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诞生以来,苹果第一次发布了一款以“薄”为核心卖点的 iPhone。iPhone Air 不仅是史上最薄的 iPhone,也是自 iPhone 6 以来,苹果第一次刷新“最薄 iPhone”的记录。
回到二十年前,轻薄、便携、一体性,它们曾是苹果最喜欢强调的产品亮点,尤其是在乔布斯主持发布会的那些年,绝大多数产品展示的“名场面”,都和“薄”有关。
2008 年,初代 MacBook Air 的发布会上,乔布斯从一个纸信封里抽出了那台震惊世界的笔记本电脑,那是苹果第一次将“Air”这个词用于硬件产品命名。
17 年后的今天,苹果第一次将这个名字赋予了 iPhone。苹果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才终于复兴 iPhone “薄”的特点?这对即将迈入第三个十年的 iPhone 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轻薄”就是正义
自创立之日起,对“轻薄、便携、一体性”的执着,几乎刻在苹果的 DNA 里。
这甚至可以追溯到 1984 年的第一代 Macintosh,即便它是一台采用显像管屏幕的台式电脑,乔布斯也希望它能看起来更一体、更简洁,而没有采用当时行业普遍的分体式设计。这直接导致了 Macintosh 的散热灾难,成为苹果创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没有之一。
Steve Jobs and Macintosh computer, January 1984|Bernard Gotfryd
到 90、00 年代,电子设备迎来了一轮“移动化”的潮流。从 Walkman 随身听,到笔记本电脑,以及手机。如何把电子产品做得更轻、更薄、更一体化,成为了行业新的主旋律。
90 年代初,当时流行的“大哥大”电话还有砖头那么大。到 1999 年,经典的功能机诺基亚 3210 就已经缩小到了“盈盈一握”的尺寸。2004 年发布的摩托罗拉 RAZR 更是功能机时代最以“薄”著称的手机,仅 13mm 厚,展开状态下,比今天绝大多数智能手机都要更薄。
苹果当然也是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之一。
特别是在 2000 年代初,苹果靠 iPod,开启了自己在千禧年的复兴之路。而每一代 iPod 发布,“轻薄”都是乔布斯花最多心思介绍的重要特性。第一代 iPod 的广告语就是“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强调它的轻薄性,足以装进普通的牛仔裤口袋。
MacRumors
2005 年,iPod nano 发布时,乔布斯利用“牛仔裤的小口袋”,近乎天才地展示了 iPod nano 的轻薄特性。他先说,第一代 iPod 非常轻薄,以至于可以轻松放进裤子口袋里,而 nano 可以放进牛仔裤口袋角落上的小口袋里。
2009 年,乔布斯又从一个纸质信封里,抽出了第一代 MacBook Air,开启了笔记本电脑的一体化、轻薄化革命。当时 MacBook Air 的设计和功能取舍,被很多人被视为过分大胆,冒天下之大不韪。比如去掉光驱、以太网口、一体化铝制切割的机身……但后来,这些做法都成为了行业的新标准。
MacRumors
毫不夸张地说,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就是在循着“轻薄”这条路前进。即便很多时候,追求轻薄意味着激进的功能取舍,意味着更难控制的成本和工艺,但苹果坚信,这就是用户需要的,用户需要他们将产品“推向极致”。
不再追求“薄”的 iPhone
在 iPhone 推出的前几年里,“轻薄”依然是它最重要的进化方向。尤其是从 iPhone 3GS 到 iPhone 6的 7 年间里,iPhone 的厚度从 12.3 mm 不断削减到 6.9mm,减少了几乎一半。
MacRumors
但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iPhone 6 将 “史上最薄 iPhone”这一头衔保持了 11 年之久。
至今的 11 年里,iPhone 的厚度一直在 7.1 - 8.3 mm 之间波动,包括最近的 iPhone 15 和 16 两代 Pro 机型,厚度都是 8.3mm,比 iPhone 6 厚 20%。
这里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进一步削减 iPhone 的厚度,是一个“收益小牺牲大”的事情。
