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AI仿冒名人如今竟成了黑灰产的“财富密码”?这歪门邪道的“生意”,可真够刑的。
9月8日,抖音平台封禁了1000多个利用AI假冒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账号,另有一家福建企业因擅自使用其形象剪辑视频带货,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5万元。
图源:微博截图
说实话,这样的处罚力度,网友们根本不满意,纷纷表示罚得太少了。
这类账号利用AI合成于东来的声音与形象,再打着他的名义卖货,纯纯就是骗人的。不罚大力一点,他们根本就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要么就是利润太高,以至于15万都不看在眼里,风头一过照样重来。
图源:小雷截图
早在去年11月,就曾被媒体曝光过的新闻:多个账号未经授权擅自利用AI技术生成于东来的声音,视频剪辑。但大半年过去了,这种现象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黑产业链。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以现有的技术,对AI内容的监管仍然如此被动?
图源:微博截图
要知道,AI仿冒的受害者不止于东来。此前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曾公开回应被AI语音恶搞的事件,表示“听了真的不舒服”,并呼吁网友适可而止。之后各大平台虽然下架了相关二创视频,但雷军随后仍提出应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工作。这说明,AI生成内容在带来创意与娱乐性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滥用风险。
而如今,情况已从“玩梗”变质为“黑产变现”。造假者不再是随意调侃,而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利用AI实施商业欺诈。
那为什么于东来成了被仿冒的重灾区?总的来说,小雷看来,他与胖东来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公众信任度极高。而这种高信任度的IP,正好被他们利用了。只要AI伪造的形象、声音和语气像一点,就会有人信任并为其买单,快速实现流量变现。
其实胖东来也并非不重视。据悉,在9月1日,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曾发布关于举报制、售假冒自有品牌商品奖励声明,对提供违法事实关键证据的有效线索,经查证属实且被举报对象受到相关行政处罚、构成刑事犯罪的,胖东来核实后,给予举报者含税1万-500万元的奖励。
图源:胖东来
可这些组织“春风吹又生”,再怎么打,也打不完。这也看出,胖东来“树大招风”,好口碑、高热度,怎样的牛鬼蛇神都来蹭热度。
但这背后可不只是“蹭热度”那么简单。现在AI仿冒已经成了一条产业链了:从AI起号、养号到卖号,甚至还有“账号期货”交易——只需付个定金,等3个月后就能拿到一个万粉账号,可直接用来带货。
这些账号大多集中在颜值、情感、健康这些容易引流卖货的领域,而且很多是“三无账号”(无实名、无违规、无作品违规),卖价大概是粉丝数的10%。说白了,就是在靠AI低成本批量生产账号,然后高价卖掉。
近年来,AI生成技术迅猛发展,伪造内容的生产门槛很低,图像、声音、视频跟真的一样,几条指令就能生成,简单学习一下就能上手。现在网上不少女生的脸被AI套用,比如之前的台球选手和网红等等。
图源:微博
最关键的是,发现了问题,该如何治理?
自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识。也就是说,AI生成的视频、音频、图文等内容,都得标明“由AI生成”,否则属于违规。这无疑是一项关键举措,至少为用户提供了基本的知情和辨别依据。
但说实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黑产就会想办法绕过标识,比如最简单的办法——降AI率。具体怎么做大家都懂,在AI的基础上修修改改就好了。所以光靠规定可能不够,还得平台加大审核力度,加强复审机制。
总的来说,AI技术本身没问题,但用来骗人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像于东来这件事,不能说封号、罚款就完事了,后面还得有更严的监管。不然,这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跟纵容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