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罗永浩夸新面开水泡不烂,康师傅却没年轻人吃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BT财经 时间:2025-09-08 18:25:31



近日,康师傅“泡面革命”上了热搜。

8月21日晚,抖音直播间内三根“面条人偶”跳着抽象舞开场,罗永浩与搭档王拓准时登场。这不是一场科技发布会,也不是“交个朋友”的带货日常,而是康师傅一场高端泡面新品的发布现场。镜头前,一张由泡面桶拼成的“特别特”桌上,摆放着一款售价39.9元/3桶、均价13.3元/桶的“特别特鲜泡面”。罗永浩语气坚定:“这不是小修小补的改进,而是对泡面的重新定义。”

他反复强调,这款泡面历时九年研发,采用“单篓水煮工艺”,核心突破是“用泡的速度达到煮的鲜度”。“你把它盛到家里的瓷碗里,不说是泡的,没人能尝出差别。”他甚至现场演示“开水泡不烂”,试图以“技术流”人设为这款高价泡面背书。一时间,“康师傅新面开水泡不烂”冲上热搜,网友热议其是否添加了“科技与狠活”。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营销背后,是康师傅财报中不容忽视的寒意。2025年8月11日,康师傅控股发布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营收400.92亿元,同比下降2.7%,较上年同期少卖超11亿元。其中,方便面业务收入134.65亿元,同比下滑2.5%,成为拖累整体增长的主因。一边是罗永浩高调“重新定义”,一边是市场数据持续走低——这碗被寄予厚望的“特别特”,能否真正焐热正在“渐冷”的方便面市场?

“泡面革命”是真创新还是流量游戏?

罗永浩此次的“泡面首秀”,延续了他一贯的“颠覆叙事”。从“重新定义手机”到“冲击AR时代的苹果”,再到如今“重构泡面想象”,他始终擅长用宏大叙事包装产品,制造话题。此次代号“TBT”(“特别特”拼音首字母)的项目,他称之为“九年磨一面”,并放出短视频感慨:“9年前,锤子科技盈利的前夕,自己被巨大的诱惑吸引,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另外一个神秘项目……为了一碗面弄得跟做梦一样。”

然而,真相很快揭晓:罗永浩并非创业做泡面,而是以“特别产品官”身份,与康师傅联合推广新品。所谓“联合研发”,更多是品牌营销层面的合作。据报道,这款“特别特鲜泡面”由康师傅电商部门主导,罗永浩的参与程度并未深入产品核心工艺。他更像是一位“高级代言人”,借助其“产品经理”人设和流量号召力,为康师傅的高端化战略站台。

从产品本身看,“特别特”主打非油炸、单篓水煮工艺,提供烧汁雪花牛肉、海味龙虾汤、山野红酸汤等高溢价口味,定价13.3元/桶,远超经典红烧牛肉面(6-8元/桶)。这一定位,显然是瞄准了追求品质、愿意为“仪式感”买单的中高端消费者,而非大众市场。

然而,市场反应却颇为冷静。直播当晚,尽管康师傅直播间冲上粮油调味榜第一,但“特别特”仅售出约8.7万件,与动辄百万销量的爆款仍有差距。弹幕中“一桶10块,到底都是谁在吃”“真贵,还是点外卖吧”等评论,直指其性价比短板。罗永浩口中的“重新定义”,在消费者眼中,更像是“重新定价”。

方便面的“国民速食”光环为何褪去?

如果说罗永浩的“泡面革命”是康师傅的主动出击,那么其财报中的数据,则揭示了行业被动的现实:方便面正在失去年轻人。

根据世界方便面协会数据,中国方便面消费量在2020年达到巅峰后持续下滑,2020至2023年三年间减少40亿包,2024年消费量跌至438亿包,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再降8.9%。尽管总量仍庞大,但市场景气度已明显走低。



年轻人为何不爱吃方便面了?答案藏在生活方式的变迁中。

首先是外卖的普及。如今,6元的“外卖拼好饭”已能实现“有肉有菜”的搭配,配送时间短、品类丰富、性价比高,彻底打破了“泡面是便宜快餐”的固有认知。对于追求效率与品质的Z世代而言,花13元买一桶“高端泡面”,不如花6元点一份热腾腾的外卖。

自热火锅、自热米饭、速食意面等产品,解决了“一桶不够吃,两桶吃不完”的痛点,且口味更接近堂食,满足了年轻人“宅家也要吃得好”的需求。相比之下,传统泡面在口感、营养、仪式感上均显劣势。

值得强调的是,油炸面饼、高钠汤料包,长期被贴上“不健康”标签。尽管康师傅推出非油炸产品,但消费者对方便面的刻板印象难以扭转。在“控糖”“减盐”“低脂”成为饮食主流的今天,方便面的健康短板愈发凸显。

当“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年轻人更倾向于“为体验付费”,而非“为便利妥协”。他们愿意为一杯精品咖啡、一顿米其林餐厅买单,却不愿为一碗泡面支付溢价。康师傅的“高端化”战略,某种程度上与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逻辑背道而驰。

高端化能否拯救下滑的业绩?

面对市场萎缩,康师傅的应对策略清晰:高端化+营销破圈。

财报显示,尽管方便面整体收入下滑2.5%,但中价袋面、干脆面等品类实现增长(分别+8.0%、+14.5%),而高价袋面收入却下滑7.2%。这说明,消费者并未完全抛弃方便面,而是对“高价低质”的产品更加谨慎。康师傅推出“特别特”,正是试图通过技术升级(非油炸、水煮工艺)和品牌赋能(罗永浩IP),打造真正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摆脱“廉价速食”的标签。

同时,康师傅也深谙流量的重要性。继邀请张朝阳在直播间讲“物理课”后,又请来罗永浩这位“话题制造机”。罗永浩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流量,更赋予了产品“科技感”“匠心感”的叙事,试图重塑品牌形象。

然而,这一策略风险并存。首先,高端化市场容量有限。39.9元/3桶的定价,注定其无法成为大众日常选择。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昂的研发与营销成本将难以摊薄。

其次,流量红利正在消退。罗永浩虽仍有影响力,但其“行业冥灯”“创业失败者”的标签也深入人心。此次“泡面代言”被不少网友调侃为“接商单”“蹭流量”,其“重新定义”的口号也遭遇信任危机。当“颠覆”成为营销话术,公众的信任终将流失。

再者,康师傅自身创新乏力。尽管宣称“九年研发”,但“特别特”的核心工艺——非油炸、水煮——并非行业首创。今麦郎、统一等竞品早已布局类似产品。

康师傅若仅靠营销包装,可能离真正的“泡面革命”还有一段距离。

一碗泡面,照见的不仅是康师傅的兴衰,更是整个时代的变迁。当“国民速食”不再是刚需,企业与个人,都必须学会在变革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作 者 |元方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