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内部的空间本身就非常紧张,要塞进主板、电池、相机模组,还要保证散热。进一步削减机身厚度,必然意味着影响电池容量和主板的散热。更何况还有一些无法突破的物理限制,包括 USB-C 接口模组,本身的开孔就有一定厚度,当下最薄的智能手机几乎都已接近这个设计极限。
而且,把 iPhone 继续做薄也不一定能带来明确的体验提升。过去十年,用户对更薄的手机并没有显示出特别明确的偏好。早在 iPhone 6 时代就有“厂商费尽心思把手机做薄,用户戴个壳就全白费”的说法。
不只是 iPhone,过去 10 年,几乎所有电子产品都经历了一轮“逆轻薄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屏幕越来越大,连掌机也从 PSV/3DS 时代的最大 5 英寸屏幕,变成了 Switch 的 7 寸,Switch 2 的 7.9 寸。
就连 MacBook 也一样。自 2015 年起,由前苹果首席设计管 Jony Ive 主导了一轮设计革新,把整个 MacBook 产品线的厚度做到更极致的薄。为实现这一设计,新 MacBook 采用了更薄的蝴蝶键盘,后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并演变为灾难。包括“只配备 USB-C 接口”、“散热表现不理想”等问题,也遭到了舆论的广泛反对。最终,到 2020 年,苹果废止了这一轮革新,MacBook 产品线整体回归了更“保守”,也就是更厚的设计思路。
回顾这段历史,更深层次的矛盾其实在于:传统电子设备的发展路线是“确立一个功能,然后基于同样的功能去优化硬件形态的设计”。比如功能机时代,手机的功能就是打电话、发短信,后续的产品几乎不需要提升性能,而只需要优化形态。但在智能手机时代,电子产品的迭代变成了“先确立一个硬件形态,然后不断在这一形态的基础上做功能和性能的扩增”,iPhone 的硬件和交互形态,在过去十几年里并没有显著变化,但它的运算、通讯性能和对应的软件生态,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发展的主旋律是性能和功能的扩增。但现在,这个进程已经明显放缓,移动互联网的创新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缓、成熟期,这为 iPhone Air 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机会。
解决“悖论”和 iPhone 的未来
表面上,iPhone Air 是一次尝试,尝试十年之后的今天,消费者对“轻薄”这个产品卖点是否还有兴趣。
从这个角度来说,iPhone Air 大获成功的概率可能并不高。它电池更小、不支持实体 SIM 卡、只有一个摄像头……价格还更贵。
4 年前,在 iPhone 12 和 13 系列上,苹果也尝试过 mini 机型,以回应当时舆论对“小屏旗舰”的呼声。但最终的市场表现证明了,沉默的大多数消费者,依然更倾向于选择更大的屏幕、更长的续航、更好的散热。
但 iPhone Air 的出现,也可能预示着,iPhone 的产品形态已经到了下一个“改头换面”的时间节点。
过去几年,很多人都开始质疑,智能手机的形态是否还会继续进化?iPhone Air 这样一款薄到极致的手机出现,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折叠屏”。iPhone Air 的厚度仅为 5.6mm,比 iPhone 17 Pro 薄近 40%。
也就是说,再通过一些工程上的整合,苹果很可能将造出折叠形态下的厚度接近 iPhone 17 Pro 的产品,展开时则比 iPhone Air 更薄。这个尺度也能在三星最新的折叠屏产品 Galaxy Fold Z 7 上得到印证,它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为 8.9mm,展开时则只有 4.2mm。
而在最新一代 iPhone 上搭载的 iOS 26,则预示了一个更遥远,也激进得多的进化方向——全透明 iPhone。不少人认为,iOS 26 的 Liquid Glass 设计,预示着苹果正在尝试开发一款“全透明”的 iPhone。
Gizmodo
这个想像在今天看来或许还太过遥远,但如果它真的实现,那将完美契合“Air”这个名字,一款极致轻薄的,透明的,像空气一般的 iPhone。
在 iPhone Air 的介绍视频里,苹果总结这台 iPhone 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史上最轻薄,但又包含 Pro 级别性能的 iPhone,只有将它拿在手上,你才会相信这一悖论已成现实”。
不断将矛盾悖论变成现实,就是 iPhone 以至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层走过的路。
作者:Jesse
编辑:沈知涵