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期财报季已至尾声,当行业在AI浪潮的席卷下持续演进,头部科技企业的中期财报就成为了观察行业趋势的关键窗口。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同样在港股上市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快手四家企业今年第二季度合计砍下了4887.66亿元营业收入,而这四家企业在AI相关领域的支出则达到831.41亿元,占到营业收入的17%。AI已经深度影响了这四家企业的战略版图和增长曲线。
四家企业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数据对比。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根据Wind制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面对AI技术,四家企业执行了不同的“战术”:二季度腾讯高管对AI投入的表述变得相对克制,更多强调AI融合已有业务进展进行赋能,同时在原有生态里寻找AI超级应用“出路”;阿里巴巴坐拥阿里云AI基础设施服务商,手握通义千问开源模型家族,在AI领域保持高投入的同时阿里云也收获了高回报,AI业务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传统电商业务;百度则一边收获着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的喜悦,一边经受着从传统搜索到AI搜索转型的业绩承压“阵痛”;快手的视频生成模型可灵“后发先至”,比一众大语言模型更早在国内跑通付费模式,其AI原生应用已经开启了商业化步伐。
四家企业2025年第二季度AI相关领域支出对比。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制图
AI业务均表现亮眼 对整体业务影响“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5年中期财报数据显示,四家科技巨头在财务数据表现和AI战略投入方面表现迥异。其中,腾讯、阿里巴巴、快手实现了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稳步“双增”,百度则对比鲜明,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三成,是四家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但其营业收入是唯一一个同比下滑的,显示百度在“转型期”面临的“阵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AI战略转型对百度和阿里巴巴的业务均呈现了“双刃剑”效应。
今年二季度,受AI驱动,百度涵盖智能云在内的AI新业务收入增长强劲,首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同时,百度对AI的战略转型也让自己的核心业务搜索引擎“改头换面”——其6月的月活用户数达7.35亿,同比增长5%。百度搜索业务(MEG)负责人罗戎在财报会上称,AI内容显著增强了用户搜索体验,“百度是全球用AI改变搜索最激进的公司,我们可能是唯一一家用AI答案完全取代传统链接的公司。”
但转型后,AI搜索也挤占了百度搜索引擎广告业务原本的利润空间,2025年第二季度,百度线上广告收入162亿元,同比下滑15%,占百度核心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71.95%降至61.7%。
百度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摘要。 数据百度财报
同样是侧重AI发展,根据阿里巴巴今年二季度提供的财务细分数据,阿里云确实增长亮眼,其收入同比增长26%,增速创三年新高,超越资本市场预期。不过,相对应的是,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板块的收入经EBITA调整后同比下滑21%。
阿里巴巴2025年中期细分财务数据(经EBITA调整)。 数据阿里巴巴财报
但阿里巴巴的AI能力也辐射到了其他领域,开始逐渐“反哺”其他业务。8月29日晚间,阿里巴巴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阿里云外部商业化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其中AI收入已经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该季度,阿里云营收增长26%至333.98亿元。公司表示,增长得益于AI应用加速发展、客户接受度提高,同时AI应用带动计算和存储产品需求增长。
腾讯则显得“稳扎稳打”,其广告与游戏收入因AI优化实现双位数增长,同时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至555亿元,企业服务收入增速较近几个季度有所加快,腾讯对此认为“得益于企业客户对AI相关服务的需求增加,包括GPU租赁和API token使用,以及商家技术服务费的增长”。
腾讯2024年一季度以来业务收入数据统计。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制图
腾讯还更加注重生态整合,将AI能力“化整为零”用在了各项业务里,如深度融入微信、视频号等超级应用,在广告业务上利用AI改进广告基础模型,推广生成式AI制作素材工具,通过AI工具制作游戏内容提升效率,采用AI驱动营销工具提升玩家参与度等。 腾讯希望,在AI为现有业务“输血”基础上,试图从原有生态中培养出新的AI应用入口。
大厂从AI中取得的业务回报模式也出现了分野。由于视频生成模型比大语言模型率先在国内跑通付费模式,快手AI原生应用可灵已经开启了商业化步伐。
快手将可灵AI收入算入“其他服务”收入中,今年二季度,可灵AI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包含可灵在内的其他服务收入达52亿元,同比增加25.9%。快手的AI增益在广告业务中也有所体现,其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增速在持续下降四个季度后重新回到上升趋势,收入达198亿元,同比增长12.8%。
快手2024年一季度以来业务收入数据统计。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制图
可以发现,四家公司的AI业务均表现不俗,而AI战略对其业务的影响可谓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虽然四家公司分别以搜索、电商、社交、视频工具起家,但AI已经成为了它们共同的新增长极。
远期与近期的平衡:大举投入AI,还是“更聪明”花钱?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摆在AI“大厂”的一个共性难题是:如何平衡好远期AI技术投入和近期业务变现之间的关系。
百度新任CFO何海建则在财报电话会上称,在过去的几个季度里,百度加大了AI投资力度,但由于AI搜索的商业化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尚未扩大规模,预计百度的收入和利润率在短期内面临相当大的压力,第三季度将特别具有挑战性。“尽管我们仍致力于人工智能的长期投资,但我们将非常谨慎地管理节奏,以避免未来利润率波动的恶化。”
家底更厚实的阿里巴巴则显得“财大气粗”,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早在今年2月就明确表示,未来三年阿里巴巴在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今年二季度,阿里云在AI+云的Capex(资本支出)投资达386亿元,创历史新高。“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大消费和AI+云两大战略重心继续坚定投入,把握历史机遇,实现长期增长。”吴泳铭表示。这一巨量投入也换来了阿里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的三位数增长。
腾讯则透露出想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信息。在2024年四季度,腾讯加大GPU采购力度,资本开支一度同比增长386%至365.8亿元。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该季度财报会上表示,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预期占收入低两位数百分比。
而大约半年后到了2025年二季度,腾讯关于AI投入的表述显得相对克制起来,即使强调“没有改变全年资本支出目标”。“就目前的AI支出而言,腾讯已经花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也还在增加支出。与此同时,腾讯需要以更聪明的方式花钱,而不是all in,或花钱买很多芯片、雇佣人才、做营销推广。”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上如此表示,腾讯拥有足够的芯片训练和升级现有模型,也有很多用于推理芯片的选择,并且在大量升级软件以提高推理效率。
刘炽平表示,当谈到资本支出对集团利润率影响时,AI相关折旧成本会明显升高,但腾讯也持续从AI中获利。“两者未必能完全匹配,但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据财报数据统计,近三个季度以来,腾讯资本支出环比有所下降,分别约为365.8亿元、274.8亿元、191.1亿元。
快手方面,快手CFO金秉在今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基于业务发展需要,快手在年中追加了可灵AI在推理算力方面的投入,“预计可灵AI相关的2025年Capex(资本支出)上的投入较年初预算也实现了翻倍”。但他也表示,预计在AI技术人才吸引和保留上的投入开支变化不大。
大厂们相信AI回报业务的前景,相信AI相关投入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可控。金秉表示,可灵AI已经在推理算力层面实现了毛利率转正,预计集团AI整体投入对全年利润率的影响依然在1%-2%之间。“从中长期来看,可灵的单位训练成本和推理成本曲线仍有进一步节降的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韦英姿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