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安克创新,如何从“浅海”游向深海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新立场 时间:2025-09-09 20:58:32
轻资产,往往意味着重风险

新立场

随着AI技术从概念探索迅速演变为必备能力,消费电子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且多层次的结构性分化。巨头如苹果、三星,凭借深度集成的AI生态(如Apple Intelligence与Galaxy AI),不断重塑体验边界,推动产品溢价与估值攀升,俨然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而在它们高歌猛进的另一面,仍依赖传统硬件路径的企业则普遍面临增长见顶、市场侵蚀的困境。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分化进程中,中国出海品牌安克创新(下文称安克)成为一个值得深入观察的样本。2025年上半年,安克交出了一份营收128.67亿元、同比增长33.36%,净利润11.67亿元、同比提升33.8%的成绩,展现出其在品牌溢价与渠道运营上的独特禀赋。

只是,高速增长的曲线背后,也有着一些待解的课题。随着全球消费电子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产品大量涌现,以及海外电商平台政策逐步收紧,其倚重线上、性价比+品牌双轮驱动的出海模式,正显露出增长边界的痕迹。如何在高速成长期实现商业模式的适时迭代,成为公司当前阶段一道富有意味的命题。

安克长期采用轻资产模式,将资源聚焦于产品设计与研发,生产环节全面外包。该模式显著降低了固定资产投入与经营风险,也有效推高了利润率水平。当然,轻资产不意味着责任轻量化,不久前的充电宝大规模召回事件,便让这份考验变得具体:不仅让约 1.3 亿元质量保证金计入负债项,也为短期财务表现添了一层待消化的压力。

路透社于8月18日援引知情人士称,安克正与多家投行磋商,拟最早于2026年初赴港二次上市。而另一方面,该公司仍保持高额分红节奏。据Wind数据,自上市以来,其累计派现总额已达30.67亿元。

一边规划融资、一边持续分红,确实不算多见。

当然,这背后可能有着某些更深层的考量,毕竟安克在战略层面一直表现出前瞻意识。自2020年提出浅海战略以来,公司先后涉足音频设备、3D打印、割草机器人等新兴品类,意图在用三五百人、三五亿投入即可饱和的细分赛道复制更多成功。

不过目前公司已陆续关停包括割草机器人、手持清洁设备在内的10个产品团队。

安克无疑仍是中国品牌出海的优等生,但其眼下所面对的,已不单是增长快慢之问,更涉及企业身份与估值逻辑的深层定义:它到底是一家凭借供应链效率与渠道优化胜出的消费电子公司,还是真正具备技术护城河与生态协同能力的智能硬件平台?

这道题的答案,或将直接书写其在资本市场未来的叙事版本与想象上限。

01、信任折旧怎么算?

近年来,港股市场中的A+H双平台上市架构,俨然已成为诸多A股龙头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时的标准动作与战略礼仪。

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主管就曾公开赞誉,称港股不仅能提供高效灵活的外币融资通道,还对优质大市值A股企业做出30天内完成审核的承诺如此热情与效率,自然让更多出海型企业视港股为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信用背书利器。

在此光环映照之下,安克赴港二次上市的计划,也被赋予更多战略想象。它不仅有望缓解业务扩张所带来的资金渴求,更将提升公司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毕竟,在这些市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身份,往往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

尤其像安克这样海外收入占比超过96.5%的企业,国际声誉几乎堪称生命线。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境外收入高达124.16亿元。一旦品牌形象有所动摇,冲击的将是整条生命线。

财务数据同样诚实地反映了这一战略的落地效果。被归类为智能创新类的业务收入,在2021年以32.63%的占比达到高点后,增长显疲态,2025上半年回落至25.27%,说明新业务距离真正扛起增长大旗还是稍欠火候。

不仅如此,公司在复杂硬件人才的管理与技术路线的持续性方面,也似乎如此。例如在扫地机器人和割草机器人领域,安克难以与科沃斯、追觅等已建立起认知与供应链深度的专业品牌抗衡。2021年,其割草机器人项目在推进一年后宣告团队解散;更戏剧性的是,前小米智驾负责人刘方于2024年底高调加盟负责机器人业务,却在2025年3月再度离职,二度折戟。

在一系列多元探索未达预期之后,安克果断将战略重心调整至储能赛道。一个与其原有充电技术积累略有协同、并且正处风口的新领域。尤其是在欧洲,能源危机和政策补贴催生了大量阳台光伏储能需求,安克推出的即插即用型Solix系统,以约1000欧元定价精准切中市场,2024年实现营收30.2亿元,算是暂时找到了又一片海。

不过储能领域也并非什么风平浪静的新世界。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早已强势卡位,一批电池企业也正沿产业链向下延伸,竞争强度有增无减。2025年上半年,安克充电储能类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3.37个百分点,触底上市以来新低,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也抬升至50%以上。

在此背景下,赴港融资似乎不再只是一道战略选择题,而更似一剂缓解现金流压力的现实解药。除了补血运营资金之外,港股上市还可为安克拓展海外信用背书,尤其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赢得更多上市公司溢价。

但问题在于,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从来理性得近乎势利。

它习惯为每家企业贴上一个清晰的标签,然后依此定价,从不同情努力,只认结果与类别。正如我们在《从平衡车到割草机,九号的边界与想象力》一文中所说:九号公司长期被归类为两轮车制造,估值受限,因此极力向机器人叙事转型,以求突破天花板。

眼下,消费电子企业通常被划入制造业逻辑,市盈率多在15-25倍之间徘徊。安克目前27.7倍的估值,已略高于行业平均。

而一旦被认定为智能硬件平台,如影石创新这类具备生态协同和 AI+ IoT 叙事能力的公司,估值想象空间则豁然开朗,预测PE可达56.4倍,远超传统制造标签。

安克多年来不遗余力拓展品类、努力去充电宝化,其背后意图,也正是希望挣脱传统消费电子的估值桎梏,跻身更具溢价能力的智能硬件平台行列。正如阳萌多次公开强调:我们不是一家充电宝公司,而是一家具备硬核技术的智能硬件公司。

不过,就最新财报来看,2025年上半年,充电与储能类业务仍以68.16亿元贡献了安克过半营收,占比52.97%,同比增长37%,仍是绝对主力。

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场从产品公司向生态平台的跃迁,显然还需更多耐心、更多资金、和更多一点的讲故事能力。

03、写在最后

安克的成长史,几乎是中国品牌出海的标准剧本:凭借轻资产、强渠道的模式快速崛起,在细分赛道中做到极致,却又在规模扩大与愿景膨胀的过程中,迎来品控、渠道、财务与战略层面的多重考验。

轻资产本身当然不是原罪。恰恰相反,在全球制造业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它被视为消费电子企业高速扩张的最优路径。问题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平衡,轻的是资产结构,重的是技术积累、品控体系和供应链话语权。安克在召回事件中所付出的财务与信誉代价,正是一次警示。

资本市场是最诚实的,也是最擅于标签化的。它用估值投票,用PE说话。安克当下所面对的,不是一家公司的身份焦虑,更是中国一代出海企业集体走向下一站的共同命题:如何从靠性价比和渠道效率取胜的快公司,转型为凭技术、品牌与治理赢得尊重的可持续企业。

这条路没有捷径,好的一点是,安克依然有机会。它拥有出色的品牌起点、成熟的出海经验以及忠实的用户基础。但最后能否真正过越浅海、穿越周期,并不取决于融了多少资、分了多少红,而在于是否愿意在关键处沉下去把品控做实,把技术做厚,把叙事做稳。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