷投放。
交通银行积极开展信用卡以旧换新最红星期五等活动,推进汽车金融业务转型。
邮储银行则是围绕线上支付平台开展促绑、促活及促消费营销活动,优化活动设计规则,不断提升精准营销效率,全力做大快捷消费规模。
民生则在联名卡上深耕,例如民生航旅纵横、民生新加坡航空联名信用卡,为高频商旅人群提供多元化权益与全球支付服务。
从市场情况来看,上半年很多银行卡中心似乎把焦点都放在了账单分期活动上,电话营销力度明显加大。还有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信用卡业务与银行其他零售业务更深度融合,多家银行加速了信用卡客群与借记卡客群协同经营,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例如光大、广发等银行都推出了资产达标客户可以免信用卡刚性年费等措施,融合发展成为突破口探索行业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