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9月4日至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任务模式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观测器
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
撞击器
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我们要在一个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在这个地方交会,交会过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动能,改变这个小天体的轨道。而且撞击过后要让它至少几十年100年之内不能够再撞击地球了。
据介绍,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此前,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力量。
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石”。小行星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每一颗小行星,都与许多小伙伴一起共享一条轨道。据统计,约90%已知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而其中,离地球轨道很近的小行星,叫作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经常和地球“擦肩而过”
从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到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再到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近地小行星一直威胁着地球与生命的安全。
今年2月,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持续登上热搜榜单,这是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这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概率。直至后来,美国航空航天局观测显示,它撞击地球的概率被调整为“接近为零”。
2022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消息称,一颗名为7335(1989 JA)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并称它是当年“最具潜在破坏力”的一颗:“块头”大,直径约为1.8公里,其高度相当于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的2倍;速度快,每秒21公里,相当于高速子弹空中速度的20倍。不过,这颗小行星也只是路过地球,并没有造成什么威胁。
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编号2022AA。直径约43米,接近半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当时这颗小行星在到达近地点时,从255万公里外飞掠过去,同样没有对地球构成危险。
动能撞击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防御方式
近地小行星导致的高破坏性撞击事件虽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会产生极大影响,其严重程度和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关:
一个足球场大小
的小行星就足以对地球上的局部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城镇般大小
的小行星将引起全球性灾难,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包括联合国在内,有多个国际组织致力于近地天体研究,由各个国家航天局组成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负责制定小行星撞击应对任务的启动和执行、应对方案、时间期限。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防御方式,就是动能撞击。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介绍,可以采取比如说动能撞击的形式,稍微改变小行星的速度,这样它后面就可以跟地球错开。此外还有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很多种方法。撞击的相对速度一定是要很快的,但同时小行星又比较小,一个高的相对速度撞一个小的目标,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
危险和价值并存 小行星值得探索
小行星虽然很危险,但专家告诉记者,小行星也有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它上面隐藏着太阳系最古老的秘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从科学界来看,小行星的演化程度是比较低的,所以它保留了一些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所以说对它的一些探测和研究,对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包括行星的一些演化历史都是很有帮助的。
目前的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探测小行星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小行星上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海洋:它有非常重要的资源价值,它上面可能有很多地球上没有的稀缺的资源,所以未来从这种开发的角度,它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对象。我们希望能够发射更多的航天器,到小行星的附近,来获取更多、更详细的数据。
天问二号在轨超3月 首站2016HO3小行星
正是因为小行星上有如此多值得研究的资源,我国在今年启动了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今年5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成功发射,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过三个月。
天问二号探测第一站,就是一颗名为2016HO3的小行星,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
天问二号将在飞行过程中,围绕着这颗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返回,并将样品带回地球。据介绍,天问二号将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我们也期待它为我们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
来源 央视新闻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毛迪 王晨郁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